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团队研究:让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落“地”有“生”
2024-03-28尹战立王昌荣
尹战立 王昌荣
地理实践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中将“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明确要求地理教学要加强地理实践,将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已成为推动地理学科育人方式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 地理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1]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2]理想的地理课堂应是“行”与“研”的课堂,赏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走进大自然、走入生活,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发现、探究和解决。[3]
一、小型团队研究的提出背景与概念界定
当今,地理实践活动方兴未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其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研究性”难以有效保障。一方面表现为地理实践活动变成了观光旅游,有感性缺思考,有活动缺研究;另一方面,大多地理实践活动侧重验证、观察和考察方法的简单应用,缺少基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深度调查研究。
调查发现,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高中阶段学业负担较重,时间难以保证长周期研究性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二是人数较多的大规模集体实践,与学生个性化兴趣与需求难以匹配;三是组织难度大,并伴随安全问题,学校和教师心存顾虑。
本文所提出的小型团队研究,就是由较少人员构成的为解决某一个性化问题而开展的研究活动。小型团队研究因其基于现实问题解决、基于兴趣,体量小、机动灵活,能够很好地解决当下地理实践活动“肤浅”的短板,让地理实践活动真正落“地”,并在研究过程中“生”出“真”成果、“真”品质、“真”行动力。
下面以“家乡畜牧业污染的调查”(曾获河南省第34届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为例谈一谈开展小型团队研究的地理实践探索。
二、小型团队研究的操作要点
1.指向现实问题的解决
现實问题和基于现实问题有意义的思考是小型团队研究的起点。家乡畜牧业污染的调查就源自一位学生生活中的发现和细致的思考。
发现:“暑假里,回农村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时,在村委会的宣传栏里看到了一份当地政府整顿农村养猪场的文件。政府要求距离村子500米以内的养猪场,不管投资多少和规模大小,均要无条件搬迁或拆除,整顿力度很大,原因是养猪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思考: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鼓励农民发家致富的惠民政策,其中包括大力支持农民规模化养殖。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丰富了老百姓的钱袋子、菜篮子和餐桌。此次整顿势必会给农民带来损失,甚至可能会造成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价格上涨,影响千家万户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大力整顿?畜牧业污染有哪些类型?畜牧业污染有哪些危害?养殖户该怎么办?政府要加快推进农村畜牧业“三退一进”(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场区)的饲养模式有什么优势?为什么要求畜牧业区要远离村庄500米以外且在各类功能地表水体400米以外?畜牧业区为什么要远离基本农田保护区?农民养殖场的搬迁涉及的资金和土地怎么办?老百姓对畜产品的需求是否受影响?发达国家的畜牧养殖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一系列疑问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寻求教师的帮助,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决定寻找同样感兴趣的伙伴开展社会调查,解决心中的疑问,组建了三人小型研究团队(图1)。
2.分工明确、效率至上
经过教师和团队成员研讨,将整个调查工作分成了四部分:一是调查前的准备,包括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调查记录表(表1)和准备调查工具;二是调查中的分工,包括调查提问、调查记录;三是调查后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四是调查报告撰写。三人分工协同完成调查任务,同时,建立了地理小型研究团队QQ群,方便随时分享问题和想法、及时研讨和沟通、高效发布通知和提醒。
3.团队轻量化、小而精,即时、灵活地开展研究
家乡畜牧业污染调查核心团队包含三名研究成员、一名指导教师,每次活动再邀请一名有空闲的家长参与安全保障。小型团队,收放自如,便于即时、灵活地应对研究过程中的各类生成性问题。
利用国庆假期,团队按照计划前往调查地点调研。调查中,学生发现,自己研究的是农村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需要解决的疑问多,涉及采访对象有乡镇府、养殖户和非养殖户等,衍生出诸多新疑问,注定不可能一次完成。根据首次调查情况,团队制定了新的调查计划,延长调查周期,生活中的一个小疑问变成了一个大课题。家乡畜牧业污染的调查从调查当年10月一直持续到次年5月,先后4次去养殖场开展实地调查,加上团队研讨交流、整理数据和撰写报告,时间延长为8个月。
