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与促进策略研究
2024-03-24屈任洁赵闫非牛天勇
屈任洁 赵闫非 牛天勇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144)
1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加快,创新驱动战略稳步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需要持续补充高素质人才,使其在企业创新、自主创业等过程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新时代的政策环境、经济形势、商业氛围和技术体系等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国内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日趋严峻。在上述背景下,创新创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开展高质量的创业是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当前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较弱、创业资源缺乏、创业网格单一[1],容易出现盲目创业、低效创业、同质化创业等现象,亟须各方协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稳步推进。
2 大学生创业的形势与现状调查
2.1 大学生创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和精力充沛期,同时也是在生活中最直接接触社会和技术应用变化的一批人,时代的变化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丰富的创业资源,促使其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在创业实践中,大学生的创业要关注多方面创业形势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政策、科技和行业发展趋势。
(1)政策。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创业引导和扶持政策。一方面,在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数字产业等方面出台鼓励政策;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就从八个方面明确提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内容,包括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财税扶持政策、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支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2〕13号)也从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角度提出健全教育体系和培养机制、给予创业补贴和担保贷款、提供创业载体等要求。
(2)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不仅是对事物本质、运行规律的探索,还能影响社会运行、企业经营和人际交往多个方面。大学生创业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紧跟时代进步,发现创业机会,并在各方的支持下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和技术性创业。例如,在互联网出现后,大学生创业的一条主线就是基于互联网等新生技术开展商业模式设计和创业实践。在当前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也强调互联网和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多产业的融合创新。同时,新科技的使用为传统创业提供了工具方法支持,使其能更好地开展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多个方面的工作。因此,在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数据深入渗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技术和环境支撑。
(3)产业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等都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深入把握产业内涵,敏锐发现产业发展趋势,能为高风险、高收益的创业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纵观近年来在共享单车、芯片、无人机、大模型平台等方面的创业,无不是找到国家安全、企业需要、人民需求等方面的痛点问题,继而发现这些问题背后存在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等具体趋势。当前,各行各业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追求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产业升级和流程再造进程加快,产业生态链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群体需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洞察创业机遇,推进高质量创业。
2.2 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设计
当前,越来越多大学生投身于创业学习和实践,但也面临融资难、经验少、服务不到位等普遍问题,导致盲目创业、低质创业等现象。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创业现状,研究团队从三个通用维度和一个工具方法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包括创业基础信息、创业认知与态度、创业环境与背景、自媒体认知等,有侧重地分析当前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在通用维度上了解创业普遍问题,在工具方法维度了解大学生了解和应用自媒体的基本情况,以检验科技应用与创业成效的作用效果。具体的创业现状调查指标序列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指标序列
围绕表1中的各个指标,形成由34道客观题构成的调查问卷。在创业基础信息中,设置了性别、学段、专业、生活费、发展倾向等问题;在创业认识与态度上,设置了创业阶段、创业意愿来源、创业意向、创业准备、创业需求、家庭创业经历等问题;在创业环境与背景上,设置了创业竞赛、学校扶持、课程设置、创业服务等问题;在自媒体认识上,设置了概念内容认知度、行业认知度、应用程度、自媒体营销个人特长等问题。
此次调查于2023年7—8月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调查区域为大学生群体聚集的京津冀地区,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24份。
3 大学生创业调查结果分析
3.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有效样本人数共224人,对受访者基本情况的统计如下:
(1)性别。在本次调查中,受调查方式影响,样本中的女性占比87.05%,男性占比12.95%。虽然这样的结果与现实男性创业者居多的现状有差异,但可以较好地分析女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认识和实践情况。
(2)年龄。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在19~23岁。其中,大一学生的人数最多,占总填写人次的33.93%;其次是大二学生,占总填写人次的24.11%;大三学生的人数占总填写人次的21.43%;大四学生的人数占比为10.27%;大五学生人数最少,占总填写人次的0.89%;已毕业学生的人数为21人,占总填写人次的9.38%。因此,可以较好地了解各个学段大学生对创业的不同态度和认知。
(3)专业。受本文作者专业和发放渠道影响,问卷覆盖面偏重人文社科类专业。在调查结果中,经管文史类专业的学生答卷占到55.8%,理工类专业占到25.9%,其他类别专业占到18%左右。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来看,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是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对象。跨学科的大学生创业更能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让不同专业的同学从事其所擅长的工作。
(4)院校。本次问卷覆盖了以北京为主的京津冀地区的15所高校,包括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其中,包括北方工业大学在内的9所院校返回问卷较多,占总人数的70%左右。同时,有其他6所院校的大学生参与了本次调查,整体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5)月生活费。月生活费是衡量大学生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学生群体进行创业的资金储备参考指标。在调查中,月生活费在1001~2500元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比为77.68%;3000元以上的仅占不到10%。如果仅靠生活费,大学生是无法实现高质量创业的,因此大学生需要掌握更多融资渠道,获得更多创业资金支持。
3.2 水平指标统计分析
大学生创业困难与阻碍是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标。笔者在所处创业阶段中发现,有42.86%的大学生没有创业打算,其余同学略有侧重地参与到创业的各个环节活动。在创业困难分析中,普遍认为资金不足、经验不足、技术不足、团队缺失、认知不足等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问题,认同度均在50%以上,如图1所示。基于数据支持对相关问题给予进一步详细分析:
图1 大学生创业困难调研结果
(1)创业意愿不强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够强[2],创业动机不足[3]。自主创业和合伙创业分别占比5.8%和6.25%。大学生群体对毕业后直接求职或考研的意愿最为强烈,分别占据总调查人数的42.41%和33.48%,国外进修紧随其后。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对创业这种高风险行为仍持保守态度,更倾向求职、考研等低风险发展路径。
