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单元习作任务群,实现习作教学的三重转化

2024-03-25胡箭慧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支架评价

胡箭慧

【摘   要】“训练式习作”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习作内容与现实生活“脱钩”、习作体裁与实际运用“脱离”、习作素养与培养目标“脱节”等问题。为解决这一困境,教师从单元整体出发,以生活化的需求、情境化的任务展开习作教学,打造单元习作任务群,推动习作教学从“课堂”转向“生活”、从“粗放”转向“集约”、从“虚拟”转向“真实”,实现习作教学的转型。

【关键词】习作任务群;支架;评价

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但大多数教师都将教习作视为“烫手山芋”,大多数学生也视习作“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因,与“训练式习作”的课堂教学模式高度相关。而这也造成了实际教学中习作内容与现实生活“脱钩”、习作体裁与实际运用“脱离”、习作素养与培养目标“脱节”等问题。那么,如何破解以上习作困境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理念,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师可借鉴这一理念,打造单元习作任务群,以单元整组为依托、单元习作为核心创设情境,设计任务主题,形成系列化的习作活动,使习作教学从“课堂”转向“生活”、从“粗放”转向“集约”、从“虚拟”转向“真实”,从而有效克服训练式习作的通病。下面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探讨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的习作教学新样态。

一、精心设计任务群,从“课堂”转向“生活”

基于任务群的习作教学,其创生点源于生活,以真实的生活需求、现实的问题情境为前提。教师需要改变以往以单一的课堂训练为主的习作教学模式,有机衔接课堂与生活,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统筹谋划教材内容和学习生活,将习作巧妙地嵌入生活情境,在实际运用中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历程,实现从“课堂”向“生活”的转化。

(一)联结教材,明晰内在逻辑

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分析本单元的编排特点,可以发现其遵循的内在逻辑。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是“难忘小学生活”。围绕这一主题,本单元编排了“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两个活动板块。

“回忆往事”板块要求学生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唤醒学生对往事的美好回忆,激发学生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主题与要素,形式与内容,构成了高度依存、互利共生的学习逻辑,同时为“依依惜别”板块的活动打下真实的情感基础。

“依依惜别”板块是“回忆往事”板块的延续,要求学生基于“回忆往事”板块的活动内容撰写策划书,举办毕业联欢会。一方面,撰写策划书是提供思路,举办毕业联欢会则是躬行实践,两者相向而行,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另一方面,以“回忆”厚积情感,借“惜别”喷发情绪,二者融为一体,又构成一个互相融合的任务逻辑。

由此,在明晰单元内在编排逻辑的基础上,创建单元习作任务群,帮助学生实现情感升华与方法迁移,更好地开展习作实践。

(二)联系生活,创建习作任务群

习作任务群的创建需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激发真实的情感。要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创设真实的情境、取得真实的成果,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本单元的主要任務是“举办毕业联欢会”,而办好毕业联欢会的前提是写出精彩的联欢会策划书。为回应这一需求,教师创建了以“难忘在联欢”为主题的单元习作任务群,征求最佳联欢策划书。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四个前后连贯的任务,并在每个任务下又分设了两个实践活动。大的写作任务集中明确,小的写作活动互相关联,逐步推进(如图1)。

这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习作活动,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蓄积表达素材,在实践中习得写作技能,从而将策划书这一美丽的蓝图逐步变成美好的现实。

二、有序落实任务群,从“粗放”转向“集约”

习作教学多年来呈现一种无序粗放的状态,缺乏系统、规范的指导和训练。因此,教师应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借助统整融合、搭建支架等策略,有效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切实有效地给予学生习作指导,助力习作教学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进一步向“高效”迈进。

(一)从“单一活动”走向“统整行动”

基于任务群的习作教学,需要对有关联的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使学习活动变得凝练有序,形成一条丰富的“活动链”。教师应有机整合阅读与习作、方案与活动,实现“想清楚、写明白、做得好”的有机统一。

本单元“回忆往事”“依依惜别”两个活动板块共编排了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制作成长纪念册、举办毕业联欢会和写信五个活动,活动之间紧密关联。教师教学时,可以将这些活动看成一个整体,以“活动链”(如图2)的形式,将习作训练有机贯穿其中。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各项活动和阅读材料融入毕业联欢会,借助这一展示平台,以节目的形式回顾难忘的回忆,分享成长纪念册,朗诵毕业赠言,安排读信或互赠书信的环节,也可以让学生把毕业联欢会的内容编入成长纪念册。学生边策划边开展活动,各项活动内容交织、时间重叠。

由此,习作任务群与单元阅读材料、学习活动互相融合,使单一习作发展为多元习作,从而推动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

(二)从“缺少支撑”走向“支架助力”

学生此前已有一定的策划活动的经验,但对将活动策划转换为策划书却还很陌生。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架,为学生的习作助力。

1.范例支架习法,具化文本样式

课内范例明“骨骼”,课外示例知“血肉”。通过教材提供的范例——《毕业联欢会活动策划书》,学生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对策划书形成直观概念,学会搭建框架结构(基本格式、内容和要求),掌握策划书的表达特点,即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要素清晰,文字简洁。而从课外引入的优质策划书范例,则为学生提升表达能力提供了模仿支架,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言语结构的突破和重构。

