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

2024-03-24凌龙华陈益

党员文摘 2024年6期
关键词:顾炎武救国家国

凌龙华 陈益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顾炎武《与公肃甥书》

江苏昆山亭林园,为顾炎武纪念馆所在。亭林为顾炎武之号,馆内匾额题“心同山河”四字。一代大儒顾炎武,生不逢时,却以天下为己任,奔走国事,治学经世,在风雨飘摇的历史舞台上,堂堂正正做一个有气节的人,义无反顾做一番学问与“天下为公”的大业。一个在明末清初饱经忧患的学者,为什么在3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让我们久久凝望?

心怀家国

顾炎武(1613—1682年),出生于江苏昆山千灯镇,祖上为名门望族,不仅积累了显赫家世,同时也沉淀出深厚家风,涵养出对民族、对国家的忠贞情怀。在家风的熏陶之下,他们尽忠职守,在国家危亡之时,他们挺身而出。如顾炎武的曾祖父顾章志,进入仕途之时,朝中有严嵩父子专权,同僚都忙着前去巴结讨好,唯独他始终冷眼相对,不与之同流合污。

幼年顾炎武被过继为嗣,嗣母家教又极严,自小教之攻诗书、谋道义,发愤图强,精忠报国。

也许是在科场的挫败,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及而立之年,顾炎武便抛却功名科举,投身抗清斗争。于是,如杜甫、文天祥,顾炎武的命运与时世、国难维系在一起,而“炎武”之名也因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为人而改。

可以说,是明亡的丧钟警醒了诗人,使得其诗具有极强的忠臣情结与爱国色彩。

“舆图犹在眼,涕泪忆沾裳。”当时,改朝换代,黄河以北大片国土很快沦落于清兵之手。对此,顾炎武慷慨弃文从武,以“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宣告决心。

“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顾炎武寄以希望的南明弘光政权覆灭,而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地域,纷纷举义旗,发檄文,顾炎武则在家乡昆山摩拳擦掌,积极呼应。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1646年,顾炎武虽不能直接上战场,然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无奈时势不利,家乡被攻陷,嗣母以义殉国,留下谆谆遗训“汝无为异国臣子”。家事、国事,一片狼狈。在这样的逆境中,顾炎武以精卫填海精神自勉,写下了令人肃然起敬的言志诗《精卫》,誓死表示“身沉心不改”,同时痛心疾首,直言斥讽苟且偷生的降将贰臣,如“鹊来燕去”只顾经营各自的安乐窝。

顺治七年(1650年),年近不惑的顾炎武依然在家乡参与抗清斗争,同时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北方大地。一首《剪发》诗,道尽曲折原委。“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顾炎武救国担当的拳拳之心,几人能及。

“须知六军出,一埽定神州。”诗人早年意气风发,壮志凌云,渴望一展恢弘抱負,但时势不由人。“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国破了,家难归了,但人还在,气节不能改。这句诗,道出了顾炎武的心声,也是顾炎武一生爱国、救国的总结与写照。

经世致用

顾炎武的一生,可谓是行舟中漂泊、马背上辗转。为救国,他壮年北上,跋山涉水,足迹遍及鲁、冀、辽等六省。这期间,他既广交爱国志士,也深究治国学问。

“负经世之志,著资治之书。”顾炎武以“采铜于山”的精神,积三十余年,编成《日知录》,把满腔热情倾注在“经世致用”与“经技政理”上。该书内容涉及经义、史学等多个领域,知识与见识非同一般。

试看《日知录》如下一段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这两段文字的大意是告诫人们,文化的失落,道义的沦丧,才是真正的灭亡。有意思的是,顾炎武把“亡国”与“亡天下”加以特别区分,超越地域、时代局限,从伦理层面阐述“天下兴亡”道理,振聋发聩,鼓舞有识之士、热血青年为挽救民族的危亡拍案而起。

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这段论述归纳成了后被广为传颂的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关注“郡县治”,辩证看待“公天下”与“私天下”,“独治”与“众治”,期盼“厚民生,强国势”;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呼吁“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凡此言论,绝非迂儒能及,于今仍有一定意义。

崇高人格

游学与救国并进,治学与经世合一。顾炎武是那个时代罕有的“看天下”人物。无论是青年时期的科举“断舍”,还是晚年毅然决然的皇恩“峻拒”,顾炎武表现出来的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折腰”的风骨与“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八方奔走,四海为家,为大计,顾炎武广交朋友,也珍视友情。在山西太原,他拜见了同样具有民族气节和渊博学识的傅山。顾炎武时年五十,傅山长他七岁,顾炎武便以“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相赠,赞誉与劝勉之情溢于言表。顾炎武还作诗自勉:“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乡音,家书,对游子而言,不啻“抵万金”。接到来自家乡的天文学家王锡阐的书信,客居山西“汾水”边的顾炎武情不能自已,即回赠诗一首,友情、乡情、故国之情,凭借汹涌诗情一齐迸发:“游子一去家,十年愁不见。愁如汾水东,不到吴江岸。”闻同窗好友归庄去世,诗人长歌当哭,深情追忆:“弱冠始同游,文章相砥厉……生耽一壶酒,没无半间屋。”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顾炎武:“能历久而常新者,不徒在其学问之渊粹,而尤在其人格之崇峻。”家国天下,继往开来。家国情怀,天下为公。

(摘编自《群众》《党建》)

猜你喜欢

顾炎武救国家国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顾炎武谢鼠
家国两相依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家国情怀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顾炎武家族藏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