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智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4-03-26孙伟何慧娴徐耸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6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孙伟 何慧娴 徐耸

摘 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且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本文基于数智化背景对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研究,针对教学现状展开论述,根据新的理念和目标,总结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现实意义,分析了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人才培养框架提出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数智化时代;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经济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6.045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数据要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生产资料。大数据技术在经济学领域应用的不断加深,可以高效处理大量繁杂的统计数据,使经济学这一专业领域逐渐步入后实证时代,对数据要素进行更加精确、细分、多样化实证分析已成为经济学专业领域研究未来的主要趋势。同时数据真实性、可靠性、时效性的不断提高对经济学理论架构和研究深度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高校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实际,结合前端数字技术,不断优化调整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案,及时改进课程体系,培养与时俱进符合经济金融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经济学专业人才。

1 数智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1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针对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目前,数字经济发展正步入以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全新的、方向性、全局性经济理论和思维作为引导,为解决现实困境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分析框架。相关学科的设立有助于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对现有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培养过程中需不断吸纳新理念,结合现实需求,培养一批能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1.2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数字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经济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经济发展依靠创新引领,创新引领需要人才和智力支撑。数字经济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市场主力。数字化赋能下,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经济学专业人才有必要掌握数字技能以适应新需求。

1.3 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造升级以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数字经济规模地迅速增长,我国数字经济人才需求旺盛,但相关专业人才供应相对短缺,数字经济人才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地方高校有必要依托数字经济发展基础,紧跟数字经济时代潮流,对传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升级改造,将有效满足新常态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快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

因此,有必要立足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将传统经济学方法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知识及技术方法相融合,将数字经济技术融入到经济学专业培养全程,实现经济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分析能力全方位提升,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复合型人才。

2 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滞后

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协调,当下经济领域人才的培养并未完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在数智化背景下,经济数据较之前可以更多样化地高效获取,而识别、整理海量数据资源,精准化、定量化进行经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必要紧跟时代需求,培养出掌握数字技术,并具有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2.2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有待提升

经济学专业的理论性较强,课题体系中有较多经济学经典理论方面的课程,可选的经济专业课程并不能完全契合经济发展趋势。数智化背景下,可将数字经济方面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数字化时代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生产资料的新经济思维方式,从而改变固化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比如计量经济学等一些经济计量基础核心课程可融合数字经济应用知识框架体系。不同地域高校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优化相关特色课程,以提高人才能力与产业需求匹配度。

2.3 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不足

大数据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渠道主动而高效地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但从目前来看,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仍然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部分教师团队仍然不擅长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如此一方面无法在课堂及时更新补充经济领域前端知识,可能会使学生所学知识无法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单一且缺乏创新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课堂吸引力较低,从而导致经济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差异显著。

2.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高校独立培养是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目前,较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与现实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应届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与经济发展契合度较差,人才的吸纳、保有和储备三方面得不到保障;此外,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机制推广面和实施面较为局限,无法保证高校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2.5 教学考核方式片面化

教学考核的目的是衡量人才培养实际和培养目标偏离程度,而考核方式和评价指标的选择是影响能否真实反映学生经济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如今考核方式片面化、评价指标单一化现象显著,将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无法体现学生的应用实践水平,把理论知识作为考核重点,记忆性知识占比较大,仅仅通过考试,不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对实际知识与应用的掌握情况。

3 数智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1 明确经济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能力结构

以培养高层次数字经济人才为目标,通过对数字经济专业人才的特色化需求、经济学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的调研与分析,建立科学规范、体系完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经济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确定专业改造升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所需具备的能力结构,为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特色培养方案奠定基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3.2 制定经济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具有专业、系统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具备经济数据分析能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课程、专业、大类学科”三个层次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学分要求、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要求、实习实践要求、教材选用、培养方式、学位与毕业要求等,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

3.3 构建经济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培养目标,重组并优化涵盖数字经济学、智能经济学、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数字金融、跨境电商、商业模式、区块链原理与应用、机器学習与算法、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核心的基础知识,制定数字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属性、授课方式、教学计划等,加强同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高校联合,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力度,形成以经济发展实际为导向且具有实践特色的课程体系,解决“上什么课”的问题,提高人才与市场的契合度。

3.4 搭建数字经济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高水平教学团队

依托省级和校级教学团队,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构建以高端人才、教授和副教授为主体的多学科交叉型教学团队,明确梯队结构和发展目标,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建立一门课程不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校校、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双师结合式教师队伍。一方面,选派校内教师到同领域其他院校学习访问,拓宽校内教师实践学习平台;另一方面,聘请校外相关专业领域资深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数字技术人员兼职校外教师,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解决“谁上课”的问题。

3.5 研制数字经济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教案

倡导数字经济产业领域企业与高校交流合作,搭建数字经济实习平台,收集学生实习反馈数据,使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三者共同参与数字经济学科体系的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大数据+智能+经济”的逻辑进行设置,将“软课程”与“硬课程”结合。教案融入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应用等最新理念和技术;同步设计、开发虚拟教学课件,建设线上精品课程,丰富线上学习资源,畅通学生自主学习通道,解决“用什么教材”的问题。

3.6 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首先调查分析数字化时代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学习态度和目标,根据调查反馈数据,为学生开设针对经济市场需求专业核心课程,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校外企业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相关学科竞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具有现实意义且受学生关注的研究课题,图书馆可以引进数字化学习资料,学校也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相关专题系列讲座,从而解决“怎么上课”的问题,全方面提高学生数字化经济管理思想。

3.7 提升经济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突破传统经济学人才培养机制壁垒,促进特色人才培养各种要素与资源汇聚融合,创造性地利用地方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将学校、企业、社会三者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实践平台内涵建设;借助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领先的行业技术,不断创新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多平台协同人才培育模式,吸引多方参与,提高实践平台的研究水平;将数字经济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服务于特色人才培养,解决“如何实践”的问题。

3.8 建立经济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

研究多渠道、多指标、多平台的质量监督与评价方法,形成“1 个导向、2 点结合、3 层监控、4 方评价、5 个反馈”12345 的质量保障体系。1个导向:坚持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导向;2点结合:一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工作质量控制的点面相结合,二是学校坚持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估、其他评估相结合;3 层监控:建立专业系(教研室)、学院、学校三个层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4方评价:发挥学生、同行、督导、社会四个评价主体作用;5 个反馈:专业与行业的契合度、职业岗位的胜任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人才培养特色的显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五个过程追踪和效果反馈,解决“如何评价培养质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迎旭.协调开放背景下粤东地区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No.372(22):133135.

[2]周超.开放与融通:新时代经济学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0,No.363(11):2427.

[3]徐新建.数智革命中的文科“死”与“生”[J].探索与争鸣,2020,(01):2325.

[4]王维国,徐健,盖印,等.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数智化升级与教学方法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2,(03):3136.

[5]高思超,么加利.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文科建设——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05):115125.

[6]刘勤,谢春晖,张家明,等.数字经济时代新文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四级联动培养探究——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03):6672.

[7]郭力,成佳梦.大数据时代下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No.109(01):8183.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