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阐释、表现形态和经验启迪

2024-03-24李祥祥徐叶孙兆静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李祥祥,徐叶,孙兆静

(1.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11;2.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11)

历史主动精神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概念和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这一新论断,“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1〕。历史主动精神是我们党取得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精神密钥,也是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能。作为一种精神样态,历史主动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不是短期内能够迅速形塑的超常能力,也不是任何政党都能够具备的内在品质。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理论指导、长期实践历练、主动担当作为中所形成的主动创造历史的能力素质和精神品格。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历史主动精神,需要讲清弄明其科学内涵、表现形态,以便为我们党更加坚定地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提供经验启迪。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阐释

主动意为主体的自觉行动,引申为主体可以不待外力推动,自觉地促使事物发展的行为状态。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意识和积极状态被称为主动精神。主动精神可以体现在各个领域,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内容。就历史发展领域而言,历史主动精神是历史主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动作为的精神意志集成。因为历史主体不同于其他,既是历史存在的自觉意识者,又是历史发展的自觉创造者,其“主动作为”内在包含了历史自觉意识和历史自觉创造双重意涵,决定了历史主动精神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深刻理解历史主动精神就需要追问:历史主体是谁?历史能否按照主体意图发生变化?又在何种程度上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历史主体何以可能?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概念本身的成立逻辑,且关乎概念内涵的构成逻辑,而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回归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科学指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不同于唯心史观颠倒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把先验主体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当作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把历史建立在社会存在决定论的基石上,驳斥了唯心史观的“唯我论”或“绝对精神”,鲜明地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之中深蕴着‘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神财富和无穷智慧”〔2〕。这里的“人民群众”在马克思的视域中指向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写到的:“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并不是‘历史’把人当作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295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不仅把“现实的人”置于历史进程之中,看到了“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而且揭示了其创造历史活动的主动性源于“人们为了生活”。

“人们为了生活”所创造的人类社会历史是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唯物史观在论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问题时特别强调生产力的首位性。因为“物质生活本身”构成了“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3〕531。人们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必然关涉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随后相继还会产生“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4〕591。于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由此展开,并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呈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使得人们不能随意地选择自身所处社会。但不能就此断言人们只能依附于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因为任何客观规律毕竟是借助“现实的人”的实践来实现的,存在于历史主体的社会实践之中。这就意味着“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人们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觉改变与创造历史。当然,个体的主动性对推动历史发展力量看似甚微,但“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5〕。

唯物史观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先进革命理论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中的作用。事实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有前设条件的,他们并非天然就具备创造历史的主体意识和自觉。在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视域下,处于对“人的依赖性”和“对物的依赖性”阶段的人民群众,难以避免地缺少历史主体意识和历史自觉性。在那时的“批判”者们看来,他们大都被看作愚蠢、懒惰、呆板的象征,是一群“乌合之众”。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有力驳斥,人民群众的蒙昧状态是同不发达的生产力历史阶段紧密联系的,“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3〕520。但不能就此否认其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真正能够创造历史的前提是在系列革命中实现自我解放,不仅解放劳动异化状态,同样涵盖历史主体意识的解放,应是一个彻底的历史过程。而人民群众也“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3〕543。针对如何开辟革命道路,一方面,“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6〕,“革命无产阶级的独立的、毫不妥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唯一保证,是一条通向胜利的康庄大道”〔7〕。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民群众把创造生活的主动性转化为创造历史的自觉性。“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8〕。马克思还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通过对法国工人运动的观察,分析了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法国工人四月起义遭受失败的因素在于缺少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武装,没有同旧意识形态彻底决裂,进一步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先进革命理论指导的重要性。

依据上文论述,历史主动精神内涵构成的逻辑指向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决定了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主体逻辑;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主体能动选择性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人民群众发挥历史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逻辑;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意识并非天性使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先进科学理论指导以及长期社会实践历练,进而实现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统一基础上的历史主体之意识觉醒和行动自为,这是人民群众能够发挥历史主动的实践逻辑。

那么,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又有何意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未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却在其政党思想中蕴涵了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要义。其一,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间的关系。如前所述,组建政党是无产阶级由零散到团结、由被动到主动的自觉行动,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其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4〕44。其三,始终“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即“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44。其四,用科学理论作指导,“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4〕599。“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9〕。其五,最终目的是改变现存世界、创造历史。“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4〕6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3。依据这些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就是指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在先进思想指导下发挥历史主动性,在实践斗争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精神品格。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和积极实践者,是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和自觉捍卫者。回顾百年历史,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引领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洞察历史发展大势,不断在伟大实践中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历史主动精神重大命题的历史背景和自信之源。在此意义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底,以百年党史为生动写照,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是指党带领人民以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为前提,在科学理论指导、长期实践历练、主动担当作为中所形成的主动创造历史的能力素质和精神品格。

