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外双驱,构筑“双共”教师发展体系

2024-03-24朱焱

教育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研组场域青年教师

朱焱

当前,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校遵循师生共成长原则,提出了“‘成全人、成‘全人、‘全成人”的教育主张,以“成全”“成为”理念构筑起一个师德引领、规划在先、分层推进的“双共”教师发展体系。

教师发展的“成全”“成为”理念

于人的发展而言,外在驱动和内在自觉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两个方面,即“成全”和“成为”。前者更多体现为学校通过规划设计、培训赋能、青蓝结对、课题研究、项目沉浸等方式,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指明方向、理顺机制、搭建平台、细化步骤,竭力“成全”每一位教师;后者则指在学校独具特色的教师发展文化的引导和浸润下,教师个体对于自我身份、职业角色的一种自觉自明,自觉“成为”一位好教师。因此,“成长”和“成为”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驱动教师发展的内外动力源。教师们内外兼修,将职业行为和专业实踐共同指向一个目标:为大国、传大道、育新人。

教师发展的“共同体”“共生场”模式

教师发展离不开组织化的结构和具体化的情境,教师在学校生活中的场域涉及教室、办公室、实验室等各类学习及活动空间。在学校里,教师或属于班级、年级、教研组中的一员,或归属于“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成熟教师”等群体。因此,教师一直处在学校的各种关系之中、群体之中、情境之中,具有明显的组织化、实践性特征。从组织化的角度说,学校是一个“共同体”,教师们置身于一个个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实践共同体中,在群体力量的托举下实现自身专业成长;从实践性的角度说,学校也是一个“共生场”,应为教师提供更丰富多样、更有质效、更具合作性(最大限度地淡化个体竞争性)的情境或场域。

教师发展的“双成”“双共”实践

在“成全”“成为”的理念指导下,我校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思益读书社、校长工作站等方式综合施策,将青年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等一体纳入教师发展体系,让每一位教师在体系之中对标有方位、发展有方略。在教师发展的“双成”“双共”实践过程中,青年教师主动成长、锐意进取,成熟教师勇于突破、完善自我。

在我校,一位职业生涯刚起步的青年教师主要有四个身份:班级学科教师、教研组成员、思益读书社会员、名师工作室成员。我校设计了“同读一本书”“回归经典”“无字之书”“师生共读”等多个有特色、有趣味的读书活动,让思益读书社从一个读书小团体成为一个思想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让每一位青年教师从起步之初就能逐渐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厚植教育家精神、书写教育强国答卷。

我校构筑了国家、省、市、校四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集群,19个“双名”工作室共计覆盖10个学科,与教研组、备课组、项目组等一同推动专业共同体、成长共生场的构建。其中,“院士1课堂”融合科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全面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江苏少年工程院”发挥平台功能,让研究性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项目组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意识和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多学科教师同上一堂课成为教研常态。

聚焦当前基础教育变革的核心,我校教育工作从教学与课程等局部层面的变革转向更加关注学校教育整体的变革,教师也从个人阶段学习过程转向在“双共”模式下的群体终身学习过程。我们应构建起促进教师协调发展、交流互动的丰富场域,尽可能满足教师成长需要,以“成全之道”唤醒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最终实现师生共成长、齐发展。

猜你喜欢

教研组场域青年教师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