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融合发展的教育新样态

2024-03-24吴爽

教育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光明科技课堂教学

吴爽

深圳市光明区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拥有“世界一流科技城”定位的光明科技城,以“科技·生态·幸福”为基础教育的发展理念,营造科技与生态并重的基础教育发展环境,不断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在此过程中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为建成世界一流科学城贡献光明区的教育智慧。近日,深圳市光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汉波向《教育家》分享了光明区的区域教育发展之策。

“三链”融合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教育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所起作用至关重要,光明区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实践探索?

黄汉波:建区以来,光明区紧扣“世界一流科技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定位,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依托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从顶层设计、经费投入、实践基地建设、队伍建设、合作机制等多方发力,将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进行融合,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打造科技创新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特色。

光明区出台了《光明区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2022—2025年)》,印发《光明区义务教育阶段项目式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进学科教育与科创教育相融合,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中小学科技创新教师专项能力提升计划,打造专业化科创教师团队。共开展创新思维专项培训、人工智能专项培训、机器人专项培训等专项培训8场,参训教师500余人次,中小学科技创新教师专业素养大幅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课程更加丰富,科技创新社团数量明显增加。

我们将光明小镇等生态资源单位和深圳湾实验室等院所科技资源单位,纳入中小学校外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全市率先开启科普学分制试点工作,是深圳市唯一科普教育学分制试点区。

利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的科普活动契机,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科学快车进校园、科普趣味体验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让光明学子走近科学,领略我国近年来在深空、深地深海、深蓝等领域的重大发展,感受科学家精神和魅力,体验科学的魔力和神奇。此外,2023年首次开展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科创教育专项送教活动,将光明区科创教育的典型做法送到田阳区、田林县。

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先后成立光明少年科学院和12家少年科学院分院,以及43个少年科学院研究所;选拔光明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开展系列培养活动。包括开展探究性小课题活动,相关成果编入《光明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探究性小课题优秀成果集》;开展小院士短途研训培养活动。组织小院士和科创导师前往深圳市内及周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参观、实践、交流活动;小院士暑期研学科考培养活动。科创导师和小院士暑假期间前往贵州、北京等地考察研学。

深圳市中小学科普教育学分管理平臺上线后,陆续推出“光明少年好问题评选”“科普讲师团巡讲”和“科学城品牌科创赛事”等系列科创教育特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内外科创氛围。近三年来,组织区内师生参加国内外科技创新主流赛事,获奖数量均位居深圳市前列。

《教育家》:数字赋能教育能够使教育更公平、更适需、更智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光明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治理模式创新方面有哪些探索?

黄汉波:光明区大力落实《光明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加速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改造,积极落实“双区”(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

光明区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未来教育”的探索,针对未来人才培养趋势和需求,组建深圳市教科院光明分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在光明区未来教育发展共同体成员的支持下,研究中心充分利用科学城资源与“未来教育研究”实现同频共振,并以“项目式”为主要模式开展工作。其中,由市教科院光明分院主持申报的《面向一流科学城建设的光明区“5G+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入选工信部、教育部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

在深入推进数字资源服务普及和平台建设方面,教育城域网出口带宽扩容到6.75Gbps,中小学100%接入教育城域网,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视频监控学校全部署。

初步形成教育的数字空间生态。我们先后建成“阳光教育云平台”“光明区教师发展学分银行”。上线了“万节名师课”“智慧教研”等一批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引入中国知网基础教育数据库资源,供全区中小学教师免费使用。

通过教育数字化建设聚合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在学分银行上线了网上名师工作室,汇集全区优秀成果、先进经验进行展示,不断增强平台功能,助力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目标。

光明区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等融合创新,构建“教研+应用+数据+画像”的智能研训环境。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的探索:通过光明区智能教研系统进行课堂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教学画像、课堂诊断;通过AI赋能实现了基于数据的精准教研。我们形成了全区优课云资源、学校校本教研,通过教师人工听评和AI系统自动评结合,快速生成教师课堂画像;通过对教师课堂大数据实时分析,形成教师课堂教学诊断报告,并给出改进建议和推荐学习资源。

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创新,探索“2.0+”新型教与学模式,制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交流活动方案》,按学科分批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交流活动,截至2023年11月共有20个学科开展了22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展示课例,助力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变革,全面提高光明教育教学质量。

构建科教融合协同的育人新机制

《教育家》: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样子”。光明区如何激发区域学校的办学活力?

