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傈僳族漆油饮食及其社会功能价值探析

2024-03-27余七斤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油鸡漆树傈僳族

余七斤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漆油作为三江流域傈僳族人的主要食物油之一,从采摘到成品,每一步都有独特的制作方法,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漆油饮食文化具有丰富的典型性、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特性,蕴含了千百年来傈僳族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和社会历史,社会功能突出。学术界关于傈僳族历史、社会形态的研究成果均较为丰富,但针对傈僳族漆油饮食文化的研究尚显欠缺。傈僳族是一个分布于不同地域、不同国界的民族,跨境而居,傈僳族文化又是境内外傈僳族之间沟通的桥梁,对边疆、跨境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以及推进境内外民族团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契合了民族团结、民族认同的重大意义。傈僳族漆油饮食文化是构成傈僳族非遗文化的重要内容,投射出傈僳族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形态、民间信仰等丰富文化现象,蕴含着傈僳族人民的知识体系和精神内涵,具有传承民众知识、经验、风俗与习惯的价值,可以深入挖掘其文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在传承保护傈僳族的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 傈僳族与漆树、漆油

傈僳族多聚居在高山峡谷间,其地势陡峭、山高林密,但潮湿的气候及充足的光照,正适宜漆树的生长,并且沿“三江流域”垂直分布。漆树在傈僳族生活地区用途广泛,在傈僳族民间故事中有傈僳族先民用漆树立桩保田的民间故事,有用漆油治病的故事等。傈僳族与漆树的渊源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提炼出来的漆油是傈僳族最早食用的天然植物油之一。漆树不易腐蚀、耐用结实的特点被傈僳族人发现了以后,他们常用它固堤建屋、建造料槽以及做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傈僳族将漆树分为公漆树、母漆树与子漆树,并根据漆树易成活的特点,将漆树种于房前屋后或者是一些荒地里。因此,漆树在傈僳族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漆树属于高山种,耐寒,一般生长在海拔800~3000米的山林间,有“涂料之王”的美誉。[1]长期食用漆油的傈僳族对漆树栽种、果实摘取以及漆油的提炼掌握,积累了一套丰富知识。漆树一般在春季的三、四月份发芽,约到五、六月份其叶生长定型,七、八月份就可以看见漆树结出的果实。到了11月,成熟的漆树果籽外皮呈黄褐色,主干比较细小可摇动树干,成熟的漆树果籽就会摇掉下来,便可就地捡拾落地的漆树果籽,采摘时需在晴天,以便晾晒。一般来说,漆树、生漆及其漆制品常用作陶器、家具的涂料[2],很少将漆油用作食用,但生活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傈僳族人民却将漆作为天然植物油食用,并常将其作为化妆品等日常生活用品。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与傈僳族一起长期生活在三江领域的普米族、纳西族、白族、拉玛人(白族支系)、怒族、独龙族、藏族、茶山人(景颇族支系)等民族也有食用漆油的习惯。于是,“三江流域”的民族形成了以傈僳族为主体的“漆”或“漆油文化圈”。

2 漆油榨取工序

漆油作为傈僳族人民的天然油料之一,傈僳族先民很久以前就掌握了漆油的提取、制作和保存方法。傈僳族制作漆油的方法简单又传统,以漆树种子为主要原料,经压榨提纯后得到植物油。它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并具有天然香味。其主要工序为以下几个步骤。

舂漆籽:傈僳族传统的漆油制作方法是把摘好暴晒后的果籽带回去用礅舂成粉,漆籽种子虽然小,但硬度较大,需经石碓舂碾压蜕皮成面。几人负责踩石礅,一人蹲在石碓边用手搅拌石碓里的漆籽,以便石礅碾压均匀。

翻炒漆籽面:把摘好的果籽带回去用礅舂成粉,然后用筛子去壳,将细粉倒进装有干净清水的大锅中进行混炒成黄,当炒熟时会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再将炒熟的细粉放进麻袋放到榨具里用力挤压就可出油了。

压榨取油:傈僳族自制的压榨取油的工具叫“尼杜”或者是“汁摆”,一般傈僳族的工匠们会用坚硬的木材料做一个漂亮的器具,做一个支点形成一个杠杆原理,把炒熟的漆籽细粉放进布袋或者是麻袋里,一头顶着支点一头用力压木板另一端,这样省力又出油快。最后把挤压出来的油接到器具,接好的漆油冷却后会凝固变成黄色,凝固后的漆油几十年、几百年不变质,且方便收藏。

漆树不仅是傈僳族的食物原料,更是傈僳族的一种天然经济来源,是过去傈僳族用以维持生计的“财富”。一棵成年漆树平均每年可产100~120斤的漆籽,可榨油15~30斤左右。若用机器压榨取油,则可以在传统手工压榨取油的基础上再多提炼出5~10斤左右的漆油。目前漆籽市场均价为2 元/斤,手工压榨的漆油为22 元/斤,机器榨的20 元/斤[3]。压榨取油后的漆渣可以直接用作“零食”来食用,其口感独特、美味香脆。在过去穷困的岁月里,傈僳族人民经常将其作为“粮食”食用。据研究表明,漆油由8%~10%粗蛋白、6%~18%粗脂肪、20%~25%粗纤维、1%~2%灰分、50%~55%可溶性非氮物、30%~35%总糖分、1.0%~1.5%总氮分、小于1%水分组成[4],可见其营养成分丰富。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较大漆油生产厂将漆渣作为饲料的辅料或以家畜的混合饲料卖出,这无疑是一笔额外收入。

