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探究

2024-03-26邓林韩雨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6期
关键词:目的论

邓林 韩雨

摘 要:中国领土辽阔,陆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几乎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如此幅员辽阔、景色壮美,却因对外宣传不足,没能吸引更多的外国游人前来。《中国景色》一书是由“山、水、冰川、青藏高原、国粹、国家、地方”7部分所组成。围绕认识中国这个主题,既概述出了中国的幅员辽阔、景观特色、地理特质,又融合了作者对中国自然山水、人文历史的把握,彰显作者对中国大地的真切认知和感悟。作者单之蔷长期游历于大自然中,他的文字总能将人与自然的交流娓娓道来,既充满对自然世界的美好认知,又不乏理性详实的描述。那些壮丽澎湃山水景观,通过他的描述跃然纸上,它们被勾勒还原出具体生动的场景与模样,令读者心向往之。《中国的美景分布》便是摘自《中国景色》一书中的文章,根据文本类型以及语言形式和内容判断,该文本属于表达型文本。这类文本主要用来传达事实、信息以及作者观点。作为功能翻译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历经4个阶段的不断完善,对国内外翻译学者的理论学习及理论应用提供了道路和方法。本文以《中国的美景分布》为例,从目的论的视角入手探究其翻译策略,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又不失可读性,希望能够对表达型文本翻译水平提高有所帮助,为之后的翻译学习及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目的论;表达型文本;功能学派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6.02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开始了解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故事、好奇中国美景,大部分人只能通过图片简单认识我国多样性的美景,但鲜少有文字、故事以及个人感悟的结合。文化作品是文化传播、情感交流的媒介,本次译本的目标受众是广大普通读者。作为帮助向外传达文化与情感的工具,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吸引着不少翻译学者前来研究。《中国的美景分布》是作者亲身走访经历后所撰写,虽以第一人称撰写但不失客观,生动描述了我国自然美景分布的规律以及其中缘由,结合人文历史的角度合理分析美景分布的原因,有理有据有个性,将中国大好河山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1 文体特征

《中国的美景分布》的文本风格在于他对地理知识的独特表述,图文并茂的表述以杂志文本形式呈现,但不局限于此形式。文章将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糅合,既有客观权威的理论数据,也不乏作者的独到见解,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可读性。翻译时需聚焦于内容本身忠实传达作者思想,无需过度拘泥形式,简洁明了地传递出与原文相同的概念和信息。同时因文章的受众群体是普通读者,只需要具有一般常识,在翻译过程中无需掺杂过于晦涩难懂的词句,翻译时在注重信息的还原度的同时,更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以求用简明精练的语言拉近读者距离,打破文化交流壁垒,完整呈现原文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达到与原文同等的效果。

2 目的论

2.1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经历了几代人的发展、丰富与完善。主张翻译是有目的行为,翻译目的与译文功能则是它的核心。该理论体系以目的为中心,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过程中采取的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将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相结合。它为西方翻译理论界开辟出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经历了4个阶段。

最初的理论雏形是凯瑟琳娜·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的。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是在实践中赖斯发现她坚持的等值理论有时是不能实现的。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赖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突破了传统的以原语为中心的对等理论的束缚,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翻译的目的决定了在翻译中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霍茨·曼塔里进一步发展了弗米尔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曼塔里指出,翻译不是单纯地翻译词语、句子或文本,而是引导意向中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功能性的交际。(胡作友,2008)

最后赖斯的学生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整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照“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诺德指出,如果委托人要求的翻译目的与原文作者的目的一样,那就没有必要为忠诚问题担心。但当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别较大,特别是接受人对于理想的译者应该如何翻译有自己的主观想法时,忠诚就变得更有重要性了。(胡作友,2008)

2.2 目的论

弗米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所有的翻译问题的,因此提出了目的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skopos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动机、功能”。 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这个目的有3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张锦兰,2004)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源语文本基础上,通过语言作為媒介并伴有明确目的与意图的跨文化行为间的互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互动,翻译最基本目的就是让语言沟通障碍导致无法交流的人们实现交际活动,具体来说便是为译入语读者带来原文本想要发出的声音。

目的论的主要论点如下:

(1)翻译是一种在源语文本基础上,通过语言作为媒介并伴有明确目的与意图的跨文化行为间的互动。

(2)翻译的语境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3)翻译具有意图性,这种意图性不仅指原作者与源于文本的意图,也包括译者的意图。

(4)翻译由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3个基本规则组成,目的原则作为核心是所有翻译活动都应遵守的。

(5)源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范祥涛、刘全福,2002)

(6)译本的充分性(adequacy)比对等(equivalence)更为重要。充分性指的是目标文本就翻译要求而言所具有的各种性质:译本应该“充分满足于”翻译要求中的各项。翻译的目的决定充分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所需要的对等形式。(范祥涛、刘全福,2002)

3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3.1 意译

意译是指当译者受到所处社会带来的文化交际差异时,在翻译过程中为求译文对源语文本表达的内容忠实,而不得不放弃源语文本的异域表达。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环境与原语文化环境之间的相对独立。例如:

(1)原文:“楞上”多美景。

译文: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scenery on the edge.

