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改进研究
2024-03-29张佳健卢岳斌
张佳健 卢岳斌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非常迅速,金融服务实体的质量大幅提升,经营融资更加便利,普惠金融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上有了较大成效。台州作为“小微金改”城市,台州实体经济与台州金融激烈碰撞,为全省推广普惠金融模式提供了台州范本。本文首先论述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的关系,然后以台州农村普惠金融开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做实普惠金融细节、创新产品与服务、助力开展“青藤信贷”等相关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台州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农村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随着《台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台州市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促进条例》等相关政策的全面推进,全市深耕“三农”沃土,做优农村普惠金融,精准赋能助跑乡村经济,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百姓普惠民生需求等方面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轨迹,与此同时,全市金融系统在上级政府指导下,严格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精准投放金融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1 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的关系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涉农相关领域贷款投放,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大对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金融支持,提高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
乡村振兴离不开普惠金融支持,而农村普惠金融定位农村,聚焦百姓需求,可精准扩大农村基础金融覆盖面,落实金融扶农、支农,为更多农村生产、消费提供个性、多样金融服务需求,进而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农户增收致富,从而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因此,农村普惠金融与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共同传递了助农、惠农、利农的服务理念[1]。
2 台州市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普惠金融需求端
近几年,在普惠金融政策的稳步推进下,普惠金融资源持续向“三农”倾斜,不仅扩大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从行业支持来看,进一步提升了涉农金融服务的深度,从近几年农户反馈来看,农村普惠金融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获得了实际的效果,为“三农”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户可支配收入也有一定提升[2],但农村普惠金融的主要需求依然是小额信贷,资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量还没有充分释放,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普惠金融业务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2.1.1 农民群体对融资服务的需求较为强烈,对普惠金融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大多数农户对银行贷款的基础利率有所了解,并且知道相关的办理手续,说明金融知识普及程度有所提高,能够更好地利用金融资源来支持其生产和生活需求。虽然农民的金融意识有所提升,但从实际情况看,仍有部分农户并不知晓,需进一步扩大农户普惠金融覆盖,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服务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推出更加符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2.1.2 信用意识淡薄
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信用的重视和认知,许多农民对信用概念的认识不足,缺乏珍惜信用、积累信用的意识,导致农户在借贷、担保等经济活动中逾期、逃避债务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环境。另一方面,相对于农户授信的金额低、调查难、信息不对称,农企授信可依靠台州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间接调查,单笔金额高,使得客户经理偏好农企普惠金融,而忽视广大农户群体的普惠金融。此外,近年来,较多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利用较低的普惠贷款利率,将资金挪作他用现象相当普遍,客户经理准入时无法有效识别,加之,部分农户可能为获取融资,提供虚假融资用途,导致部分银行呆坏账产生,信用意识淡薄、逾期清收难,对信贷资产效益形成了较大冲击,使得面向“三农”群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不得不慎重。