黄汉波:我们建立科教协同融合机制及高校、科研院所与基础教育共治机制,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促进深度学习,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构建素养课堂和创新课程,形成科教融合协同的育人新机制,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9年至今,光明区累计与南方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市教科院、深圳实验学校、深圳中学等20所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名校名园合作办学。例如,光明区与深圳理工大学联合创建的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就是激发共治力的典型代表。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是深圳市首所“深派教育实验基地示范校”,其背靠深圳先进院和深圳理工大学,实施“博士课堂”“实习科学家”“学伴计划”“科学家讲坛”“三爱讲堂”等特色项目,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走出了一条独具科学城特色的光明路径。 2023年8月22日,光明区人民政府与深圳外国语学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将通过科研一体化、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等举措,打造契合光明科学城发展的“教育新高地”。 在大力培育本土教育品牌上,光明区出台《光明区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理顺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机制和环节,提高教育集团管理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助推教育集团、学区联盟形成共生共融的办学共同体,共筑优质教育发展新生态。

《教育家》: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深圳市光明区新建学校多,教师普遍年轻化,光明区开展了新教师“筑梦”计划,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黄汉波:教师入职的前三年,是他们通往职业理想之路的“筑梦”阶段,光明区专门研制了《光明区中小学新教师“筑梦”计划》。对新教师采取“1+2”协同筑梦的培养方式。

“1”是开展“三方协同”的一年针对性培养,目标是让新教师站稳讲台。具体做法:每年8月利用一周时间对新教师进行岗前集中培训,破解新教师初上教学岗位难题;针对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学期中开设非师范教师专业成长营,弥补他们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每年在新教师集中培训时,学科教研员专门组织新教师进行专题研修,在集体视导和教研活动中纳入新教师的培养,提供经常性反馈。一年适应期结束时,新教师接受学校考核、学科教研员考核和总体参培情况考核,三方考核各占40%、40%、20%的权重。

“2”是新教师在入职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參加光明区青年教师基本功考核。目前光明区开考了“一般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两大类六个项目,一般基本功考核“两字”、普通话、教材解读、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基本功考核教学设计和解题能力。

此外,各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以岗前培训、师徒结对、科组研讨、读书分享等为主要方式对新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区教科院通过召开专业分享会、评选系列示范基地、举行专题校长论坛等活动,对全区学校开展的新教师培训活动进行指导和干预。

提升“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质量和作业质量

《教育家》:“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光明区采取了哪些举措推进落实这一政策?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黄汉波:我们开展作业设计研究,为“双减”赋能。一是通过开展中小学学生作业质量调查研究,为作业设计提供有效的样本和指引。二是聚焦问题解决,规范课堂教学及作业布置,出台《光明区提升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工作指引》《光明区提升义务教育学校作业质量的工作指引》,对各中小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作业质量给出了科学指导。印发《光明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规范课堂教学要求。2021年以来,我们聚焦课堂教学,实施“问题前置,一校一案,扎根课堂,长效帮扶”的视导模式,开展问题前置的诊断视导,为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思路。

为提升“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质量和作业质量,光明区连续两年举办中小学教师作业设计和命题比赛,在2023年举行的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作业设计比赛中,我区共获一等奖8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16个。

我们多管齐下,增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成立光明区“双减”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由教育、市监、街道、网格组成的社区“联合执法检查四人小组”31个,建立社会监督员队伍,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托管机构日常监管工作。制定印发《光明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审批工作方案》《光明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审批流程指引(试行)》,常态化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目前,我区共有各类培训、托管机构484家。

在全体光明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光明区“双减”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光明区“2021年度最受欢迎教育实事”奖项,课后服务工作经验获得教育部和市、区领导批示、肯定。

猜你喜欢

光明科技课堂教学
遇见光明
黑暗中的光明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走向光明
科技在线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科技在线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