融媒体时代沈阳城市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2024-03-29郭志昌
◎郭志昌
(沈阳广播电视台,辽宁 沈阳 110004)
城市文化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根基,城市文化的传播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沈阳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但是在新经济形势下,沈阳的城市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将城市文化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值得热切关注与深入探究。沈阳广播电视台作为城市文化的传播窗口,紧跟媒体融合的趋势,突出本土特色,打造了城市文化传播新格局,凝聚城市文化力量,增强沈阳软实力。
一、融媒体对沈阳城市文化传播的作用
媒体作为传播媒介,让沈阳城市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得以快速发展,提升了沈阳的城市影响力与感召力。在大力深化媒体融合的当下,赋予了沈阳城市文化传播更多的可能性。第一,丰富沈阳城市文化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日趋多样化、复合化,加快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了“全媒体”播报形式,实现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极大地增强了沈阳城市文化传播的感官冲击力。在全媒体语境下,可以挖掘沈阳城市文化中的视觉元素符号,如“一宫两陵”、中国工业历史上的众多“第一”等,让城市文化不再是抽象化的概念,而是直击人心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易于唤醒广大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为城市文化的广泛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拓展沈阳城市文化传播形式。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社会逐渐走进“读屏”时代,更加倾向于碎片化、及时性、多样性的信息内容。融媒体实现了“台、报、网、端、微”的联动,形成了纵深无限延展的网格化传播矩阵,提升了沈阳城市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和话题性。一方面,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随时随地接收到沈阳城市文化的相关信息,满足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融媒体以易于引发热议的话题为载体,促成传受双方的多维互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了解沈阳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由此可见,融媒体无疑为沈阳城市文化传播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推动文化传播的纵深延展,对内增强本土文化认同感,对外提高城市文化吸引力。
二、融媒体背景下沈阳城市文化传播的着力点
在融媒体环境下,传受双方角色定位日渐模糊,受众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媒体传播呈现分众化特点,如何在冗杂的信息中脱颖而出,需要确定城市文化定位,找到具有标志性的传播着力点,提升城市文化的吸引力[1]。针对沈阳城市文化传播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突出特色标签。同质化是融媒体最为棘手的问题,沈阳城市文化的传播需要摒弃“拿来主义”,杜绝盲目跟风,做到扎根于当地,挖掘沈阳极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元素,如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等,让群众通过文化元素可以自然而然地关联到沈阳这座城市,树立起鲜明的城市文化品牌。第二,保护古老符号。沈阳有着2 300 年的建城历史,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有着历史的痕迹,如反映革命峥嵘岁月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灿若群星的劳动模范,以及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等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沈阳城市文化的传播应以这些古老符号为轴心,展现沈阳厚重的历史底蕴。第三,注重守正创新。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城市文化传播需要遵循媒体发展规律,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做到有所坚守而又注重创新。借助新媒体、新技术丰富传播媒介,如以5G 技术再现抗美援朝后方阵地,涵养沈阳的英雄气;以“清朝文化”专题短视频,让城市记忆鲜活起来,让更多的民众了解自己的城市文化。
三、融媒体时代沈阳城市文化传播的具体路径
(一)以沈阳城市文化要素为传播内容
1.激活历史文化
