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连云港市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03-27逯长胜
逯长胜
摘要:文章从连云港市科技创新赋能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科技创新对连云港市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为科技创新赋能连云港市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并从基础设施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引创新、保障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连云港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科技创新事关社会经济长远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连云港市紧扣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加快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系统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全面答好城市接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形成了包含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的“三新一高”创新主导产业体系,并努力将科技创新的“最大潜力、最大优势”变为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关键胜势”,全力打造沿海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制高点。
1科技创新赋能连云港市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1.1科技创新资源较为富集
连云港市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等多重战略机遇,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和服务机构135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级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5家,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5个,形成了以实验室为核心、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等一批高校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不断加快校地合作、校企共建,校企联盟累计达1 396家,推动科技成果、人才等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拥有苏北唯一、全省两个之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
1.2科技创新赋能主导产业发展显著提高
2023年,连云港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56%,仅以苏北10.5%的高新技术企业、11.1%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2.5%,连续4年稳居苏北第一,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6.4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26%,均为全省第一。聚焦产业需求,率先成立江苏省唯一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连云港市新材料产学研合作联盟、未来海洋产业创投联盟,打造高层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针对产业链特点,精准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省产学研合作项目年均增幅148.5%,总数达209个。以新医药为例,新医药产业创新全国领先,累计获批上市1类新药19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以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豪森药业、康缘药业为主的4大药企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力排行前列,2023年,积极推荐申报“创新生物药”央地协同科技重大项目5项,省级科技计划217项。同时,承办省创新挑战季高端装备制造专场、花果山英才双创周新材料专场等活动。
1.3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近年来,连云港市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省科学技术奖66项,约占全市总数60%。累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40多项,获批1类新药19个,约占全国1/8、全省1/2,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20年以来,承担省重点科技专项220余项,获批资金3.6亿元,其中2022年获批资金达2.1亿元,是前2年之和的1.24倍;连续10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开展各类产学研活动,2022年新增产学研合作成果609项、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6 675项,分别同比增长65%、136%;全面恢复市级科技计划引导,省内率先实施成果转化“揭榜挂帅”,构建“校企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整合科研力量集中攻坚、重点突破,加快科技成果“上新”、产业价值“落地”。
1.4科技创新生态活力充分迸发
当前,连云港市在积极规划建设花果山大道科创走廊,同步配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打造创新平台载体集中区、特色总部经济区,构建科技创新市域新格局。推进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和多元化产品供给,发挥“科创基金”“新材料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推进打造“基金+项目+产业”一体化生态链。连云港市国际人才创新服务基地正在加快建设,2019年以来,获批省科技副总人数年均增幅54.4%,其中2023年净增146名,位列全省设区市第5位,总数达572名。同时,连云港市也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出台《连云港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生态。
同时,连云港市在创新生态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科技创新资源总体不足,产业发展有高峰、无高原,量大面广、产业链上下游完善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赋能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城市创新能级功能,以城市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模式与创新发展模式协同带动连云港市加快向创新经济方向转型。
2科技创新赋能连云港市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2.1提升城市创新能级,为连云港市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连云港市区位条件独特,地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亚太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十”字结点位置,是“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战略支点,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以创新引领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优越条件。要加快汇聚国际国内科创资源,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未来新兴产業,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协同创新发展,为连云港市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2.2实现科产教城融合,为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重要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连云港市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推动新兴产业聚集,初步探索出“科技—教育—人才—产业”协同发展之路。要加快统筹主导产业集群的聚合效应,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打通从科技强、教育强到产业强、经济强通道提供重要借鉴。
2.3突出带动产业、全域提升,为打造“一体化”科创走廊打好创新基础
坚持科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按照“一道两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串联花果山大道沿线科创资源、龙头企业和“中华药港”“中华材料港”等载体,加快形成一批未来科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城市综合功能,构建数字化服务设施体系,营造宜居宜业宜研环境,高标准建设花果山大道科创走廊,打造城市科技创新示范高地。
2.4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效能提供示范样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近年来,连云港市推进自贸区和高新区、开发区等联动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重要成果。要加快集成连云港市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经验,推动自贸区和高新区、开发区以及全市产业园区融合发展。
3科技创新赋能连云港市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
3.1加快基础设施完善,营造宜创宜业宜居新环境
3.1.1打造便捷智慧的公共服务空间
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加快全市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建设高速泛在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综合交通、市政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服务能力,构建便捷畅达、管理智慧的现代化科技创新之城,推动港产城有机融合。以激活连云港市创新活力、促进创新主体有效交流和互动为目标,以服务科技创新人才为导向,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空间的品质,打造居住安心、服务完善的国际化、品质化创新之城。重点保障主导产业和高端创新人才的配套住房,合理布局开发区、高新區等产业园区从业人员的配套住房,满足科技人才的创新生产、宜居生活需求。
3.1.2建设活力开放的宜创宜业空间
聚焦创新创业氛围、科创资源共享,对标国际一流水准,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的政务环境和投融资环境,鼓励众创空间等服务载体开展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项目路演等双创活动,推动获奖项目落地并孵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优质双创环境。围绕“三新一高”主导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引导企业广泛应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技术研发,鼓励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积极出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大型创新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政策,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建设运营效率。注重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科普工作,开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要科研机构科普功能,打造科学氛围浓厚的人文科学创新走廊。
3.2科技创新助力主导产业发展路径