二、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表现形态

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因不同时期社会实践的丰富性而具有多样的呈现形态。其理论形态上表现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实践形态上表现为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伟大发展成就,精神形态上表现为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经验形态上表现为形成党史上三个重要历史决议。

(一)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

理论创新彰显党的思想自觉。马克思主义不仅孕育了把自身作为批判武器的中国共产党,而且在长期的实践检验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体趋势,并非穷尽社会发展的一切细枝末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明的:“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10〕7“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0〕691历史也反复确证:固守于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不懂得变通,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挫折。这就要求,党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进具体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保持理论之树常青。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深刻领会,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

党的理论创新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是党的精神主动和理论飞跃互动互促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守正创新的过程。百年来,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题,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又以高度的精神主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凝练、提升为党的创新理论,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次飞跃”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接续与升华,为党发扬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成就彰显:取得全方位历史性伟大发展成就

伟大成就彰显党的行动自觉。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具备历史主动精神,不仅要看其“怎么说”,更要看其“怎么做”。行动自觉是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的最高体现,也是检验思想自觉的试金石。因为历史主动精神是以思想观念的形式而存在的,但“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13。“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1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实现了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的辩证统一。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将真理力量转化为生动实践,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百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创业,用实际行动及其伟大成就彰显了党的历史主动精神。

党的历史性伟大发展成就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领域。譬如,从经济建设上看,党领导人民改变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用较短的时间创造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中国奇迹”,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从政治建设上看,党领导人民改变了近代中国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的被动局面,成立了新中国,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文化建设上看,党领导人民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社会建设上看,党领导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从生态文明建设上看,党领导人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些伟大发展成就仅是党百年辉煌成绩的缩影。回望历史,党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取得的伟大成绩是历史性、全方位、开创性的,用事实有力证明了党的行动自觉。

(三)精神塑造: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精神塑造彰显党的文化自觉。行动自觉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外在表现,究其根源在于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不仅善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而且善于在实践中构筑文化认同。其中,精神塑造是党建构文化认同的关键内容和重要途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识在于重视并塑造了自身独特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以崇高理想、爱国主义、为民情怀、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等为主题,以不同时空下所形成的精神样态为表现形式,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心理状态、理想人格以及精神面貌等精神特质。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把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涌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特殊场所、创新创造等所形成的精神元素不断凝练提升,塑造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建党精神为源头,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主题下呈现不同具体样态。2021年9月,党中央首次批准确认将51种伟大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并按四个时期进行了阶段、内容划分。具体而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紧扣“救亡”“斗争”主题,党领导人民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紧扣“建国”“奉献”主题,党领导人民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老西藏精神等。改革开放新时期,紧扣“改革”“创新”主题,党领导人民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进入新时代,紧扣“复兴”“奋斗”主题,党领导人民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丝路精神等。虽然时代主题、基本内涵存在差异,但系列精神的孕育和生成集中体现了党的历史主动的自觉成果,充分彰显了党基于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历史主动精神。

(四)经验总结:形成党史上三个重要历史决议

经验总结彰显党的历史自觉。一个珍视历史的政党,也是善于开创未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珍视体现为对历史时刻保持着清醒认知,以唯物史观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审视历史,用辩证的历史思维分析现实、谋划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12〕历史、现实和未来三者不是互相孤立割裂的,而是相连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这就意味着,对于过往的历史,不能简单而论,而是要敬之畏之,从中总结深刻的历史经验,发现共同的历史规律,尤其是汲取历史失误的教训。“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13〕。从大革命失败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从“大跃进”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苏联解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等,历史无不表明,我们党正是在汲取历史的深邃智慧中获取前行的力量。

党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成果是三个历史决议。历史决议是我们党在重大历史关头,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的重要形式。百年来,基于历史条件、客观形势和具体内容的不同,为了统一思想和行动,党先后在六届七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分别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三个重要历史决议。前两个历史决议阶段性较强,分别对建党以后至遵义会议前、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十一届六中全会前两个历史阶段进行总结,侧重汲取历史教训、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明辨了重大是非问题;第三个决议时间跨度上贯穿党的百年,从更宏观的视野侧重全面总结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党的权威性、纲领性历史文献,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为党在历史前进逻辑中掌握历史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经验启迪