2.1.3 消费信贷需求增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户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他们对于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乡村振兴的目标不仅在于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更在于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和提升生活品质。由此形成了农民在日常消费中,尤其是建房、教育、购物等方面,产生了更加多样的需求。然而,当前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侧重于满足“三农”群体的生产经营需求,对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性消费需求,此类信贷授信力度却显得关注不足。因此,金融机构有必要重新审视并改进其常规普惠金融产品,以更好地满足农户的个性消费需求,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2.2 普惠金融供给端
通过对台州市部分金融机构人员访谈可知,涉农贷款投放主要有以下考虑。
2.2.1 信贷效益考虑
从金融机构逐利角度看,当前普惠贷款投放重点在于小微金融,对于农企、农户普惠贷款,投放占比不高,而利率又相对较高。由于农村普惠金融主体经营行业、资金需求各有差异,农户自身资本积累、生产情况各不相同,由此形成对普惠产品、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差异性。一方面,体现为普惠金融渠道的差异(如国有银行“三农”普惠、地方城商行小额农贷、民间借贷等);另一方面,则是农户在农忙时节资金需求大,收成时节还款意愿强,由此形成农户对资金需求的总量和期限的差异,最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于农户财富规模,金融机构无法有效获取。从现实情况看,农户偿债能力弱于城镇客户,投入成本高、实际调查难、计提拨备多,涉农贷款收益显然不及城区信贷资产,所以,從效益角度看,金融机构就可能减弱农户普惠贷款投放[3]。此外,商业性质的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银行在业务定位上存在显著差异,商业银行的主要考量是股东效益,这与其商业性质紧密相关。由于这一特征,商业银行在涉农普惠业务开展过程中,尽管有强烈的服务“三农”意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利率普惠动力不足这一难题。
2.2.2 有效担保不足
当前,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仍存在“抵押难”这一问题,台州乡镇区域,除了部分核心集镇之外,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产权抵押物,农户家庭资产主要为农房、农机具等,以上抵押物均存在一定不足,有效担保无法落实,大量农村产权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部分资产无法盘活,导致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风险高于城镇,担保物缺乏,使得金融机构放贷动力不足[4]。此外,对于农村产权,由于参照物不足,各项评估参数不充分,评估机构往往难以准确认定不动产价值,由此,金融机构对农村不动产价值持审慎态度,担保额度不高,且农村尚未形成完善的土地产权市场,抵押物难以变现处置,如果农户违约、无法履行偿还义务,相关抵押物可能不足以覆盖债务,此外,由于押品的瑕疵,金融机构可能面临执行难、催收难等问题,使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3 台州市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改进措施
3.1 做实普惠金融细节
一方面,台州农村地区范围广阔,产业布局存在一定差异,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业务普遍存在“走读生”现象。要确保农村客户金融需求有效满足,切实了解客户所需,做深、做实“三农”客户,可开展农村客群网格管理,由专人受理负责,频繁走村入户、联络村委,客户经理确保下得了乡、走得了村、进得了户、交得了友、说得上话。此外,采取数字手段获客,通过线上与线下有效融合的高效模式,降低准入成本,实现普惠客户批量作业,实现利率普惠[5]。另一方面,“三农”方面的金融需求,由于所在区域、行业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从实际情况看,主要是生产经营周转和物资购买,显然,要满足这些需求却并不容易。为尽可能满足涉农金融客户的实际情况,除上述提及“走村、驻点、联村”外,可做好农村金融顾问、农村金融信息员等细节措施,配合上各金融机构普惠客户经理对上述人员的联系和指导,构建农村普惠服务小组,以此抓住农村各领域关键信息,打通农村普惠“最后一公里”,第一时间掌握普惠金融需求,为拓展客户、准入客户、识别客户提供有效支撑[5]。此外,对于部分偏远县域,存在多镇、多村共享金融资源现象,为了确保涉农普惠金融的有效渗透,可在主要乡镇设立自助金融设备、村民金融站等,主动对接人员集中的村落,填补普惠空白,延伸服务半径,提高金融的覆盖率,确保农企、农户普惠需求有效落地。上述举措看似细节,但实践开展却不简单,而这些细节却正是服务好农村普惠群体最重要的环节。
3.2 创新产品与服务
3.2.1 服务农户
走访农户调查的反馈信息表明,由于个别金融机构在准入时,出于所在行制度要求,受理资料相对较繁杂,带来了开展业务的困难。建议金融机构在客户受理时,充分改造信贷流程,精简办理手续,借助数字手段,推行数字普惠金融,如农行、农商行通过批量作业,推进村民信贷档案批量录入,客户经理在承办业务时,可迅速提取村民个人资料,加速准入调查,此外,可推进“信用农户建设”,给予信用优质农户执行基准利率,通过批量作业、信用农户建设,实现对乡村振兴精准且高效的助力,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更好地满足了“三农”的金融需求,并且通过批量作业提升了服务效率,从而更好地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让信贷资金及时满足农民资金之“渴”,全力推动“三农”普惠业务高质量发展[6]。