3 “漆油饮食文化”:食用方法及其功效

生活在高山峡谷间的傈僳族,他们靠山吃山,创造了许多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他们与高山共存,无不感恩着大自然给他们的丰厚馈赠。漆树可以说是傈僳族地区一种万能的“宝树”。其叶可食用,果实可以榨油,汁液可以做涂料,树干可以牢堤固架。对傈僳族而言,漆油不仅被用作天然食用油用以重大节日、聚会用油或招待客人时食用,而且也常常用作药引食用。傈僳族用以食用的漆油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并形成了峡谷风情的特色美食。

漆油鸡:在傈僳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漆油鸡是一道特色的美味佳肴,是峡谷寻常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纯原生态无污染的特色美食,是云南怒江大峡谷傈僳族最具传统风味和地方特色的一种美食,也是傈僳族用以招待客人的独特美食[5]。傈僳族传统餐桌上的漆油鸡做法很简单,首先选取放养的土鸡去毛,在火塘上微烤一两分钟,将鸡身上的细毛全部烤掉后用清水清洗一两遍切成块备用。其次,把锅放到火塘上,取一块漆油放进锅里面将其溶化,等漆油热时把土鸡肉倒进去炒,把水分炒干。待鸡肉的水分炒干蒸发以后放盐炒至鸡肉颜色变黄,加清水盖锅盖蒸煮一个小时左右,其间不翻开锅盖或者是再加水。最后,食用时将鸡肉捞出食用,漆油鸡汤可以微火继续煮,以保持汤的味道更加美味可口。

吃漆油鸡时处处体现着傈僳族饮食文化的缩影。揭开锅盖,以第一块夹到的鸡肉为准,夹到鸡脚代表财运,夹到鸡血、鸡肠、鸡尾则表示运气差。食用漆油鸡肉时,鸡肝给长辈食用,鸡胗给妇女食用,鸡爪给年青人食用;猎人则不能食用鸡翅、鸡头、鸡肠、鸡脚。

峡啦:峡啦,即酒煮漆油鸡,做法与漆油鸡一样,煮时用酒做汤,也可选嫩鸡或野味、鸡蛋、蜂蛹等食材[6]。傈僳族认为,“峡啦”具有驱寒、疗伤、暖胃的功能,是大多数傈僳族老人最喜欢的一道美食,也是常常招待客人时所用的食材。汉族同胞或者是其他民族常以“去傈僳族人家喝峡啦”来表达傈僳族与他们交朋友。因此,傈僳族“峡啦”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傈僳族真心待友的一种文化符号。

漆油茶:傈僳族多居住在高山峡谷,容易得风湿等疾病。傈僳族先民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漆油茶。漆油茶不仅解渴,还具有驱寒、祛湿、暖胃的作用,同时补充了人体所需的部分维生素[7]。漆油茶的制作很简单:在一个小土陶罐中先放入适量茶叶烘干后倒出,再放一小块漆油待化开后加入开水,并加入烘干的茶叶,放入适量食盐,在火塘边煮上几分钟,可口的漆油茶就可出炉。

漆油稀饭:漆油稀饭是过去傈僳族的家常便饭,在旧时代傈僳族人过着上顿不接下顿的贫困日子,为填饱肚子,他们常常将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在一起食用。如大米稀饭和玉米稀饭,加野菜、豆类等食物,而所用的油是天然的漆油。因此,傈僳族漆油稀饭是傈僳族社会历史的“见证”,是傈僳族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

漆油煮青蒿:漆油煮青蒿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色食品,也是傈僳族独特的独门药方,用以止血、治痛经、理气血、逐寒湿等。选取黑青蒿尖切碎,用漆油炒,再加水煮沸,患者食用后疼痛缓解。

傈僳族先民最初是将漆油当作一种很珍贵的中草药来食用的,它具有治疗产后无奶、治疗咳嗽气喘、治疗痛经、祛风除湿等药用价值。漆油被当作妇女产后的食疗药方,通常用漆油跟鸡肉一起煮或者是用少量的漆油跟自产米酒一起煮给产后妇女吃,产后妇女吃了漆油可缓解身体虚弱,促进女性乳汁分泌,增加产后奶量或缓解奶量减少等不良症状。

另外,傈僳族常用漆油治疗咳嗽和哮喘等疾病,这也是傈僳族对感冒等流行病的古老又传统的治疗方式之一。傈僳族长期居住在高寒山区,不免会发生感冒等一些流行病,而以前傈僳族人民没有太多的经济条件去购买药品,只能靠一些中草药来进行简单的治疗。傈僳族会用车前草、竹叶、蒲公英等一些野菜与漆油混合煮沸食用,煮出来的汤能入肺滋阴润燥,缓解肺热肺燥,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

