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窒素”到生命元素
2024-03-24李启翔
李启翔
人工固氮是十分伟大的发明,人类从此能从空气中获取氮化合物,给植物施加氮肥,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历史上诺贝尔奖曾经三度颁给为此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是1918 年获奖的德国化学家哈伯,1931 年获奖的德国化学家博施,2007 年获奖的德国化学家埃特尔。
冰的表面为什么那么滑?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被探究了一个多世纪。最近的研究认为,冰的表面天然存在一层介乎于水与冰之间的准液体薄膜,它只有一根头发的百分之一厚,既具有粘性,也具有弹性,因此非常润滑。
有这样一种元素,从被发现的那天起,就被科学家认为对生命没有益处,而到今天,它早已摇身一变,成为生命必需的元素。走上这条逆袭之路的,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七号元素,也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Nitrogen)。
不燃烧的空气
虽然如今我们已经完全摸透了空气的组成,不过在18 世纪以前,这对人类来说还完全是个谜团。
当时,科学家们十分执着于分离空气的成分。苏格兰科学家克拉克就是以研究二氧化碳闻名。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气体都能使蜡烛燃烧,如果将蜡烛放在密闭空气罐中点燃,蜡烛熄灭时,罐中会留有气体,这种气体既无法燃烧,也无法支持其他物质燃烧。1772 年,克拉克的学生卢瑟福确定这种气体会导致老鼠窒息死亡。
由于布拉克和卢瑟福都相信“燃素说”,即“燃烧是一个可燃物质释放燃素,周围气体吸收燃素的过程”。他们相信,罐中留下的气体是因为燃素已经饱和,才不支持燃烧,故称其为“燃素化的空气”。
氮的利用
氮气在空气中十分丰富,获取的成本比稀有气体低廉得多,加上它不易燃烧,安全无毒,因此应用十分广泛。
名称的演变
“燃素说”不久后就被著名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否定了。拉瓦锡提出空气中这种无法支持燃燒的气体是由一种新元素构成的,并将它命名为azote(取自希腊语,意思是“没有生命的气体”),在日语和韩语中被译为“窒素”。
1790 年,法国化学家查普塔尔提出,由于氮存在于硝酸和硝酸盐中,因此可命名为Nitrogen,即硝素,就是形成硝石的物质,这便是现在氮元素名字的由来。中国清末化学家徐寿在翻译时曾称它为“淡气”,意思是冲淡了空气的气体。
于生命,不可或缺
氮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等有机体中,在人体中氮元素的含量位列第四。所有动植物体的蛋白质均是由多种氨基酸组合而成的,而氮元素是构成氨基酸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人类可以通过饮食摄取动植物蛋白,经过消化后重新合成人体蛋白,补充到血液、肌肉和脏器中。如果没有氮元素,则碳、氢、氧等元素只能构成水和糖,无法组成肌肉、皮肤等完整的结构。
利用,没那么简单
生物可以通过呼吸或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氧,那也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吗?答案是不能。由于结构性质稳定,氮气要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十分困难,这个过程被称为固氮。它又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另一面,化学杀手
不过,哈伯也是一位争议性极大的科学家。他对人工固氮的贡献使全球农作物的亩产量平均增长了4 倍,被誉为“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但诺贝尔奖揭晓时,大量科学家公开反对,认为哈伯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资格获得这项荣誉。
原来,哈伯发明的固氮方法,除了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高效的化肥外,也提供了最强悍的炸药——硝酸铵。除此之外,哈伯还研制出多种毒气用于战场,就此,化学的“潘多拉魔盒”被哈伯打开,化学除了造福人类,也开始扮演战争武器的角色。爱因斯坦就曾气愤地指责哈伯是“科学界的无赖,丧心病狂的走狗”。
炸药与神药
与之相对应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创立者,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也曾致力于炸药的研究。1860 年,诺贝尔开始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研究。硝化甘油是由硝酸和甘油反应得到的产物,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而正是由于不稳定性,诺贝尔的工厂经常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直至1866 年,他终于发现一种叫矽藻土的物质,可以吸收硝化甘油,使之变得更稳定和易于携带。但是,与哈伯不同的是,诺贝尔也意识到他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于是在他逝世后所设立的奖项中,特别设立了和平奖,以表达对世界和平的深切渴望。
有趣的是,硝化甘油既是炸药,也是救心药。199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颁发给美国科学家团队,以表彰他们对硝化甘油扩张冠状动脉的探索。他们发现,信号分子一氧化氮可以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扩张,这个发现最终带来了冠心病人的救命神药——硝酸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