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基层电视新闻编辑“技术+艺术”创新探析
2024-03-29王玉凤
◎贺 静 王玉凤
(鄂托克旗融媒体中心,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6100)
融媒体作为新媒体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产物,标志着媒体行业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其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与全新的生产方式,能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中吸引受众的眼球。基层电视媒体在面对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必须立足于自身角色定位,加强对新闻编辑工作者综合能力的培育,优化工作流程,整合新媒体技术优势,借助自身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不断增强影响力。在新闻编辑工作中融入更多新兴技术,增强新闻报道的艺术性,满足受众对于真实性的诉求,贴合受众的审美观念。
一、融媒体背景下基层电视新闻编辑的内涵和特点
(一)融媒体的内涵和特点
融媒体包括传统新闻媒介、网络媒介、移动媒介等多项媒介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技术的发展,各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宣传互通等多个目标,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从对立逐步走向融合。融媒体并非单一的媒体技术手段,而是媒介相互融合后形成的媒体行业发展趋势,是对全部媒介的融合运用,如同一款开源软件一般,任何人均可使用。且融媒体具有自我升级与完善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媒介单向信息传输的尴尬局面,为传统媒介提供了破局的全新思路[1]。
(二)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内涵和特点
基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主要包括选题策划、新闻素材收集、素材整理、撰写新闻稿件、后期制作、节目播出等多项内容。新闻编辑工作者要恪守自身的职业操守,始终坚持从政治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各项工作任务,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编辑被赋予了全新的责任与使命,在新闻报道中不但要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还要满足受众诉求,彰显人民群众的意志。尤其是在党和国家所颁布的最新政策与重大会议,更要从群众角度出发,运用简单直接的新闻语言,对政策及会议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基层电视编辑更要立足于群众生活,关注社会中的民生问题,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与融媒体快速的传播能力,构建全新的新闻报道宣传矩阵,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引起全社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彰显基层电视新闻媒体的社会价值。
二、融媒体背景下提升基层电视新闻编辑“技术+艺术”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宏观层面
从宏观角度来看,提升基层电视新闻编辑技术水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新闻编辑模式与技术水平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烦琐复杂的工作流程与落后的技术手段,使基层电视新闻报道存在较强的滞后性。相反,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更加注重内容质量,新闻内容只有足够真实,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只有不断提升基层电视新闻编辑技术水平,才能在新闻编辑工作中实现创新,增强传播效果,实现基层电视新闻媒体长远发展的目标。
(二)微观层面
从微观角度来看,提升基层电视新闻编辑技术水平的目的在于满足受众的诉求,提高新闻报道与受众审美观念的契合度。通常情况下,电视新闻给人的印象是内容严肃、刻板,语言使用严谨、细微,在观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进入紧张状态。这对现阶段追求轻松、活跃氛围的群体而言,其可看性与观感体验呈现下降趋势,受众群体必然会流失。针对该情况,基层电视新闻媒体更要注重编辑技巧的提升,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丰富新闻编辑形式,在工作中融入创新思维[2]。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选题策划工作,并逐渐向短视频化方向发展,满足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要,优化新闻报道版面的编排工作,从而增强基层电视新闻的吸引力。
(三)融媒体背景下提升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意义
