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下“一湖一策”实践与探讨
2024-03-28黄梦婷黄祚继陈宏伟王春林孙金彦
黄梦婷,黄祚继,陈宏伟,王春林,孙金彦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88)
0 引言
河长制是落实地方政府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坚持水环境治理问题导向,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挖掘水文化为主要任务的一项创新制度。“一湖一策”是落实全面推行湖长制的重要抓手,是实施水岸同治、系统治理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河湖管理技术水平差异化以及信息互通不足,可能导致同一湖泊不同区域河长制的推行不同频,区域间管理保护任务与措施缺乏协调统筹,出现“一湖多策”等问题,本文以长江流域龙感湖为例,梳理流域水域岸线、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管护机制现状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龙感湖流域生态保护措施建议,以期做好河长制与流域综合管理的协调统筹,推进流域系统治理,提升湖泊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水平。
1 研究区概况
龙感湖位于赣、皖两省交界处,是华阳河蓄滞洪区一部分,属长江流域。龙感湖流域涉及安徽省、湖北省。流域总面积5511.4km2,其中安徽省2958.2km2,湖北省2553.2km2,湖区常年水面面积269km2,其中安徽省181.9km2,湖北省60.9km2。湖泊主要功能为洪水调蓄、农业灌溉、生物栖息、观光旅游、水产养殖等,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内生物多样,不仅是长江流域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也是特有鱼类故乡。
2 水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水域岸线
历史圩堤侵占水域湖泊面积下降。20世纪50~80年代,由于发展农业经济,增加粮食产量等因素,国家组织开发利用龙感湖,形成大量圩堤、圩田,湖区水面面积缩减,湖泊防洪除涝能力削弱。安徽省境内湖区圩堤圈圩263.05km2,地方虽已逐步开展圩堤清退行动,但仍有大量圩堤未完成清退,目前仍有166.21km2湖泊面积受影响。湖北省境内湖区周围建设围堤131km围垦面积1073km2用于蓄洪、垦殖,围垦20km2用于建设农田,20世纪70~80年代湖区水面面积为83.0km2,2012年经“一湖一勘”湖北境内龙感湖水面面积为60.9km2,湖泊面积急剧减少。此外,目前湖北省尚未编制龙感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湖泊水域岸线保护缺乏科学指导,部分岸带植被覆盖度不高,湖滨带挺水植被相对较少,岸带固土防浪、截流净污能力下降。
2.2 水资源
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率低。湖区涉及行政区域宿松县、黄梅县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分别为120.54、157m3,分别高于安徽全省平均水平109.63%、湖北省平均水平153.2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32.69、55m3,分别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10.44%,与湖北省平均水平一致。宿松县2020年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04.7m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0.9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2,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0.5512;黄梅县2020年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63m3,虽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4m3,但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为0.52,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0.528。用水结构不合理。
2.3 水环境
湖区水质不稳定富营养化指数高。目前湖北省境内水域水产养殖33.51km2,流域内农业种植面积2.31万hm2,流域内安徽省境内水域水产养殖23.2km2,流域内农业耕地面积1.81万hm2。湖北省境内涉及大胜关山工业园,安徽省境内龙感湖湖区无工业聚集区。受水产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工业等因素影响,湖区水质不稳富营养化指数偏高。龙感湖安徽省境内“龙感湖湖心”国控水质监测断面2020年1—6月、11—12月监测水质为Ⅳ类,7—10月监测水质为Ⅲ类;湖北省境内湖区“龙感湖农场”省考水质监测断面2020年水质1月Ⅴ类、2—3月未监测、4月Ⅳ类、5月劣Ⅴ类、6月Ⅴ类、7月Ⅲ类、8至9月Ⅴ类、10—11月劣Ⅴ类、12月为Ⅴ类;均未达到水质考核要求,水质监测能力不足。安徽省境内湖区2019、2020年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分别为58.8、52.6,均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湖北省境内湖区2019年水体富营养指数为64,处于中度营养状态,主要是COD、氨氮、总磷指标超标,入湖量分别为4442.96、579.24、53.7t/a。
2.4 水生态
数年来龙感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湖区内围湖养鱼、过量捕捞等现象一直存在,使得鱼类生境受到遭到威胁。龙感湖湖区是华阳河湖群的一部分,涉及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湖北省境内还有湖口闸、沱湖闸、新严闸3座中型水闸,这些水利工程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对鱼类产卵、栖息、回游有一定影响。安徽省、湖北省湖区内近年来有大量的围湖种植、养殖,使得湖区面积萎缩,水鸟、鱼类、水生生物等数量受到影响。根据收集数据显示,安徽省境内龙感湖1980年数鱼类80种,2014年鸟类162种,2011年浮游植物147种;2018年大型水生植物496种;湖北省境内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内2008年鱼类80种,日常监测记录鸟类175种,2011年浮游植物147种;2018年龙感湖鱼类64种,2017年鸟类145种,2021年浮游植物172种,日常监测记录大型水生植物118种。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2.5 水文化
龙感湖历史悠久水文化建设不足。龙感湖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称“彭蠡泽”,东晋时期称“雷池”,是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所指之地,唐宋元以后随着湖面的缩小和分割,被各区域性湖名代替,1954年划为长江下游蓄滞洪区,1955由安徽省龙湖、湖北省感湖合并为“龙感湖”,龙感湖历史悠久。近年来安徽、湖北两地在水文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建设探索,如安徽省境内合肥市巢湖“巢湖故事水利篇”、淮北市固镇“楚汉文化”、滁州市明湖(2022年首批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之一)“明文化”,湖北省境内襄阳市白起渠“白起渠文化”(2017年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江委“引江济汉”、荆州市荆江“荆江水文化”等水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于龙感湖流域两省尚未进行水文化传承建设。
2.6 执法监管
流域统筹协调不足信息化建设不完善。龙感湖涉及安徽宿松华阳河湖群自然保护区(省级)、湖北省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龙感湖鄂皖缓冲区、龙感湖农场、皖江沿岸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等多重生态保护区、敏感区,区域协同治理管护力度不足。湖区内的水文、水质、水生态监测站网不完善,水质情况不能及时获取,湖泊保护执法监管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此外,龙感湖为跨省湖泊,执法监管涉及面广,工作内容多难度大,区域间信息共享不足,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少,跨省联合监管仍需强化,协同合作机制有待加强。