研究型地理实践活动周期长,这是群体性的地理实践活动不可能实现的。小型团队研究,由于人少,易沟通、易组织,可以称得上是“说走就走”的研学,能真正把思考和现实对接,实现以地明理、以理论地的地理实践新要求。
4.思考、生成贯穿始终
此次调查源于生活中的发现,发现中有思考,思考后有调查,调查中又有新的发现和思考。持续的思考和发现引发“连锁反应”,让研究不断迈向深入(图2)。
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图3),思考和发现贯穿始终,让调查越来越深入。团队成员边实践边思考调查过程中预设和衍生出来的新问题,不断优化和完善调查内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也由此焕发。
三、小型团队研究,让地理实践活动落“地”有“生”
1.落地“为兴趣而探究”,生成“意志品质的培养”
持续8个月的调查研究,周期长,需要利用学生休息和玩乐的时间,需要解决调查活动与高中学习任务的冲突;数据多,记录内容多,保存和整理需要规范和及时;从炎热的夏天到寒冷的冬天,长途跋涉累计近千米,加上农贸市场猪肉价格的调查,先后五次外出调查,每次多则一天,少则半天。调查任务繁琐耗时,且新问题接连不断地出现,需要一定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小型团队,兴趣驱动,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意志品质。
2.落地“调查实践”,生成“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可以说,正是基于好奇心和探求欲才有了“家乡畜牧业污染的调查”和后期连续的调查。原本只是解决心中的疑问,好奇心和探求欲让学生们想得更多、思考得更多、做得更多,最后演变成一场深度参与的科学探索过程。
从最初提出疑问到调查工作的实施,再到调查报告的呈现,在此期间进行了多次讨论和调整,在行动中实践分类、调查、观察、定量、定性、实证、文献等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素养。例如,调查中大量新的疑问涌现,围绕主题如何取舍和化繁就简,涉及分类、观察、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养猪场建设、绿化和饲料的调查,涉及“文献研究“,在“国家文件”和现实对比中认识违章建设和污染危害;养猪场整治和农贸市场猪肉价格的实践调查,则是在实证研究中找到二者的联系;调查前和调查中,学生多次运用资料搜集、专家访谈等方法进一步认识、分析、厘清问题并解决问题。
3.落地“活动的有始有终”,生成“行动能力的培养”
想法是前提,行动是根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把想法变为行动的过程,就是一个行动能力孕育的过程。最初的发现和思考,体现了学生自觉自发做事的能力和责任心;从实际调查到参加河南省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一等奖,体现了其主观能动性和目标意识;建立调查小组和制定调查计划,体现的是策划规划和敢想敢干的能力;调查过程需要沟通交流,需要敏锐的观察,体现了良好的亲和力、洞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查中不断调整和改进,体现的是善于分析判断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调查研究和资料保存及整理,再到报告撰写,周期长,体现的是超强的自制力;调查中关注每一个细节,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体现了善于观察和联系的能力以及科学意识;完成1.5万余字的调查报告撰写,体现很强的学习力、写作能力、调查力和社会担当意识[4-6]。
4.落地“学生主体思想”,生成“地理实践能力的真提升”
问题由学生发现,整个调查全程由学生主导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涵养地理实践力素养。
第一,围绕研究问题搜集相关资料,开展调查与分析。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增进对相关研究内容的认识。例如,什么是畜牧业、畜牧业带来的污染、畜牧业环境污染成因、畜牧业生态保护的对策与建议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状况、什么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猪粪处理方式、什么是瘦肉精、什么是饲料添加剂及科学喂养方法、养猪场环境建设基本要求等。
搜集区域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了解调查地的情况。例如,《陈留镇人民政府文件陈政[2018]41号及其附件》《开封市祥符区畜牧业近养区和限养区划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祥符区畜牧业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等。
第二,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养猪场调查表(表1)。
第三,基于测量和养猪场规划示意图,绘制养猪场平面示意图(图4)。
第四,开展调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调查活动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调查报告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了调查分析:养猪场的基本情况与分析、粪便沉淀池的调查与分析、储粪场(晾晒场)的调查与分析、猪粪处理方式的调查与分析、猪饲料的调查与分析、养猪场环境建设的调查与分析、养猪场土地利用的调查与分析、畜牧业污染治理中面临的问题。
上述每个方面从三个层次来展开:一是国家或政府“标准”,二是实际调查,三是调查分析。其中调查分析一般围绕三个内容来进行:存在问题、污染类型和污染危害。调查的每个方面、每个层次和每个内容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感性和理性相结合,丰富了感性认识、培养了理性思维。