(2)创业资金不足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资金不足是创业困难中的最大困难,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支持的生活费。问卷调查中,大学生月生活费在1001~2500元的人数最多,其中以500元为一区段,每个区段的人数均在20~30%左右,生活费支出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通信和饮食。因此,生活费很难支撑大学生创业。
第二,父母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差别较大。调研发现,有53.13%的大学生反映父母没有创业经历,有23.66%的父母明确表态不支持创业,仅有19.64%的父母明确表态支持创业并给予资助。同时,80%以上的大学生对如何获取创业资金缺少认知和具体行动。
(3)创业认知薄弱
高校是进行创业学习和实践试错的教育平台,但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整体概念及范围缺乏系统认识[4]。数据显示,“所在学校开设创新创业类必修课”的比例在70.54%。在“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否对自己有切实的帮助”问题上,有56.7%的人表示有帮助,20.98%的人表示无帮助,22.32%的人表示不清楚。接近50%的同学认为,课程无法切实解决创业困惑。在“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问题上,创业辅导、资金支持、政策支持、技能培训和场地支持五个选项成为最迫切的需求。基于数据分析和现实创新创业教学过程可以发现:
第一,在设置创业必修课的学校内,创业氛围更浓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更严谨、更全面,创业意愿更浓烈;反之,大学生创业参与度和成效就较低。
第二,大学生如何选择创业类课程,端正学习态度并深入参与学习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但部分学生是以修学分为主要目的,而不是训练思维、掌握知识和投入实践。
第三,学校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通道,但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不足,使得其往往觉得创业遥不可及、无法实践,尤其是在难以接触真实市场运作的情况下,更难以活学活用。
(4)创业环境复杂
虽然有多种扶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但大学生群体缺少社会经历、经验不足的问题使其很难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创业环境。同时,也无法在创业规划、初创团队塑造等方面做到游刃有余,进而形成畏惧心理,导致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5)创业手段缺失
大学生群体在校园内开展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也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熟悉学习、社交的多种工具和手段,但应用自媒体等手段开展创业方面缺乏充分认知和实践经验。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媒体的使用与了解大多停留在用户层面和初级使用阶段,尤其是缺乏对自媒体功能和运作模式的了解,无法将其有效应用到创业实践过程。
4 大学生创业的促进策略
4.1 完善体系、系统培养
国家明确提出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其中创业工作就是一项重要内容。要发挥多方力量,完善就业创业教育的培养、模拟、探索、实践、孵化等全链条服务,实现系统化的人才培养。
(1)研判新时代大学生特征。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知识体系、实践体系、成长路径等也在变化。及时、准确地研判新时代大学生特征,有助于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
(2)做好在校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强化以高校为主体的双创空间、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建设,促使其做好创业引领和服务,并以双创空间等平台为载体,配套政策和资源支持,为学生提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创业引导和扶持。
(3)加强毕业生创业引导工作。强化社会引导,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场地、创业资金、创业政策、创业培训等方面的全面支持,鼓励青年群体依托各类平台进行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4.2 强化认知、规避风险
大学生有创业激情,但缺乏对复杂环境的判断和风险防控,因此需从多个方面强化大学生群体对市场、政策、团队、投融资、法律等方面的认知,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1)由于大学生缺少社会经历,法律观念和风险意识淡薄,依法经营和维权能力较弱,在创业时极易出现违规违纪问题,或触发风险事件。高校更应注重创新方法、创业基础及市场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
(2)从大学生个人角度来看,要加强自我管理,精准认知个人职业锚类型倾向[5],开发职业软技能,学习掌握市场规律,合理选择团队成员,并有序开展创业项目规划。尤其是在使用新工具、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开展创业时,更需要了解政策导向,研判创业风险。以自媒体为例,大学生要坚守自律,拒绝“唯流量论”“蹭热点”等行为,杜绝违法事件的发生。
4.3 加强实践、增长经验
创新实践归根到底是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比拼,培养创新意识是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和就业成长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做好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和师资力量培养,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更好地推进就业创业工作。
(1)从高校角度来看,应从双创导师队伍建设、团队建设、场地支持、培养人才、政策资源等方面为大学生搭建平台。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亲身了解和历练创业的各项环节,支持引导其积极投身创业创新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2)从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来看,优选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各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必修课序列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从第二课堂、学分折算、发展激励等角度形成引导性。
(3)从教师角度来看,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中来,实现教育者先受教育。仅靠一两门创新创业课程是无法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必须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引导和全方面覆盖。因此,高校教师应参加普及型的创新创业培训,在管理和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把前沿信息、专业知识、创新理念等进行引导传授,提供关于政策、技术、场地、资金和相关资源方面的支持。
5 结语
当前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运行、技术基础、社会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等都有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创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根据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创新创业覆盖面和嵌入度不够,影响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但仅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全面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更需要从社会、高校、个人多个方面形成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6],塑造更具价值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社会层面,对创新创业形成鼓励、支持、认可的宏观氛围,尤其是对大学生创业要形成引导培育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法规,做到保护合法权益与引导高质量创业的结合。
在学校层面,发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育,深化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放性实验项目、虚拟仿真实验、初创项目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环节,全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在个人层面,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国际变化、国家发展、企业高质量人才需求、同辈人创新创业实践的大形势,理解创新型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对个人全方位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