城市文化是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底蕴,是镌刻城市记忆的品牌名片,能够向世人展示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2]。沈阳这座城市承载了众多的历史印记,是城市文化传播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各大媒体平台关于沈阳历史文化传播的内容呈现上升趋势,如优酷平台上关于沈阳文化源头新乐遗址的宣传影片;“沈阳发布”官方微博中连续刊载了“微话沈阳国民史”专题系列文章等等。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应发挥专业性、权威性的优势,挖掘沈阳的城市历史文化元素,生产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推动城市文化传播。例如,以“二战文化与国民记忆”为专题,制作沈阳历史文化系列短视频。通过历史遗迹实地拍摄,呈现“九一八”柳条湖爆破地点纪念碑、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东三省总督府、大帅府等历史建筑,并依托专业播报描述向广大民众讲述沈阳经历的屈辱与抗争,树立不屈不挠的城市文化形象。又如,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是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关联甘肃天水古城花费8 亿元进行保护修缮却惨遭商业化改造的社会热点问题,引申出关于“如何保护沈阳历史文化遗产”的互动话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民众展开探讨,在互动交流中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聚焦工业文化
沈阳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其兴衰可以说是我国工业发展历程的缩影,由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工业文化。沈阳城市文化传播应聚焦工业文化特色,让“共和国长子”的城市文化形象鲜活起来。第一,锁定特色定位。沈阳工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95 年,盛京机器局的建立开启了现代大机器生产的先河,也拉开了沈阳作为工业重镇的发展帷幕。新中国成立之后,沈阳贡献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第一,如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等等,无疑是沈阳工业文化最为璀璨的记忆。通过对工业文化的深刻解读,呈现沈阳有担当、知奉献的城市文化特质,增强民众对于城市文化的自豪感。第二,聚焦发展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沈阳的工业地位逐渐被削弱,人才外流、经济衰退是不可规避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沈阳城市文化传播不应躺在功劳簿上,而是要倡导社会各界注重自我审视与自我修正。媒体应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民众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审视沈阳城市工业文化,为重振工业重镇雄风建言献策。例如,以“沈阳工业文化该何去何从”为主题制作专题栏目,结合历史事实分析沈阳强大的工业基础,立足当下经济形势探索改革之路。
3.挖掘风土人文
沈阳是一个多民族交汇地,满、蒙、回、朝鲜等多个民族在这座城市留下足迹,形成了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色。沈阳城市文化的传播以独特的风土人文作为主基调,塑造多面而且立体的城市文化。在众多民族文化中,以满族最为突出,成为沈阳城市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沈阳故宫、太庙等建筑充满了满族风情,饮食、服饰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同样受到满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沈阳城市文化传播可以将满族特色作为切入点,打造标志性的“沈阳元素”。通过紧跟社会热点,弘扬沈阳本土特色。各文旅局局长变装宣传创意,在短视频领域火速“出圈”,给沈阳城市文化传播带来启发,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文化+”模式,全方位展示沈阳城市人文风貌和文化氛围。例如,以短视频为突破口,以关氏皮影戏、东北大鼓、老龙口白酒酿酒技术等沈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制作“沈阳非遗”系列栏目,传播沈阳独有的本土文化。同时,采取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进一步提升沈阳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因城市文化建设而受益,形成深厚的群众基础,增强城市文化传播的内在驱动力。
(二)以多元化主题搭建传播矩阵
1.提升公众参与度
在融媒体时代,坚持受众导向、夯实群众根基是媒体传播的必由之路,沈阳城市文化传播同样需要发挥群众的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这就需要城市文化传播中心实现下沉基层,关注普通群众的生活,寻找易于引发情感共鸣的切入点[3]。同时,发挥新媒体的互动优势,提升公众参与度。例如,2022年春天新冠疫情再度袭击沈阳,沈阳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了《致沈阳市民的信》,沈阳广播电视台积极响应,推出了“沈阳家书”大型全媒体活动,以“云上锦书、心中暖阳、春风有信、共享家音”为主题,面向广大市民征集“家书”。活动一经推出,沈阳民众纷纷响应,将战“疫”期间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融入文字。例如,辽宁援沪医疗队队员的深情家书,寄托了浓浓的思念,“大白”爸爸写给孩子的一封家书,质朴的语言蕴含了家国情怀与亲子挚爱,借助有温度、有态度的媒体活动,真实记录了百万民众对话战疫的过程,展现了众志成城、风雨共担的思想,铸就了城市记忆,凝聚了城市文化力量。在此基础上,沈阳广播电视台陆续策划了“沈阳家书·我读给你听”“沈阳家书·云上诵读会”“沈阳家书·记录中国”系列节目,以回应民之所想为基调,打造承载城市精神媒介与联结乡情的纽带,吹响了沈阳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2.促进多形式融合