融媒体环境指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构建全新的媒体行业格局。基于此背景,基层电视新闻媒体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自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基层电视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注重新兴技术的优势,实现技术创新与工作创新。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点放在提升新闻编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上,如“VR 技术的使用、360 全景视角的应用”等,使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新闻报道的深度与温度,从而时刻保持新鲜感。
三、融媒体背景下基层电视新闻编辑技术创新路径
(一)深化新闻主题,精心选取镜头
将新闻六要素串联起来,总结成一句话便是“某人某事在某地为何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新闻编辑要保证在新闻报道中为受众呈现真实、连贯的新闻事件内容。其中真实是确保基层电视新闻媒体公信力、影响力、权威性经久不衰的关键,这也是新闻编辑必须恪守的职业准则。在通常情况下,新闻编辑需要在拟定好的主题范围内挖掘新闻素材,分析新闻事件,客观公正地进行点评,正向引导新闻事件的发展。但这只限于已经拟定好的新闻主题,而对于部分新闻事件来说,由于是突发情况,无法对新闻主题进行事先拟定,这就需要新闻编辑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对主题进行凝练[3]。
针对该情况,为深化新闻主题,凸显新闻报道重点,新闻编辑就需要借助画外音的形式,对主题内容进行渲染。画外音并非单一的技术手段,而是指除新闻画面以外的音频、视频内容的辅助,是对主题内容的深化。通过对基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观察发现,通常情况下电视新闻的制作需要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组合,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对新闻素材中的新闻报道价值进行挖掘,在保障新闻事件连续完整的前提下,对新闻素材进行剪辑编排。因此,要想提升基层电视新闻编辑技术水平,就需要增强新闻编辑对镜头语言的运用能力。
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与镜头语言的运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例如,在重大会议的采访中,为保证新闻效果,需要将镜头调整到适合的角度,并根据现场情况重组画面构图。此外,针对不同新闻事件发生场地所使用的镜头语言也多种多样,如全景、近景、长镜头、摇镜头等,通过画面的调整体现电视新闻报道的张力。在以往基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受传统编辑观念、专业能力、技术水平以及拍摄设备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使用的镜头语言相对单一,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失去继续观看的兴趣。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编辑工作者的思维观念发生了改变,对新媒体技术与新型拍摄设备的应用能力更强,加之技术水平的提升,能根据场地与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镜头语言。
例如,在疫情期间,我国多个基层电视新闻单位所拍摄的新闻素材均运用了较多的镜头语言。首先,在疫情关卡的拍摄中,使用全景与特写镜头语言,为受众呈现冰天雪地的环境下疫情防护人员坚守工作岗位,对过往车辆认真排查的生动画面。其次,在疫情工作的拍摄中,采用近景与推镜头的方式,全方位展现疫情防护人员工作细心负责、认真细致的职业操守。最后,新闻编辑采用数据呈现和镜头画面相互结合的方式,为受众展现防疫工作的成果。
(二)利用新媒体手段,丰富新闻形式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发生了转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更愿意接受碎片化的新闻信息。基于此背景,短视频平台快速兴起,十几秒到几分钟的视频内容,高度凝练的视频主题、极简的新闻语言将文字与图片搭配组合推向新的高峰。随着新媒体技术与编辑技术水平的提升,短视频新闻报道形式更加多样,动画化、漫画化等形式层出不穷,使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视野得到丰富[4]。
首先,要利用航空摄影技术、动态大数据模板技术、图像特效技术等新媒介技术,丰富电视节目制作题材,将内容从电视专题片扩展到大型新闻行动直播、综艺节目互动,保证受众群体观看过程中的新鲜感,提升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使电视新闻节目更有深度与温度。比如,在黑龙江某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清雪扣棚早行动催芽车间忙检修》的拍摄过程中,编辑人员分别使用固定镜头与特写镜头为受众群体分别展现全景画面与特定画面内容。同时,该新闻节目还使用了大量远景画面与声音,借助无人机航拍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农户们争分夺秒地投入到春耕的筹备中展示出来,这样的镜头给人一种真实、生动、赏心悦目的感觉。实践表明,运用新媒体技术和融合手段,最后所呈现的新闻成片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可视性和吸引力。其次,要发挥新媒介的作用,利用新媒介的优势。在这个全媒体的年代,人们可以不看电视,但一天不看手机,就会觉得失去了什么。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必须对当前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之路。基层的电视新闻,除了要在传统的电视端进行发布和传播之外,还要将其实时地上传到手机APP 客户端,从而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浏览量和点击数量。在使用新媒体平台的时候,可以将一条消息全部发布出去,这是一个最基础的经营模式。想要把这些消息独立出来,必须针对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对这些消息进行高效的编辑和整理,然后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如果“照搬”了电视上的消息,“效果曲线”很可能会向下倾斜,毕竟观众们的“耐心”都是有限的,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把握住这一点,才能获得更高的收视率。