3.2.1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要素,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伟大使命中起主导作用[1],连云港市应聚焦“三新一高”主导产业相关企业主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导整合现有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集聚,不断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打造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科技领军企业发展模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科技主战场,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在扩大主航道的同时,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进一步充分发挥其直面市场需求和整合资源的能力,鼓励企业加强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
3.2.2铸造科技创新平台载体
围绕“三新一高”主导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企业孵化服务,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一体化科技创新链条,在生命大健康、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主导优势领域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成长领域培育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取省级实验室分支机构、分实验室落地连云港。加强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各类专业研究所,深化在人才集聚、创新资源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打造“地标产业+1个重大产业创新平台+N个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产业科创高地,逐步壮大特色产业创新集群。聚焦研发机构规模、科研项目数量、体制机制创新、平台量级等指标,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分级分类管理评价[2],支持开展体制机制探索,培育标杆型研发机构。
3.2.3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以连云港市科技成果转化薄弱环节为抓手,充分发挥创新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健全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价值链和生态链,分类施策、专业服务,加速科技成果扩散与应用。鼓励企业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设立离岸孵化基地,打造以“省外创新—离岸孵化—全球转化”为特色的离岸创新“钟摆模式”。针对全市具有发展优势的主导产业,成立专门的专家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完善“专家—技术人员—科技示范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细分行业专家组,为产业制定技术法则和指导计划。根据科技成果转化和专业服务人员的人才特点,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人员激励、岗位考核、职称晋升机制,建立产业创新联盟联动机制、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以及绩效创新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在连云港市转化应用。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技术经纪、技术交易等第三方科技中介专业服务,引育一批专业科技成果转化经理人团队。
3.3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3.3.1整合高校科技创新资源
结合“三新一高”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区域内高校院所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打通从高职高专、本科到研究生一体化的全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类人才培育体系,建设适应主导产业需求的优势学科体系,推动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实现突破[3]。精准对接“三新一高”主导产业相关国内外顶级高校,加快推进校地合作并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或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联合地方政府给予“一事一议”扶持。加快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工作,支持高校院所争创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机制。
3.3.2汇集科技创新人才要素
聚焦人才结构和人才质量,实施顶尖人才集聚行动,建设院士之家、人才之家等高能级人才服务平台,面向海内外实施精准化培育和引才工作。搭建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发展平台,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承担科研任务,推动各级人才和科技政策向青年人才倾斜,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自主选题、自由探索,建设“青年科技人才储备库”。聚焦“三新一高”主导产业需求,设置合理的标准,集聚各级别、各类型人才,以开放的心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设“科技人才飞地”,协同当地政府为人才打造全链条、普惠式的支持体系[4]。
3.4機制构建与政策保障
3.4.1加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以全面改革为抓手,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增强系统创新能力为主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释放科技创新动能,助推连云港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推进科研院所、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科研机构差异化管理和稳定支持机制,探索实施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管理,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相应的机构注册、资产配置等机制。完善商事、金融、对外开放等领域法规政策,加强政策预评估和后评估,完善政策评价、反馈和调整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法治化。聚焦“三新一高”主导产业,完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衔接机制,依托连云港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进一步完善以知识产权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服务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3.4.2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资本优势,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民间投资和政府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好科技创新企业,形成协同互补的投融资生态。鼓励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发行科创票据和科技创新券等,探索发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推动科技金融数字化服务平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互联共享,如通过构建多维度信用评价体系进行中小企业借贷资质审核或搭建模型对创新项目进行价值预估[5],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对信贷资金流向进行实时追踪监测,降低银行评估成本,建立线上线下银企对接活动,降低银行和企业的合作成本。
3.4.3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共建共享
积极促进连云港市各区县板块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功能辐射,集成资源提供各类创新要素支撑,支持各县区板块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统筹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聚焦长三角区域,加强与上海、南京等地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链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实现科技创新需求的实时掌握和精准匹配。深化无锡市与连云港市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推动“三新一高”主导产业与其互补,积极与无锡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充分发挥连云港港口优势,积极对接国际产业创新、区域合作的用港需求,构建高能级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深耕日韩、中亚市场,开拓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聚集全球创新创业资源,探索实现本土化落地运营,引导连云港市科技创新“走出去”。
4结语
连云港市“三新一高”主导产业正逐渐形成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体系,要加大力度关注科技创新,注重发展效益与质量并重,着力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耦合发展,扎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赋能。
参考文献
[1]张学文,靳晴天,陈劲.科技领军企业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基于华为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3(1):38-54.
[2]陈小辉,陈建敏,罗莉萍等.典型省市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17):59-70.
[3]王潇婉,武健.如何发挥高校对科创走廊发展的支撑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2019(8):14-17.
[4]闫元霜,刘伟明.“人才飞地”政策助力地方政府破解引才困境探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3(4):57-60.
[5]聂秀华,吴青.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1(3):42-53.
(编辑何琳)
Research on empower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leading industries in Lianyungang city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u Changsheng
(China Development Institute, Shenzhen 518001,China)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mpow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leading industries in Lianyungang c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eading industries in Lianyungang city,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eading industries in Lianyungang city, and propose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s from the aspects of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innov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ianyungang city.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ing industri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