5.落地“调查结论”,生成 “社会发展成就和学生社会担当的彰显”
①农业结构调整成就大:在仓王村,除了笔者调查的养猪场,还有多家养殖场,说明国家的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很大。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改变了土里刨食的生活,走上了不同的致富路。②农村、农民变化大:农民从种地到养猪,从喂秸秆到喂商品饲料,从靠天收到定期防疫,从家庭养殖到养殖场,从三五头到几百头,从自己拉到市场销售到网上销售等现象中,笔者看到了农民思想认识的转变,看到了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看到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看到了农民发家致富的历程,看到了农村农民的巨大变化,看到了国家惠民的一步步落实。③政府在养殖发展中指导和监管滞后:在农民发展专业养殖的最初阶段,政府在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缺少指导、建设标准和监管,或者建设标准和监管滞后,导致这次污染治理让农民猝不及防,且损失很大,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畜产品的供应,影响社会生活。④养殖场污染治理意义重大:通过调查发现,养殖场的污染确实严重,若不及时治理,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甚至有些危害不可逆转。通过污染的治理,能推动农村养殖向现代化迈进。⑤调查中发现新问题:如养殖场土地利用率低、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养殖场环境绿化率低、养殖户没有效益多元意识、养殖场污染治理中经济损失、养殖场重建或者搬迁面临资金短缺问题等。产生原因:一是养殖场建设初期政府缺少检查和指导,缺少养殖场建设标准;二是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现代畜牧业发展意识;三是资金短缺,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解决措施:一是政府安排专家做好重建、改建和绿化的指导;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明确养殖场建设标准;三是加强环保检查力度,对不达标的养殖场提醒整改,不整改便取缔;四是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⑥养殖场污染治理间接影响老百姓生活,过去一年,非洲猪瘟的出现,政府采取了养殖场污染治理和关停等措施,使畜产品生产受到影响,尤其是一年来猪肉价格大幅度上升,增加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笔者建议:一是通过媒体宣传养殖场污染治理的意义,以及可能带来的影響,使老百姓理解并支持;二是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养殖场的改建和重建,恢复正常生产,保障产品供应;三是扩大国际畜产品的进口,保障国内需求;四是加大市场检查力度,严惩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现象的发生;五是确保物流顺畅,确保商品流通顺畅,把消极影响减到最小。⑦学生成为环保宣传员:通过实际调查,笔者深刻认识到养殖场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及意义。结合调查结论,笔者印刷了关于养殖场污染的环保宣传页,普及环保知识,利用节假日到家乡农村的集贸市场,义务宣传国家养殖场污染治理活动。
6.落地“调查反思”,生成“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追求”
①不能对污染进行科学检测,受限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对污染的调查缺少数据支持。②缺少当地现代化养猪场的调查数据,不能在对比中更深刻地认识存在的问题。③缺少发达国家现代化养殖业发展的案例、数据,不能更加充分地认识家乡畜牧业存在的问题。④建议更多还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际操作性。⑤由于时间和地域限制,笔者不能连续跟踪调查,甚至调查有遗漏,例如养猪场冬季取暖及带来的问题等,这就使得调查分析、结论和建议难免片面和浅显。
综上所述,与传统大规模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相比,小型团队研究不再走马观花地看、被动地听、敷衍地记,而是源于自己疑问,求证自己的思考,回答大自然或社会呈现的“考题”。小型团队研究是地理实践活动的一种创新,是基于个性问题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基于解决问题的地理实践活动。因为“小”,组织更方便;因为“小”,活动更深入;因为“小”,分工更明确和更能锻炼人;因为“小”,更能解决问题和培养能力,小型团队研究真正实现了研究型地理实践活动的落地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3] 赵丽霞,秦龙洋,杨青华.回“家”之“路”:区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路径构建与实践[J].地理教学,2022(9):22-26.
[4] 张潞潞,郑锋利,姜斌华.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以“GIS与生产生活”为例[J].地理教育,2023(7):12-15.
[5] 李雪亮.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创新设计与实践[J].地理教育,2023(S2):26-27.
[6] 陈土森.综合思维培养视域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J].地理教育,2023(S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