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2024-03-29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正阳路小学邓淑文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正阳路小学 徐 磊 邓淑文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除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就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高品质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素质教育的落实,“五育融合”成为教育教学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更需要注重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既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掌握劳动技能,又能够接受锻炼、磨练意志,使在学生劳动品质的驱动下,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又肩负着涵养学生人格素养与魅力的责任。在参与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劳动品质养成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中,我们进行了高品质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研究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高品质劳动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究与思考。
一、借助文本,因“文”悟劳,全方位感受劳动品质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包含劳动教育因素的文章数量众多,这些文章中有的以劳动为主题,有的则在字里行间中蕴含着对劳动品质的赞美与歌颂,还有些则通过对劳动人民形象的刻画展现劳动的魅力与价值。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切地意识到,教学文本是连接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主要媒介,因此教师想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劳动品质,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深入钻研文本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劳动教育因素的挖掘,并从中提取出劳动品质,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将劳动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身。在备课工作中,教师所需要注意的劳动教育因素主要有以下:劳动主题的文章、蕴含劳动品质的词句段落、课文中所出现的劳动人物形象。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提问:“为什么作者小时候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却唯独喜欢桂花呢?”针对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是桂花的香气迷人,这个回答虽然没有错,但并不全面。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摇桂花”的情节,让学生通过对这一内容的朗诵、分析、思考与讨论,感受到全家人一起劳动、收获的喜悦感。作者喜爱桂花也是因为“摇桂花”承载了作者与家人共同劳动的美好时光。基于此,教师可以从文本学习向生活实际进行引申,让学生感受到与家人一起劳作的美好与乐趣,培养学生协作的劳动品质。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句话中的“居然”。这两个字表达了作者惊讶、喜悦的心情,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上下文,感受“劳动就会有收获”,指向坚韧的劳动品质,也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再比如,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的教学活动为例。这篇课文从徒弟曹小三的视角展现了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刷子李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卓越,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职业劳动素养,让学生透过劳动人物看到熠熠生辉的劳动品质。
二、创设情境,因“境”感劳,深刻体会劳动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教学手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颇为常见,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与认识的重要路径。在指向劳动品质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既要关注于文本之中的劳动教育因素,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劳动品质,又要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通过情境的创设让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完美融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深刻体会劳动品质的魅力所在。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中,种花种菜的祖孙,展示了平凡人辛苦劳作的场景。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以“家庭劳动”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与父母一同劳动的情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受,将教学活动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加强学生对劳动品质的体会与感悟,既加深了对所学文章的理解与思考,又深刻体会了劳动品质的重要价值。
在五年级上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通过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关于古时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图片与视频讲解,运用多媒体设备配上轻松舒缓的音乐,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使其感受到古人善于创造的劳动品质,体验劳动的快乐,实现感情迁移,感受劳动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三、整合资源,以“拓”育劳,在创造与实践中延伸劳动品质
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路径,更是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关键性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将劳动品质传授给学生,为保障学生的吸收落实,教师就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可以设计体现且应用劳动品质的活动,让学生在拓展活动中提高对劳动品质的认识与思考,在创造与实践中发挥劳动品质,最终深入了解劳动、体悟劳动、热爱劳动,获得劳动的智慧与力量。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风向袋的制作”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篇说明文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或者家庭协作的方式完成风向袋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在协作中感受到劳动品质的珍贵性,又能够丰富自身的劳动经验,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深度理解这篇文章说明的条理性,对行文如何将制作风向袋的过程表述清楚有了更为深切而具体的认识。
再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之爱”的口语交际中,有一个具体的事例是介绍王小雅的妈妈每天事无巨细地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包揽了本应属于王小雅分内的一切劳动事务,没有妈妈的帮助,王小雅的生活手忙脚乱、频频出错。针对这一具体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其中自然需要强调劳动品质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自身对劳动品质的认识与了解评价王小雅的行为,在讨论与沟通中加深对劳动品质的理解。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多阅读一些劳动主题的课外书籍,在文字中汲取劳动力量。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推荐、布置一些蕴含着美好劳动品质的优秀读物,例如《劳动最美》《春蚕》《荔枝蜜》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劳动意识,获得正确的劳动价值导向。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设计课外实践类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从实践行为中感受劳动品质的力量。例如,在完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作业——“替父母分担家务”,既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切地感受父母平时的不容易,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品质的珍贵。在《落花生》的学习活动后,教师可以在教室的窗台上和学生一起播种绿植,安排学生分组轮班照料植物,看着自己精心照料的植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作者看到花生结果后的愉快心情,感受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在《金字塔》的教学活动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感受金字塔建造的不容易,开阔眼界、深化思想,在体会劳动智慧的同时,品味劳动价值。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五育”已成为新时代的育人标准,劳动教育是“五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劳动品质融入学科教学已然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找准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发挥学科优势,紧扣教学文本,创设教学情境,拓展教学劳动,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在情境中思考、在实践中提高,真正实现高品质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