3 龙感湖保护管理对策
3.1 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一是强化安徽省、湖北省两省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主导作用,各级水利、农业、自然资源、规划、林业等部门配合,明确岸线保护责任目标,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乡镇的专项整治方案,推进退圩、围、田、垸还湖等工作,全面排查湖区的增量问题、存量问题、历史遗留等问题,进行分类处置。二是湖北省组织编制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科学划分岸线功能区,优化各功能分区的布局,结合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需求,发挥岸线在丰水期、枯水期,洪水期、汛期等特殊时期缓冲作用。三是根据湖区的气候特征、土壤性质、植被覆盖等条件,分析人为活动对河湖岸带干扰、土地利用、生态退化等因素的影响,对植被覆盖度较低地区,实施植被恢复重建,恢复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天然群落,重视慢生与速生树种的合理比例,提升岸带、岸坡植被覆盖度。
3.2 水资源保护
一是加快推进流域内农业耕地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农田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改善用水结构。改善流域内工业园区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二是根据流域水资源总量、供需水需求,构建水资源配置模型,合理水资源调配。三是根据水利部相关要求,对流域综合规划、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已经核定的生态流量直接采用,合理生态用水调度。同时,安徽省要积极开展境内龙感湖流域生态水位、流量保障方案编制,明确区域生态水位、流量,合理湖区生境需水。四是对没有核定生态流量的入湖支流的河流断面,暂时以不小于河流多年平均流量10%的原则核定,用以维系湖区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河湖生态功能、维持河湖健康,提升河湖泊健康等级。
3.3 水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加快流域内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整治,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城镇(乡)村三级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加强入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二是对湖区富营养化,加强藻类形成机制和富营养差异化治理对策研究,建立藻类监测预警平台和应急机制,推进水域藻类资源化利用。三是建立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平台,统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四是围绕河长制工作任务考核需求,结合跨省界断面实际,科学增设入湖水质监测点位,优化水质监测断面布置,完善流域水质监测网络,建立水质监测考核指标与方法,提升水质监测能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3.4 生态治理与修复
一是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全面评估水生生物受威胁状况、动态变化及生态习性,编制《陆生和水生生物栖息地生境及生物生态习性调查报告》,为流域内生物栖息地恢复,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二是巩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加强禁捕执法监督能力建设,扩大禁渔期、禁捕区制度落实范围,逐步恢复渔业资源。三是推进重要干支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滨湖岸线生态修复、入湖口水质净化等工程建设,通过实施生态调度、水系连通、过鱼设施建设、生境修复、人工湿地等措施修复重要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四是开展湖泊上游源头水源涵养保护和水土保持,推进二郎河、老县河、新县河等10条入湖支流综合治理工作,加强流域生态治理。
3.5 水文化保护
一是处理好流域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以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为依托,推动两省水利工程与水文化深度融合,在古雷池遗址保护的基础上,联合制定水利风景区申报名录,对湖区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二是加强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地区特色水文化,促进“雷池文化”特色水文化传承与发展,打造多种形式水文化宣传载体,为传承特色水文化提供文化支撑,增强公众参与意识。三是积极推进流域内安徽省、湖北省两省幸福河湖建设、能效提级县建设、一河(湖)一策实施,探索龙感湖水环境治理成效、传播水生态文明理念。四是探索流域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路径,调整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打通区域横向生态补偿路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打造各地生态产品从价值评估到市场运作的完整经济链条,助力流域经济发展。
3.6 执法监管机制
一是推进湖北省河长制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安徽省已建立),打通两省信息共享路径,为龙感湖流域河湖健康评估、一河一策编制、幸福河湖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二是开展数字流域建设,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立体全要素监测体系,包括高光谱水质监测、雷达水位计、全自动水环境DNA采样等,提升流域态势监管能力。三是构建防洪排涝“四预”体系,包括全要素监测预报、全过程动态预警、工程实时调度预演、跟踪管理调度预案,提高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四是建立跨界联防、联控、联调机制,统筹两省涉水执法监察力量,建立跨省界联合执法队伍,推动跨界联合河(湖)长联合执法,强化流域协同治理。五是对两省已签订的《龙感湖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共建美丽龙感湖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细化,完善流域统筹、区域协作、部门联动等工作机制,夯实跨界河湖协同治理工作。六是建立跨界联合河湖长制考核机制,落实考核激励机制,强化跨界河湖河长湖长履职尽责。积极推进流域内民间河长设立,制定民间河长管理办法,完善社会参与制度。
4 结语
近年来安徽省、湖北省两省持续推动实施河长制,通过河长制工作的不断完善,龙感湖流域突出问题得到整治,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本文仅从“一湖一策”的角度对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做初步探讨,还须立足水循环科学规律,统筹流域涉水空间、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各类河长制要素,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加强省际间联合河湖长制组织领导,健全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共督共管疑难问题,建立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成效和资金分配制,提升生态保护积极性,将河长制与科技融合,打造流域空间数据共享数字化平台,实现流域信息互通互享,推动龙感湖流域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