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2024-03-29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丁家庄第二小学

天津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汉字素养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丁家庄第二小学 任 媛

语文以汉语和汉字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汉语和汉字是人们日常交际的语言工具,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兼具工具属性与人文属性。一脉相承的语言文字体系为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支持,让后人可以清晰地窥见古人的思想文化内涵,更使中华民族未来长久延续成为一种可以预见的可能。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文化元素的渗透,必须将课堂教学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仅因为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丰富教学内涵,还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能够为学生未来的个性成长、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提供强大的助力,同时成为语文教师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自信概述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民族、国家、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所说的文化自信更多的要站在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新课标明确地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而在核心素养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落实以后,文化自信培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就更突显出了重要性。文化自信素养被排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强调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要求教师通过语文学科教学让学生爱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同时自觉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关注并参与文化生活、了解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最终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的意义

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我国一直都是一个文化大国,前人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后世社会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而各个领域的优秀大家也将自己的思想、学识与追求渗透进传统文化中,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还是弘扬与传承文化的需求,学生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与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产生关联。与此同时,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一大原因就是有着极其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特质,而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花朵,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对其展开文化自信培养能够在文化传承、个人成长和课程发展这三个层面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助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支撑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和千百年发展的基础,将中华民族儿女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美好生活变成了可能。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教师在课堂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及与解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知,让学生在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能够自觉形成保护意识,这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助力。

(二)为学生思维与意识的发展提供动力

除了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和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外,教师在课堂上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的文化自信培养活动还能够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从象形文字延伸到表意文字的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从古诗延伸到古文的阅读与理解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从传统美德故事延伸到成语的拓展教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良好品质,总体而言,为学生思维与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为语文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

教育是一个逐新的领域,时代的发展既会为教育赋予新的内涵,也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当今的教育更加强调对核心素养的追求,而核心素养也反向推动着学科课程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语文学科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第一任务,驱动教师为完成这一任务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这一视角来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文化素养也为语文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三、基于文化自信培养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中有关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依托传统文化来进行,而语文教材在编排时就融入了许多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其中低年级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篇目占比更大,这也为教师基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培养提供了助力。低年级教材中选编了包含汉字、古诗文、名言警句、民风民俗等在内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识字开始带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既能够满足文化教学的需要,又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总体呈现出一种“儿童化”与“文化性”互补的特征。基于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需要多加探索与思考,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在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提供助力。下文从识字教学、写字教学、诗词教学、口语教学和拓展教学这五个视角出发,探究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中的文化教育。

(一)从经典文学与成语故事出发,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板块,受年龄的限制,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有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因而教师在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适配性,要教会学生识字的技巧,而经典文学与成语故事就是教师可以引入识字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文化载体,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

综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在选择经典文化作品时要将视角放在启蒙类文学上,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与低年级识字教学有着更强适配性的经典文学读物。实际上,《三字经》可以说是古代最有名的一本启蒙读物,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容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汉字的基础积累。而在成语故事的选择上,教师则需要更多关注那些趣味性更强的成语,如“狐假虎威”“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等,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理解起来相对简单,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能够了解其背后的为人处世道理,可谓一举两得。

(二)从造字规律与字形演变出发,在写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汉字虽然以一种静态的呈现方式存在,但研究者可以根据其从古到今的演变来推算出文化意识的动态变化,结合可追溯的历史来看,汉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实际上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现在的人可以从汉字的造字规律与演变规律出发来尝试推断古汉字的字音和字义,这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体现。古人将汉字的构成总结成了“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法,“假借”“转注”为用字法。综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可以引入“象形”的理念来设计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记忆汉字的形态。

象形文字由图画演变而来,属于一种表意文字,文字的形态通常与其所指事物本身的形态存在关联,如“月”字最初看起来就像是一弯明月、“马”字最初看起来就像是一匹骏马、“鱼”字最初看起来就像是一尾游鱼,古人用一些简单的线条来表现这些事物的特征,后人也从这些象形文字本身的形态出发,为书写方便而将弯折又没有规律的线条逐步变得“横平竖直”。教师在教学生写一些简单的汉字时就可以从“画”开始,向学生展示汉字演变的过程,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从意境感受与意象联想出发,在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诗人在创作时尤其注重语言的凝练和意境的塑造,虽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写山、写水的时候却不一定有“山”和“水”,而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境”。小学生虽然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不足,但想象力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言语上的引导将他们带到诗的意境中,让其切实感受古诗的美。而这种真切的感受更容易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兴趣才会有了解,有了解才会生出自信。

例如,人教版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故事就包括一年级下册的《池上》《小池》,二年级上册的《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敕勒歌》,二年级下册的《村居》《咏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以《咏柳》为例,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的是早春时节的勃勃生机,诗人巧妙地将柳树的嫩叶比作“碧玉”,将柳条比作“绿丝绦”,将“春风”比作“剪刀”,寥寥几句就将二月的新柳与春风变成了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带领学生感受意境、分析意象,并提出问题,如“二月的春风还可以裁剪什么呢?”借此引导学生展开对诗句和汉字更深层次的探讨。

(四)从师生互动与同学交往出发,在口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除了识字、写字与阅读以外,口语教学也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模块,新课标更是将“说话练习”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无论是师生互动、同学交往还是日常生活,“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活动。从表达的层面来看,“说话”能力的体现其实也是一种自信的体现,有积累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想法,有想法才会敢表达。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不能只注重内涵的塑造,还要注重外在的表达,对此,教师有必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低年级口语教学活动,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说”的时候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口齿不清和逻辑混乱,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拼音的记忆和理解不够清晰,以及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有限,需要多加训练。对此,教师一方面可以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帮助学生形成语言惯性;另一方面,可以在“看图讲故事”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在思考中组织语言。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图”的选择可以被看作传统文化之于口语教学的主要切入点,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花鸟画作为“看图讲故事”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图画内容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载体——国画,如朱瞻基的《唐苑嬉春图》就十分适用于这样的教学活动,画作中形态各异的小猫不仅更容易勾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着很大的延伸思考空间。

(五)从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出发,在拓展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是文化自信培养中最常用到的传统文化素材,与其他文学类作品和艺术类作品不同,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中展现的传统文化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也最容易让学生感觉到熟悉。与此同时,对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的保护更是现今人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要务,与文化自信的培养有着直接联系,对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可以从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出发,开展以此为主题的文化自信培养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拓展教学。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八”就是一次以“春节童谣”为主题的拓展活动,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引入更多与传统节日或民间习俗相关的知识,将这一拓展活动变成节日与习俗主题下的专题文化活动。教材中选用的童谣里介绍了许多春节习俗,如“喝腊八粥”“粘糖瓜”“扫房子”“磨豆腐”“宰公鸡”“蒸馒头”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视频向学生展示人们过春节时的习俗,以此来拓展学生对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实际上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新时代中华儿女的成长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语文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作为世界独有的表意文字,背后蕴藏的是一个个有色彩、有生命力的文化故事,这些故事同样赋予了语文新的内涵,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增添了新的可能性,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汉字符号背后的价值。近年来文化自信被频繁提起,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构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一个人都是组成国家的个体,都应当对文化自信形成正确认知,而教师的引导能够切实为低年级学生个性、思想、素养、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中华汉字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