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中小学校本课程迭代升级的四个着力点

2024-03-24杨清

教育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校本升级育人

杨清

202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校本课程作为以学校为主体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课程的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积极探索,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但正如《意见》所指出的,校本课程建设“还存在着定位不准确、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在已有实践基础上,如何落实《意见》要求,有效推进校本课程的迭代升级,是当前中小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迭代定向:立足学校实际制定校本课程升级目标

校本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然而不同学校原有课程实践基础不同,学情、师情和校情不同,校本课程迭代升级的方向和具体目标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校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把握改进的重点和主题,制定具体的校本课程升级目标。

回起点。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是一切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务于学校育人目标、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因此,学校必须在重新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把握整体课程建设方向的基础上,明确校本课程迭代升级的具体目标,例如一所以科技为特色的学校,应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建设作为迭代升级的重点。

明需求。正如《意见》所指出的,校本课程必须“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特长”。了解并满足学生的课程需求是确定校本课程升级目标的重要前提。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学校既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课程需求,又要对需求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作出判断,以明确校本课程的迭代方向。比如近年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学生对这方面课程的需求也逐渐增长,不少学校便将信息学、编程等内容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

清地基。在迭代升级之前,学校要对已经开展的校本课程实践进行梳理和反思,通过全面调研,分析当前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清理好地基后,再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升级的具体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学校必须通过整体分析,找出当前最受关注、迫切需要解决、同时也最有可能得到解决的核心问题,并将之作为校本课程迭代升级的方向和主题。

判可行。学校要基于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对已有课程实践和学生需求进行深入总结与分析,同时还要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全面评估,比如师资、场所、课时等,判断能否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挖掘、整合和转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做好校本课程迭代升级和实现相应课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分类推进:指向目标的校本课程迭代升级

立足校本课程升级目标,学校要选择合理的优化方式。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种——

新设。对于学校需要而目前缺失的校本课程,学校应积极开发,经集体审议后具体实施。首先,学校要根据发展需要和学生需求,组建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专业人士等在内的课程开发团队,然后基于已有课程资源,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标准,形成完整的校本課程纲要,并接受学校或区域的课程审议、审核。

扩容。对于有较好实践基础的校本课程,需结合学校发展,在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上进一步丰富,以提高课程质量。扩容的关键是明确原有校本课程需要丰富的重点,课程目标要坚持素养导向,内容的丰富要遵循逻辑规律,实施和评价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研究。因此,扩容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课时或参与学生数量的增加,而是校本课程质量的优化和提升。

整合。整合是经过分析之后,将原有重叠或割裂的各类校本课程进行融合优化,使之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更大的育人价值。整合不是原有校本课程的简单拼盘,学校需要明确整合的原因、找准整合的切入点,明晰整合之后的课程逻辑,设计能够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任务与活动。整合既涉及内容上的,比如将“古诗文鉴赏”和“电子音乐”整合为“古诗文欣赏与传唱”,也包括时空上的,比如探索校本课程与课后服务等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合实施。

退出。对于质量不高、学生需求不大、资源不足以支撑开展的校本课程,在通过合理的评估审议之后,可以明确退出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学校要建立全面的评判标准和审议机制,对于要退出的校本课程,既要慎重评判,又要迅速决策,一旦确定后要让其尽快退出。

总体而言,校本课程的迭代升级要以质量为先,凸显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素养导向,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整体+局部:以评价促进校本课程的迭代升级

校本课程的迭代升级离不开评价的引领。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推进。

整体评价是从课程整体建设角度来评价学校所有的校本课程,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校本课程迭代方向和升级目标的评价,判断其是否指向本校的育人目标、体现办学理念,是否彰显了学校课程育人特色,是否与当前社会的人才培养方向、学科发展方向相符;二是对学校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关系的评价,以此判断在迭代升级中,校本课程是否充分体现了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重要拓展与有益支持;三是对不同校本课程之间关系的评价,如彼此之间能否相互支持,逻辑关系是否清晰明确,有无重复、错位、脱节等。

局部评价是对某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评价,包括四方面:一是对校本课程纲要的评价,判断升级后的校本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设计上是否符合课程建设规律,能否实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统一;二是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重点关注课程实施与设计的关联性、与实际教学场景的适切性以及课程资源运用的合理性;三是对校本课程相关学习资料的评价,对学习资料的使用要符合《意见》要求,尤其要确保政治性和专业性;四是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设计、制作或研究成果的评价来判断校本课程是否实现了预期的课程目标,是否真正满足学生需求并促进了学生发展。

学校要通过评价判断校本课程迭代升级的基本目标和整体方向是否合理,把握每一门校本课程的建设质量。基于评价结果,学校要及时调整方案,以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健全机制:为校本课程迭代升级提供支持与保障

学校要统筹管理,建立健全校本课程的管理、支持和保障制度。具体来说,包括:建立健全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专业人士等多方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建立并完善校本课程审议机制,基于调研和分析,审议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估机制,开展全面的评价、分析、反馈、优化和跟踪等。此外,学校还应从教研机制、财务机制、教师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确保校本课程迭代升级的有效推进。

区域要强化规范指导,形成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建设区域审核制度,根据《意见》要求,“地市级、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对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相关文本、学习材料进行抽查和指导”,区域要定期对学校校本课程迭代升级后形成的文本和材料进行审核。另一方面,要构建相应的区域研训机制,为学校校本课程的迭代升级提供指导和支持。在对学校校本课程迭代升级的调研中,要聚焦关键问题和难点、痛点,组织相应的研讨、培训、成果展示等活动,带领区域内学校共同探索校本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同时,发挥优秀学校和典型经验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所有学校课程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校本升级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回暖与升级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