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百年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我们党更加坚定地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提供了深刻启迪。以史为鉴,新时代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核心意识,掌握看家本领、坚定崇高信仰,依靠人民群众、激发首创精神,总结历史经验、汲取智慧力量。

(一)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核心意识

党的领导是历史主动精神有效发挥、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百年来,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社会形成了高效的组织体系,释放出来前所未有的社会动员能力。无论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战疫情、抗洪险,只要人民有需要的地方,总有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总会发生人民爱党拥党的感人故事。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历史最终选择、人民衷心拥护、民族复兴期盼、国家强盛需要、富有蓬勃朝气、堪当历史大任的领导核心。新形势下,面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复杂环境,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核心意识。一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14〕这是我们党总结百年历史、着眼现实发展、远瞻未来图景作出的重大历史论断。全党各级须要提高政治觉悟,增强核心意识,学习感悟“两个确立”的鲜明标志、重大意义以及历史地位,做到思想上统一认识、情感上高度认同、行动上自觉拥护。二是要以自我革命激发党的生机活力。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也是我们党始终成为领导核心的根本途径。要继续以集中性学习教育的形式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自觉,在常学常新、常思常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三力”,牢记“国之大者”;要继承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优良传统,坚持“三个务必”,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毅力解决自身存在的“七个有之”等突出问题;要建立健全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体系,以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执纪,拓宽人民信访等渠道,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三是要全方位构建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根基,关系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全部工作的实现。要注重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把党的领导融入各个层级、领域和环节,尤其关注新兴业态党建;要对标疫情防控暴露的短板、弱项,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要持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质量,建立一批党建示范点、样板党支部、标杆党支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二)掌握看家本领,坚定崇高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掌握历史主动的看家本领。百年来,正是在牢牢掌握看家本领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不断发扬精神主动,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四个伟大成就”。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以史为鉴,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一是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中涵养的历史主动精神。这种历史主动性既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等原理的认识上,也体现在其自身鲜明的开放性特点上。我们要充分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理论品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守正创新。二是要学精悟透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致远、逻辑结构缜密。我们要原原本本学、时时刻刻学、清清楚楚学,既要学世界观,又要学方法论,重点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著作和重要论述。三是要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永无止境,变化时刻发生。“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关键。“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以新的实践为依据,不断把“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悟透中国国情,回应时代和实践新课题,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三)依靠人民群众,激发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力量所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汇聚强大力量、赢得历史主动,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百年来,正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党才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从小党发展成为大党。可以说,党的光辉历史实质上就是人民群众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投身伟大实践斗争的历史。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依靠人民群众,激发他们在民族复兴历程中的首创精神。一是要用情用心用力走好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连接亿万人民群众。走好群众路线要心到基层,用心做好调查研究,耐心听取群众呼声,真心解决实际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怨、盼”的突出问题,用力出实招、见实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搭建更多“领导留言板”,建立工作闭环机制。二要强化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剧作者”。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找准与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的共鸣点、关键点,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鲜活实践、具体问题中帮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自身的建设主体、评价主体以及享有主体地位。三是要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历史证明,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要继续认可、凝练人民群众在基层实践中的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岗经验”“枫桥经验”;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相统一,在重大改革发展问题上畅通意见表达渠道,鼓励人民群众建言献策。

(四)总结历史经验,汲取智慧力量

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汲取前行力量的重要方式。百年来,正是在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我们党逐渐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变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新机,扭转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可以说,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已经成为我们党优良而又独有的政党传统。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发扬光荣传统,重视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充分汲取智慧力量。一是要继续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虽然全党上下集中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已经结束,但党史学习教育永无止境,绝非一阵风、一时景。而是要紧密联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学习内容,注重日常、抓在经常、融入平常,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外化为各级党组织常态化、长效化的体制机制。二是要以重大节点为契机适时总结历史经验。纵观党史,我们党总会在历史的重大节庆日(纪念日)、重要会议以及关键时间节点等历史背景下作出历史经验总结,为统一思想意志、凝心聚力向未来奠定基础。以史为鉴,要善于抓住历史发展的重大节点契机,及时总结走过的路;要掌握历史经验总结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出规律性的智慧。三是要全面理解掌握“十个坚持”重要历史经验。“十个坚持”是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最科学、最完整的表达。要学懂弄通“十个坚持”和“十个明确”的重要内涵、逻辑关系、重要地位等理论问题;要把“十个坚持”宝贵经验与新时代党的时代任务、重大课题紧密联系,科学解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和世界之问。

猜你喜欢

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主动精神重要论述探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述评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以“三原色”为导向开展数学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