这里的“楞”可以既译为ridge也可译为edge,ridge意为山脊但在文中的“楞”并不是单是山脊,可能是河流、盆地甚至是沙漠,是地勢分级的边缘位置,作者将地势分级线比作“楞”,如果将其直译为ridge会让读者认为美景是在山脊上,无法表达作者的真正意思,因此这里译作edge更符合作者原意。

(2)原文:中国古代创造了两大神话体系,一是蓬莱神话体系,诞生在山东所对的东海;一是昆仑山神话体系,这个神话体系中,主神是西王母,辅神众多。

译文:Two major mythological systems were created in ancient China: the Penglai mythology which was born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Shandong Province,and the Kunlun Mountain mythology which the main god is Xi Wangmu and many secondary gods.

文中的“蓬莱神话”,“昆仑山神话体系”和“西王母”,都带有很深的中国文化色彩,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西方读者可能无法理解其中意思,因此为了保证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在意义上的对等,同时保持两种语言的独特性,译文并没有选择字对字的死板译法,在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情况下,直接用其字面意思翻译将西王母音译后加god能够帮助读者理解。

3.2 删译

删译不是任意省略、删减。而是某些词语不删减,译文必定不简洁、赘余不堪,甚至影响整体表达的意思。采用删译法不仅使得表达流畅、自然,而且突出了原文的整体意思。删译绝对不能影响原文意思,以及整体思想,否则就将违背忠实这一原则。例如:

(1)原文:这条闭合的边缘线画出的青藏高原的形状很像一只鸵鸟。这只鸵鸟的头部是由中巴边境的喀喇昆仑山脉勾画的;鸵鸟的背部的线条是昆仑山和祁连山脉;鸵鸟的腹部是喜马拉雅山脉;鸵鸟的腿与脚爪是横断山脉。

译文:The sha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rawn by this closed edge line is much like an ostrich. The head of this ostrich is outlined by the Karakorum Mountains on the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Pakistan; the lines on the back are the Kunlun Mountains and the Qilian Mountains; the belly is the Himalayas; and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re the legs and claws .

译文里删去了原文中的重复表达,这里的“鸵鸟”作为排比句首多次重复,在汉语表达中排比句式的运用往往能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其强烈的节奏感有助于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但在此处全部翻译出来显得多余,也不符合目标读者的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时选择删除重复,只留一个作为主语,删除后不影响其原文意义,也更符合英文读者受众的表达习惯。

(2)原文:这条线可以看作是中国自然和人文美景的稠密与稀疏的分界线;这条线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文景观的分界线。

译文:This line can be seen as the natural and human landscape of China's dense and sparse dividing line,it′s also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Han and minority human landscape.

原文是一个排比句,使用时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旋律美,将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翻译时将其合并为一个并列长句,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逐句翻译过来不仅生硬冗长,并且不符合目标读者的表达习惯,因此在表达其意思的基础上这里将其译为一个并列结构的长句,删去其重复词组保证句子意思表达忠实通顺。

3.3 归化法

归化翻译法是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为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理解,适当减少译文当中的异域特色表达,从而达到为目的语读者提供易于理解的译文的目的。归化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来的。韦努蒂是这样定义的:“归化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歸化法以目标语读者为目的,按其习惯形式本土化表达原文内容。例如:

原文:假如你能站在空中鸟瞰,你会看到青藏高原的边缘线,仿佛是一条石项链,在云中若隐若现,有如大地献给天庭的饰物。

译文:If you can stand in the air overlook ,you will see the edge line of the Tibetan plateau,as if it were a stone necklace,hidden in the clouds,like an ornament offered by the earth to the heaven.

“天庭”是道家用语,即天之宫廷,亦称天宫、紫微宫、紫宫。 中华民间神话中最高的统治中心,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没有将它译为天上的宫殿而是译成更符合西方思维的天堂,拉近与外国读者的距离,在不扭曲改变作者意思的前提下更加贴合西式表达,使受众可以无障碍阅读。此次翻译的目的是吸引外国友人走进中国美景,而非某方面的专业科普,因此在将不利于外国读者理解的生词尽量用简单但不失原意地表达呈现。

4 结语

本文从目的论出发,探索了文章《中国的美景分布》中的翻译策略并作出相应分析。作为译者,在翻译表达型文本作品时,首先应细致全面地理解源语文本,熟悉相关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与写作风格,琢磨作者的中心思想,这样才能准确地组织译文。由于文章内容中存在许多中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且中、英文语言特点天差地别,所以无法实现绝对的对等翻译。因此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还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关注点放在语言与文化转换的交际活动上,对译文进行理性判断、灵活处理,使译文更加忠实原文。译者通过意译、删译与归化三种翻译策略进行举例分析,探讨了这些策略在本文中的应用。希望日后可以对此类型文章的翻译研究助力。

参考文献

[1]Vermeer Hans,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anl Action.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4.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06):2730.

[4]胡作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8,(06):249255.

[5]田艳.冗余信息与增译和省译[J].中国翻译,2001,(05):3133.

[6]刘竞.《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简述——兼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J].宿州学院学报,2006,(01):8183.

[7]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01):3537+13.

[8]单之蔷.中国景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1).

猜你喜欢

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石油贸易文本中从句的特点与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广告英语翻译探析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修辞手段在经贸新闻外宣翻译中的渗透
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商标零翻译研究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