3.2.2 整村普惠
在政府的行政支持和人行普惠金融政策合力推动下,各家银行台州所属分支机构可进一步围绕普惠金融,推出特色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台州9个县(市、区)有着各自独特的行业特征和生态资源优势,各金融系统可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借普惠之势,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例如,三门农商行携手横渡镇岩下潘村,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通过开展长期普惠金融扶持,支持民宿建设、旧村改造等,累计发放贷款7.52亿元,有力促进了村内硬件设施改善,助推该村由一个经济薄弱村发展成为乡村旅游“明星村”;天台农行与后岸村,与当地金融机构深度合作,采取整村农户批量授信,精简办贷手续,向70多户农民提供千万信贷支持,用于提升家庭农家乐业务和该村整体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后岸村有利的自然风貌和金融资源的助力,全村发展明显改善。
3.2.3 考核与实践
在管理考核方面,过去各家银行主要看重贷款总量、户数,监管部门可激励引导金融机构找准自身定位,聚焦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触达的弱势客户群体,向农民、农企等提供可得的金融服务,拓宽“三农”主体融资渠道,侧重信用贷款占比、无还本续贷占比、涉农贷款流向、涉农贷款投放效率等板块,在贷款额度提高、资金成本下行等方面统筹发力,提升整体服务质效,从而更为有效解决“三农”普惠金融之“渴”和资金之“便”,因此,金融机构需精准发力,创新与农村经济主体绿色转型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普惠绿色金融协同发展[6],提升普惠金融覆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提高农户生活水平,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金融活水”,推动乡村经济、产业持续发展[7]。今后,在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浪潮中,各金融机构可与市内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开展战略合作,融入未来乡村建设,探索“智慧乡村+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充分满足农村普惠金融的动态需求,支持农村建设与发展。
3.3 助力开展“青藤信贷”
目前,农村的普惠金融需求依旧旺盛,从需求端找客户,是各家金融机构的机遇所在。目前,台州各县域有较多的农民凭借自有技术、能力在周边省市扎根发展,从事瓜果种植、水产养殖等,被称为台州“青藤经济”[8]。由于信贷规程要求和信息不对称,所在地金融机构无法给予上述农企、农民有效的普惠金融支持,因此,各家银行台州所属分支机构可借助各地台州商会,顺势为其提供“青藤信贷”、大额信用卡等普惠支持。
此外,从需求端来看,已在台州安家的“新台州人”也应当纳入普惠农户群体,其在台州涉农生产经营性贷款,视行业、规模、经营情况等,给予其不同额度普惠金融支持[9]。
4 结语
农村普惠金融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台州作为“小微金改”城市,稳固搭建政银合作“桥梁”,堅持为“三农”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台州金融系统需将金融普惠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着重倾斜资源,加大农村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投放。本文从台州农村普惠金融现状出发,从供需角度分析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做实普惠金融细节、创新产品与服务、助力开展“青藤信贷”等相关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台州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修远.新时代乡村治理创新:动态演进、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0-11.
[2] 张克雯,郭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实证研究——以我国西部省份数据为例[J].广东蚕业,2023,57(9):56-61.
[3] 王琳,吴丽群.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23(11):55-59.
[4] 李昌碧.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与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投资与合作,2023(7):17-19.
[5] 倪语婷.试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创新发展策略[J].广东蚕业,2018,52(5):1.
[6] 吴寿锋,刘贝贝.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J].广东蚕业,2019,53(11):2.
[7] 安丛梅.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模式研究:理论机制与实践总结[J].西南金融,2023(10):42-54.
[8] 张筱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J].财会通讯,2023(22):133-137.
[9] 张一帆.走进浙江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J].中国金融,2023(1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