(三)开设相关专栏,创新角标形式
开设电视新闻专栏的目的在于,将电视新闻节目按照类别实现系统化发展,并根据受众群体的喜好与阅读偏好进行精准推送。现阶段,电视新闻栏目多种多样,如财经类、新闻信息类、娱乐类,不同种类新闻栏目均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受众群体。虽然基层电视新闻媒体所能开设的新闻专栏有限,但可从质量提升的角度出发,通过创新编辑形式,优化栏目内容等形式,增强电视新闻栏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
以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栏目为例,该栏目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立足于城市发展角度,解决民生问题。该栏目从2001 年发展至今,其收视率与开播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作为一个大型直播节目,对新闻编辑的专业能力与业务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有极强的灵活应变能力,在现场实地采访中还要给出客观、清晰的观点与评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守望都市》栏目已经逐渐成为吉林电视台的重要标志。
此外,电视新闻专栏的角标设计是吸引受众注意、提高专栏质量的关键内容。电视新闻专栏的角标通常放置在画面的右下角或右中角,与当地电视台的台标相互对应。为使受众能在众多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一眼看到本台电视新闻栏目,在角标的设计上要立足本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整合,符合受众的审美观念。
四、融媒体背景下基层电视新闻编辑艺术创新路径
(一)遵循排版规律,交错有序编排
“电视艺术”是现如今世界上最年轻的一种艺术,其以技术为载体,以传播手段。“电视”与“艺术”并列,足以说明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包含着一种艺术性。而现在的电视新闻,更多的是一种“硬性”传播,而“艺术感”则相对欠缺[5]。在“融合”背景下,如果想要在艺术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必须进行版式的“创新”,而在此基础上又必须遵守必须的创作规则,这就像是高楼建设中最关键的“地基”,要以新闻的内容为依据,有条不紊地进行长短交织的安排。其次,在时序上,要避免同一事件的长镜头和短镜头过于密集的安排;在总体上,要做到一期报道的全面性,要防止长、短报道的过分集中;在内容方面,要防止“前后挨着”地安排与之相抵触的新闻资讯;时政、民生、采访等不同题材的报道,应遵循“先政治,后民生,后采访”的次序。不管时间和媒介怎样变化,这种例行的“必要动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创新新闻语言,优化细节处理
一是要改进文章写作技巧。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很多受众都有“标题党”的倾向,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在题目上要做到高度精练,同时要突出重点。因此,必须有“传统新闻”的语言功底和“新媒介新闻”的语言素质,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一个好的标题。例如,在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中,有一系列的题目,“锄禾日当午,军民鱼水情”这样的题目,既符合了新闻的写作标准,又运用了有趣的文字,能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二是从细节角度入手。一名基层的电视台记者应主动地在一些细节上进行艺术上的优化,努力创作出更多的优质新闻节目,让受众满意。
(三)强化后期制作,运用特效手段
在电视新闻中,后期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底层”的“后期”创作,以提升整个电视新闻的品质,值得研究和探讨。首先,要有集体精神。以团队合作为第一要务,主动参加项目的前期计划,并与其他工作人员如策划员、专访记者等进行有效的沟通,相互交换意见。其次,在进行编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从思想上站得更高,必须遵守有关的规定,保证节目的正确性和正规化,即“要讲政治”,禁止出现不合法的图片、声音等内容。最后,将传统与新媒体手段相结合,从而创作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基层电视新闻作品。
五、结语
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既为基层电视新闻媒体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也为其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针对基层电视新闻媒体发展历程,新闻编辑要总结以往工作中的不足,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编辑工作中融入创新元素。从技术与艺术两个角度出发,切实了解受众的真实诉求,结合受众审美观念与审美水平的变化,提升新闻编辑报道艺术水平,优化新闻语言,应用特效技术,为受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