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海洋意识”培养的大单元教学实践
2024-03-28邹舒宇张体会
邹舒宇 张体会
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对海洋的开发越来越深入。海洋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正确认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维护海洋安全与权益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1]。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发展中大国,有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正确认识海洋,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本單元教学是对学生海洋意识培养的一次探索。
一、“海洋意识”内涵
课标组专家、中国海洋大学王永红教授提出,海洋意识是指人们对涉海相关国防、生产、消费、科技、资源、历史等方面性质、规律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新时代赋予“海洋意识”更多的内涵,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其内涵包括海洋权益意识、海洋生态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科技意识、海洋资源意识,且以海洋战略意识为核心[2](图1)。
二、培养“海洋意识”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开展单元学习有四个重要的环节,即选择单元学习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开展持续性评价[3-6](图2)。
1.选择学习主题
(1)梳理课程标准
对比新、旧课程标准,海洋地理模块变化较大。17版新课标将“海洋地理”相关知识由实验版的选修模块前置到必修模块。实验版地理课标在必修部分对海洋地理知识涉及较少,要求也较低,对学生认识海洋和培养海洋意识极为不利。选修部分虽然较完整地体现海洋地理的学科体系,但是选修的学校很少,从而严重制约了高中阶段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
近年来,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中学地理课程中的海洋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17版课标直接指向海洋的课程标准有6条,具体内容见表1。除此以外,还有其他课程标准和海洋有一定的关联性,如必修一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选择性必修二2.9: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意义。
可以发现,与海洋有关的内容要求在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模块均有分布,且各有侧重。
(2)梳理教材体系
对“海洋意识”的构成要素和教材体系中海洋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选择性选必修三着重培养学生海洋资源意识和海洋科技意识。
必修一和选择性必修一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生态意识。必修二模块则着重培养学生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战略意识。而在六大海洋意识当中,海洋战略意识居于核心地位,在几个模块的海洋内容教学中都应围绕其设计教学。由此,构建了海洋意识培养的教材内容体系。不同模块在知识承载上各有侧重。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总目标是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环境给建设海洋强国带来了挑战,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又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之一,所以必修二模块的正确认识海洋发展战略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以必修二模块的2.8和2.9两条课程标准为内容支撑,确定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为:认识海洋发展战略,树立海洋战略意识。
2.明确学习目标
对教材体系继续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必修一模块,通过海水的性质、运动来认识海洋环境,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形成人海观念。
必修二模块,通过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和维护海洋权益两大海洋发展战略,说明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初步建立人海协调的观念。选择性必修一模块,认识洋流和海气相互作用关系的原理和规律,是对必修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加深人海协调的观念。选择性必修三模块,以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为例,理解资源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海协调的观念。
从图4可以发现,从必修到选择性必修,能力进阶的学习目标很直观。但是地理教师对零散分布于各模块的海洋内容大多缺乏系统的认知和把握,往往只是将诸多海洋内容视为海洋知识教学的载体,重“知识传授”而轻“观念引领”。各模块的海洋知识应为“海洋意识”培养的载体,“海洋意识”本质上是关于海洋的正确价值观,也就是人海协调观的培养。对教材内容渗透的海洋意识进行梳理还可以发现,从形成人海观念到牢固树立人海协调,该单元还隐藏着对海洋意识的进阶。所以,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既要注重能力进阶,更要注重意识进阶。具体学习目标如表2所示。其中水平1和2为必修二的学习层级,3和4指向学生的能力和意识进阶,为选择性必修教材服务。
3.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海洋大国,但离海洋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基于此,结合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设计了本单元的学习情境为: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如何正确认识海洋,科学开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而建设海洋强国本就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总目标,紧扣本单元的主题。
在单元情境的驱动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海洋强国这一核心概念,厘清“为什么做—如何去做—做的意义”三者之间逻辑联系。设置了三个驱动问题。
驱动问题1: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是什么。
驱动问题2:建设海洋强国的举措有哪些。
驱动问题3: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是什么。
其中驱动问题2为本单元的重难点问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建设海洋强国的举措,设计了4个学习任务,具体教学设计如表3所示。
综合以上内容,构建了本单元的教学体系。从表3中可以看出,本单元教学设计在落实课程标准和海洋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海洋战略意识。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下,培养学生的海洋生态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权益意识,而海洋战略意识正是这四个海洋意识的核心。
三、教学实践启示
1.突出海洋意识渗透
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唤起学生的海洋资源意识、海洋权益意识等海洋意识,并结合国家安全教育为学生创设深度思考空间,改变重“知识传授”而轻“观念引领”的认识误区。
2.关注学习目标进阶
当前课标课程体系下,海洋教育存在突出的“碎片化”问题,教师可以从学习进阶的视角出发,整合“海洋教育”进行大单元教学,统筹安排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海洋意识的成就水平和学习表现。
3.选取真实情境切入
选取真实情境作为切入点,将学习内容融进情境任务,增强学习的关联性,减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对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任务驱动展开探究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在情境中实现探究活动的“高参与”,才能产生海洋内容学习的“真体验”,并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海洋意识”。
参考文献:
[1] 尤永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统筹与布局[J].前线,2020(6):19-22.
[2] 金如委,仲小敏. 中学地理课堂渗透“海洋意识”教育的内容及策略[J].地理教学,2020(23):12-16.
[3]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 李俊峰,高龙睿,郑君翊,等.大观念统领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探——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J].地理教育,2023(8):54-57.
[5] 龚倩,朱雪梅,陆丽云.基于地理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深化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新实践[J].地理教育,2022(8):3-7.
[6] 李桂亮,陈君,庞绪.基于地理野外实践的大单元教学探索——以“济南馒头山地表自然景观野外考察”为例[J].地理教育,2021(1):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