2.问题支架驱动,实化习作重点

在语言实践中,问题是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关键。为此,教师须激发学生的问题需求,搭建问题支架,并以此为驱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用情境中逐步落实重点、化解难点,完成习作任务,形成学习成果。具体可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梳理相关问题。以“如何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毕业联欢会”为驱动性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对书本资料、联欢会创意进行统整。这是一个真实而具体的问题,意味着语用探究就此发生。

第二步,进行深度追问。预设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重难点,包括“分工职责要明确”“活动流程要清楚”,据此对学生展开一系列提问:有哪些任务?指标设置合理吗?达成标准可量化吗?设置了哪些岗位?岗位职责明确吗?人岗是否匹配?流程是否清楚?程序是否合适?衔接是否严密?这些问题成为推动学生语用能力提升的关键点,更是学生表达素养的生长点。

第三步,开展头脑风暴。学生在组内轮流展示自己的设想,充分表达自己设计的策划书的特色。组内成员认真倾听、仔细思考,围绕“岗位安排是否合理”“人选是否合适”“环节是否优化”等问题提出疑问,请设计者解答。然后互相交流补充,完善策划书。学生在对问题的相互解答和补充过程中,打开眼界,激活思维,从而作出更合理、更完美的设计。

3.图式支架铺路,显化构思过程

为了使策划书的表述更加灵活多样,不局限于用文字表述,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直观形象的图式工具,将其作为“思维支架”,显化构思过程。

在任务一“毕业联欢发布会”中,可以引入统计图表,助力“‘头脑风暴征意见”活动;也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思维工具”,用树形的“时间轴”助力资料的收集整理,用“编年体”“栏目式”表格助力资料的分类。

在任务二的活动二“‘范文引路详编写”中,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形式,清楚说明会场布置情况(如图3)。如何选择节目内容、安排顺序、分配任务,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可以用清晰的思维支架给予学生帮助。如:可以借助“分工表”,明确分成几个组,以及各组主要职责、负责人和成员名单、具体任务,解决人员分工问题;采用“最佳组合”解决节目的先后排序问题;等等。在思维支架的助力下,学生得以厘清策划书的言语结构,习作过程逐渐清晰。

三、展示评价成果,从“虚拟”转向“真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次习作评价的重點是策划书的创新性和可行性。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招标评审环节,构建完善、真实的评价系统,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使习作从“虚拟”转向“真实”。

(一)标准“有量化”,提升评价精度

成果展示是任务群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各类交流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评价情境中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分享习作的兴趣。

教师可组织开展“最佳策划”竞标活动,让各小组参与招标,向公众呈现策划方案,阐释策划理念,分析策划特色。学生、教师、家长通过抽签组成混合评审团,结合策划书水平与现场答辩情况,根据评价表(如表1)为各小组的表现打分,最终公布中标方案,颁发“最佳创意奖”“最佳策划奖”。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根据评审团的反馈意见,综合其他小组策划书的优点,对本组的策划方案进行完善,最后将优化后的策划书张贴于班级公告栏上进行展示。整个活动利用评价表,对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并设置了多元评价通道,通过“★”的数量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效,从而提升评价的精度。

(二)活动“真展示”,拓展评价深度

策划书需要借助具体的活动进行落地。本单元的学习中,毕业联欢会就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毕业联欢会检验策划书的可操作性,在真实的情境中,拓展评价的深度。

教师可组织开展“主创人员”访谈会,让学生在情境中交流反思。访谈会前,应先准备好采访提纲,可围绕“你们小组在毕业联欢会中做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难题?这次活动让自己有了哪些经验?最喜欢哪一个节目?”等问题展开,让小组成员谈一谈活动的过程以及收获。结合活动分工,可以为不同小组设计不同的访谈内容。如针对节目统筹组,可以问一问节目单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把某个节目放在最后一个。除了与各小组成员的互动,还可以组织观众发言。如介绍一个在这次联欢会中作出贡献的同学,或是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上述活动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努力拓展评价的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策划水平、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元认知能力与习作能力的共同发展,推动课堂习作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三)贯穿“全过程”,提高评价效度

本次习作培养的关键能力包括:能策划毕业联欢会,写出策划书,做到主题鲜明,分工明确,活动流程清楚;能与人合作,筹备并举办毕业联欢会,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惜别之情。

教师应紧扣核心评价内容,创设多元评价模式,让评价贯穿习作任务群始终。既要关注针对“大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性评价,又要关注针对各“子任务”参与情况的过程性评价;既要进行等级式的结果性评价,又要关注延伸式的应用性评价;既要注重评价学生在习作活动中所呈现的情感态度,又要注重评价学生表达、思维、审美等能力的发展情况(如表2)。由此,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促其反思,将所学知识变得可视化且易于讨论,实现学习的闭环,让整个任务群变得更加真实高效。

综上,打造单元习作任务群,可推动习作教学从“课堂”转向“生活”,从“粗放”转向“集约”,从“虚拟”转向“真实”,实现习作教学的转型,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提升学生习作的技能,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军红.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的单元习作教学[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1/2):103-104.

[2]吴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写作教学重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表达层面的热词解读及实施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2022(18):11-18.

[3]李益友.构建项目群,打造单元习作新样态:以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5):9-12.

[4]汪燕宏.项目化:让课堂习作从“训练”走向“真实”[J].小学教学设计,2021(13):17-20.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育才小学)

猜你喜欢

支架评价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三维多孔电磁复合支架构建与理化表征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