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
2024-03-28闫宇婧孟万忠郝丽玲
闫宇婧 孟万忠 郝丽玲
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确定了研学旅行的概念,即“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从《意见》中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不单是旅行游玩的过程。研学旅行的目的是基于教育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在校外开展研学旅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乡土地理资源是学校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对教学有用的资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乡土地理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研学活动,便于学生在真实的地理情境中,将课本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既能巩固所学知识,落实地理核心素养,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理论基础
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可以把知识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与情感领域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的地理知识以及安排的练习,是基础的课本知识,属于认知领域的范畴;走出校园,通过研学旅行,将课本中所学的知识落实于实践中,以自身的感悟和思维来理解地理,属于动作技能领域;而通过对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实地探查,切身体会,培养学生对自然的保护意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民族自豪感,情感进行升华,这一部分属于情感领域。通过开展研学旅行对校内外地理知识的学习进行了很好地连接,既提供了将知识落实于实际的路径,也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而地理实践力的发展和提高,反过来也促进研学旅行的开展,并提高实践效果。
二、研学地乡土地理资源概述
1.研学地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段玉山、郭锋涛等教授认为,研学旅行课程原则上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2],本文将以平遥古城和介休绵山设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各选取其中3个为研学地点,分别是介休绵山的绵山大裂谷、水涛沟和古藤谷,平遥古城的中国推光漆艺博物馆、票号以及古建筑结构件遗产文化博物馆。
本次研学旅行依托介休和平遥的乡土地理展开活动,主要是因为两地皆是全国5A级景区,先后两批被选为晋中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囊括了自然生态、自然科普、传统技艺和文化艺术等多种类别,是极具特点的乡土地理资源,能为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贴近生活的研学旅行提供平台。其中平遥古城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原貌,及各种人文景观,而绵山风景区则发挥着自然生态对人文的补充作用,利于提高研学实践内容的丰富度,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研学过程中得到充分提高。而介休和平遥是晋中市的两个相邻地区,距离仅有28千米,可以通过乘坐大巴出行,利于设计短期的研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保护学生安全,实现研学目的。并且现阶段基于山西基本情况而设计的研学旅行课程还留有很大的空白,希望通过此次对晋中地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开发和探索,促进本地的文化推广和研学实践的更进一步深化发展。
2.研学地资源介绍
绵山是太岳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最高海拔为2 566.6米,相对高度1 000米,“山古水活”描述其特点恰如其分,是集峰、岩、洞、泉于一身,纳奇、险、秀、幽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1)绵山大裂谷
绵山属于华北台地—吕梁—太行断块—吕梁块隆内的山系,至新生代中期,晋获断裂带长治段出现垂直走向的局部伸展开裂,在地质运动与水流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耸峭壁和险绝地势,交织成一座座形态万千的险岩奇峰。
(2)古藤谷
绵山在地带性气候条件作用下,形成了山地褐土,棕色森林土,黄土质山地草原草甸土。此谷植被类型主要有灌丛、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谷内遍布古藤、奇树、野果、名贵中草药等。植被茂密,被人称为“天然氧吧”,是消夏避暑的最佳去处。
(3)水涛沟
水涛沟中的片麻岩形成于新太古代五台期,后新生代时期被抬升形成了黑白相间肠状弯曲的条带状构造,而片麻岩有着较好的含水性、隔水性,产状平缓、节理裂隙发育、沟谷底坡度大。除此之外,4亿多年前,大地被海水淹没后沉积了石灰岩、白云岩、砂岩为主的海退层理,形成了侵蚀构造型的石灰岩高山区,溪水流经此处后进入断层北西侧寒武系石灰岩,则会渗入地下[3],形成独具特色、秀比江南的自然风光。平遥古城建于黄土高原,较好地保留了明清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一座集古代建筑群与现代居民日常生活为一体的充满着活力的古城,包含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风格的人文景观聚集地。
(4)中国推光漆艺博物馆
平遥俗语“平遥有三宝,漆器牛肉长山药”中突显出推光漆器的地位和价值。平遥漆器在春秋时期已有雏形,在汉代达到鼎盛,曾远销俄国、蒙古。推光漆器历经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五道工序,最终成品外形质朴、款式多样、绘饰绚烂、手感细腻、经久耐用。通过传承与创新,技艺精湛,推光漆器有了更高的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
(5)票号
在清朝时期,晋商经营范围遍布全国,为了解决大宗银两运输问题,平遥西裕成颜料庄首创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具备现代银行的雏形。自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快速在全國推广开,平遥古城内也陆续出现了“蔚”字五联号、日新中等票号,并在古城内形成了产业聚集,多达20余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票号在民国时期退出了中国金融的历史舞台。
(6)古建筑结构件遗产文化博物馆