城市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元素,赋予其可视化的载体,丰富文化传播的情绪表达,给人以更立体、更生动、更鲜明的感官体验,增强了城市文化的感染力[4]。第一,沈阳城市文化的故事性传播。沈阳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民间流传着众多美妙的故事。故事以情节丰富、寓意深刻、主题多样见长,将故事作为沈阳城市文化传播载体,更易于吸引观众“驻足”。例如,辽宁卫视的《故事刚刚好》栏目,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和逸闻趣事,以风趣幽默的风格、真实有趣的案例讲述沈阳的历史,让城市文化更加具有记忆点。第二,沈阳城市文化的互动性传播。在全媒体语境下,沈阳城市文化的传播应淡化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界限,形成平等的交流与热烈的讨论,增强情感的互动性。例如,沈阳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情系文化遗产,心铸民族未来”主题宣讲活动,秉持主播面对面,文明实践大家谈的设计理念,以简洁、易懂、沉浸的方式推广沈阳关氏传统锔瓷技艺,并围绕百姓关注的话题进行互动讲解,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沈阳非遗文化。又如,自媒体人制作的“best 沈阳——致我热爱的城市”短视频,融合了沈阳众多地标性建筑,形成了联结本土情感的纽带。同时,利用弹幕、评论、转发等功能为沈阳民众创造了互动交流的平台,让身处各地的沈阳人凝聚起家乡情结。
3.打造多媒介共生新格局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拓展了沈阳城市文化传播渠道。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应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打造“台、报、网、端、微”多媒介共生的新格局,为沈阳城市文化的传播提供强劲动力。这就需要平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结合沈阳城市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探索出一条融合传播路径[5]。第一,传统媒体的坚守。专业性、权威性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正能量。传统媒体应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宏观视角引领民众审视沈阳城市文化。例如,《沈阳日报》发布的《“内容+设计”让老厂房活动起来》的新闻报道,为沈阳工业遗产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发声。《以艺术创作呈现社会关怀》主题报道,彰显了沈阳红梅文化品牌特色。通过专业、权威的发声,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沈阳城市文化发展。第二,新媒体的创新。沈阳城市文化的传播需要坚持因时而动,考虑目标受众的媒介习惯,积极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让城市文化由小众群体进入大众视野。例如,以中国工业博物馆为背景,采取“短视频+直播”的传播模式,展示沈阳铸造厂的车间风格,带领受众回溯沈阳工业的发展历程,唤醒中老年群体的集体记忆,增强新一代受众群体对沈阳工业的感受。在多媒介融合的支持下,以受众需求为中心,转变沈阳城市文化传播模式,提升传播影响力。
4.扩大品牌效应
沈阳城市文化的广泛传播需要坚持“内容为王”,树立特色品牌,展现一座城市的精神特质。古往今来,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沈阳密切相关,如1931 年的沈阳经历了“九·一八事变”,打响了中国抗战的第一枪;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是首场战略决战;抗美援朝战争中沈阳从人力、物力多方提供支持。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沈阳英雄城市的形象,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城市文化品牌。在融媒体时代,可以从人文理念、行为导向两个方面挖掘英雄城市符号,让沈阳的英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第一,从人文理念而言,媒体作为历史的记录者与社会的守望者,以专业的视角梳理沈阳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注重实地调查,了解不同时期沈阳人民的英雄事迹,广泛搜集信息资源,向群众讲述沈阳故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让英雄精神得以传承与发展。第二,从行为导向而言,媒体担负起社会舆论引导职责,监督政府与民众的行为,维护沈阳英雄城市形象。例如,以“媒体+政务”为载体,做上下联结的纽带,向上反映民情民意,向下及时、准确传递党政声音,营造和谐有爱的社会风气,为沈阳英雄城市形象注入灵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融媒体时代,加快沈阳城市文化传播是维护社会安定的使然,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应然,是提升民众素养的必然。但是也要看到,在日趋复杂的媒体环境下,沈阳城市文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这需要媒体人既要坚守初心,又要突破创新,确立新媒体思维,运用新媒体技术,重塑沈阳城市文化传播矩阵,增强传播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