漆油是古代傈僳族妇女用来治疗女性痛经,调理经期的主要中草药之一。食用方法一般是漆油跟米酒一起煮食或者是跟鸡蛋蒸煮后热饮,或加热后倒入竹筒等容器中,直接敷在小腹上,然后适度按摩,能快速减轻女性痛经,缓解女性月经不调等症状。

漆油也是傈僳族老人用来祛风除湿的主要中草药之一。一般用少量的漆油跟清水加热泡脚治疗,或与中草药混合外敷于疼痛部位,并进行适度按摩,可迅速缓解肿胀疼痛等症状。

此外,傈僳族常用漆油来治疗肚子疼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将漆油与野草莓等一些野草药一同煮沸服用,也可以用漆油煎鸡蛋给患者食用。

4 傈僳族“漆油”社会功能与价值

4.1 生活功能与价值

傈僳族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山密林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时无刻不承受着各种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有来自大自然的压力包括生存条件、自然环境、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压力包括民族问题、战争问题、被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等。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他们的生活是艰苦的,为了躲避战争、逃脱统治者的压迫,他们迁入高山密林中,靠采集狩猎为生[8],不得不使用漆树叶等野菜来维持生计、繁衍后代,漆油是傈僳族漫长原始社会的有力见证。

傈僳族特色美食漆油鸡成为傈僳族“阔时节”“刀杆节”等传统节日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这反映的不仅是傈僳族的一种传统技艺及饮食文化,同时也表达了傈僳族劳动人民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9]。在传承、弘扬漆油饮食文化的过程中,应结合时代和人民大众的新的需求,将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与时俱进,创造一些新的表现形式,推陈出新,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有效的传播,并有效将其融入傈僳族当地的旅游开发项目中,展示其长久的生命力。

4.2 治疗功能与价值

傈僳族认为动物、植物也是像人类一样有思想感情,有语言能力的,人与动植物是可以和谐相处,可以交流的。傈僳族将漆树分为“公树”“母树”“子树”,甚至对着寿长百年的漆树进行祭祀、上香祈福,对漆树进行培育和保护。早期的傈僳族便遵循有规律地采集狩猎,这使得傈僳族地区的珍贵动植物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傈僳族民间的动物故事、植物故事都体现了傈僳族是一个倡导世间万物平等、追求和谐社会的民族,傈僳族的万物平等、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不仅诠释了人与动植物间应和谐相处的观念,更表达了傈僳族劳动人民高度赞扬真善美的道德情操以及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

4.3 民族认同、情感沟通功能与价值

时至今日,“三江流域”已形成傈僳族为主体的“漆油文化圈”。傈僳族是个热爱和平、与世无争、爱交朋友的民族,特色峡谷风味漆油鸡是傈僳族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峡啦成为脸贴脸、心贴心的“同心酒”。对峡谷傈僳族而言,“漆油饮食文化圈”的形成不仅是与其他民族交流的文化圈,更是各民族平等互助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团结圈。一种看似简单、朴素的饮食文化背后依然有着强大的凝聚力,这不仅是单个民族的凝聚力,更是一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长期团结互助、平等互爱的强大凝聚力。“三江流域”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但是千百年来“三江流域”各民族之间一直团结友爱、平等互助,民族之间矛盾冲突少。当受到外来民族入侵时,各民族同仇敌忾,一致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家园。如历史上的“片马人民抗英战争”等都体现了这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傈僳族为主体的“漆油文化圈”极大增强了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三江流域”地区的民族凝聚力,时至今日,傈僳族为主体的“漆油文化圈”更是延伸到了东南亚等地区,成为各民族之间交流的重要货物流通商品。傈僳族漆油美食是傈僳族的民族文化符号,从认知、加工、食用漆油的一系列复杂程序中积淀出来的傈僳族漆油饮食文化,有着丰厚的社会文化意涵与功能。

5 结语

千百年来,傈僳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他们创造和继承着生生不息的传统技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渐渐流失,我们应该重视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从传统技艺中吸取祖辈们的独特智慧。同时,我们应与祖辈们一样保持宁静、乐观、自由的心态,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传统的漆油制作是傈僳族劳动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虽然传统的工序是一道复杂、费时、费力的技艺,从采摘到制成成品需要进行很多工序,但这是古代傈僳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代突飞猛进的科技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制作,但传统的漆油制作工艺的智慧不会过期。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来自傈僳族民间,傈僳族是其漆油传统制作技艺的持有者、继承者和发掘者。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一起推动漆油文化的传承发扬。

猜你喜欢

油鸡漆树傈僳族
漆树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基于绿色消费理念的特色油鸡网络营销策略*
切四块
悲伤的事(外一首)
漆树的眼泪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不同种源地漆树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北京油鸡咽型鸡痘和新城疫混合感染并发脂肪肝综合症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