古建筑结构件博物馆在平遥火神庙的建筑主体内开展。该建筑始建于明代中期,历代均有修缮,至今保存完整。整个博物馆内,空间布局紧凑,并且厢房中对古代建筑梁架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展示了构件类型、技艺、制作模型工具等,充分保存了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风格,保存了小城的文脉。
三、研学旅行活动设计
1.学情分析
本次研学旅行以平遥某中学选考地理科目的高二年级学生为主体,这一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上已经趋于成熟,具备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但是将所学技能落实于实践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其次,此阶段的学生心理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有着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地理实践中探索出自己的看法见解。除此之外,学生选取地理为高考科目表现出对地理学科的热情和兴趣,并且掌握了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域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变化等知识以及开展野外考察的所需的基本技能,为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
2.研学活动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强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建立各种校外地理实践基地,推动地方课程资源建设,也凸显了地理研学旅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并结合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需求,此次研学旅行课程的课程目标将设计如下:①通过对绵山景区的实地考察,说出内外力作用下绵山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实地考察水濤沟岩石的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特征,分析区域地貌的成因,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分析气候与土壤、植被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讨论绵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并提出相应的开发与保护建议,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②通过对平遥古城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家乡的非遗产品、建筑特色和家乡的辉煌历史,增强学生对家乡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通过实地研学,绘制平遥票号分布图,提升学生地理信息处理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参与建筑部件的实践制作,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最终实现增强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资源分布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的目的。
3.研学内容设计
(1)研学前准备
知识储备:查找绵山风景区的地形图、气候资料图,查找平遥古城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绵山的地形地势、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等概况,了解平遥的晋商文化,大院文化及古代产业发展与分布情况;学习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产业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收集研学地点的相关资料,做好知识储备。
研学工具:准备研学途中所需的物品,例如,纸质地图、两步路App、雨具、记录工具以及个人随身物品等。
行前会议:在研学活动开始前,带队教师应召集学生和随行教师开展行前动员大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师生共同了解此次研学活动的各项事项。
(2)研学时间及路线
为了能够更好地在研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在绵山风景区和平遥古城的两个地点开展研学活动,共利用两天的时间完成本次研学,研学路线设计如表1所示。
(3)研学过程
介休绵山研学如表2所示。研学主题:析地貌、探生态、谋发展。
平遥古城研学如表3所示。研学主题:赏非遗、访产业、制瓦当。
4.研学评价设计
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研学旅行,要将核心素养这种隐性标准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并且要从研学过程和研学成果展示综合进行评价,全面、有效地监测学生的实际水平,并通过评价量表(表4),对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发展的状况进行综合测评[5-6]。
四、结语
地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而研学活动开展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未来发展有益的地理。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依托研学地点的乡土资源,转化为地理课程教学,将课本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同样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与建设之志。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 (2016-12-02)[2021-09-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 html.
[2] 郭锋涛,段玉山,周维国,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J].地理教学,2019(6):4-7.
[3] 朱一旭.山西中南部旅游资源及地质特征[J].山西冶金,2013,36(3):6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侯欣怡,夏非.基于抛锚式教学的高中地理主题研学活动设计——以“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为例[J].地理教育,2023(9):65-69.
[6] 周文杰,陈琼,刘峰贵.基于情景问题式教学法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实施——以“青藏线”研学为例[J].地理教育,2023(2):10-13.
通信作者:孟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