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在恢复期脑梗死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4-03-23马红双郭瑞李勇锋
马红双 郭瑞 李勇锋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 郑州 450052)
脑梗死是中老年群体高发疾病,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影响正常神经功能,发病后患者可出现肢体麻木、行走不稳、认知障碍等,极易发生意外摔倒导致骨折,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医疗负担[1~2]。因此,针对恢复期脑梗死骨折术后患者,如何有效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采用的围术期常规治疗方案多以抗凝、稳定斑块、营养神经等治疗为主,能够改善脑部循环,促进脑部神经生长和损伤神经修复,从而促进患者康复。但临床实践发现常规治疗方案下患者神经保护作用仍有待提高[3]。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属于复方制剂,所含成分主要包括磷酸川芎嗪、银杏总内酯、银杏总黄酮等,吸收、排泄迅速,可以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应激等作用[4~5]。目前该药已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群体中得到应用并获得了良好效果[6],但有关该药物对恢复期脑梗死骨折术后患者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139 例恢复期脑梗死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00113)。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141 例恢复期脑梗死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0 例,男38 例,女32 例;年龄52~76 岁,平均(63.58±6.20)岁。观察组71 例,男37例,女34 例;年龄51~77 岁,平均(64.27±5.7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选取标准: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7];依从性好;临床资料完整;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合并精神类疾病或认知障碍;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存在沟通交流障碍。脱落标准:出现重大不良事件;患者因自身原因转院治疗;研究期间参与其他试验;研究期间主动要求退出试验。脱落情况:对照组患者因自身原因转院治疗1 例,共计脱落1 例,有效参与研究者69 例;观察组研究期间主动要求退出试验1 例,共计脱落1例,有效参与研究者70 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围术期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1 次/d,100 mg/次;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19990258)口服,1 次/d,20 mg/次;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120035)口服,1 次/d,75 mg/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8893)治疗,100 mg/次,1 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值为0~42 分,分值越低提示神经功能越好。(2)血清学指标:采集两组患者晨间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和肽素(CPP)、CXC 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3)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4)记录两组治疗期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痛、牙龈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分,±s)
表1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分,±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69 70 t P 12.43±3.11 11.95±2.98 0.929 0.354 7.47±2.24*5.24±1.79*6.489 0.000
2.2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CPP、CXCL12、VCAM-1、ICAM-1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ICAM-1(μg/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nCPP(pmol/L)治疗前治疗后CXCL12(μg/L)治疗前治疗后VCAM-1(mg/L)治疗前治疗后69 70 t P 7.44±1.34 7.62±1.43 0.766 0.445 4.17±0.74*3.34±0.68*6.887 0.000 14.52±2.84 14.32±2.67 0.428 0.670 8.77±1.58*6.92±1.34*7.449 0.000 1 522.32±95.36 1 507.44±98.63 0.904 0.368 887.78±76.35*642.58±70.64*19.657 0.000 624.68±58.64 618.66±60.37 0.596 0.552 521.47±50.13*475.61±44.11*5.728 0.000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HCT、FIB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FIB(g/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n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治疗后HCT(%)治疗前治疗后69 70 t P 2.33±0.41 2.27±0.37 0.906 0.366 1.79±0.39*1.52±0.30*4.579 0.000 76.79±5.15 77.28±4.82 0.579 0.563 59.38±4.35*48.98±3.41*15.699 0.000 4.38±0.56 4.27±0.49 1.233 0.220 3.63±0.44*3.22±0.40*5.750 0.000
2.4 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深静脉血栓11 例,发生率为15.94%(11/69);观察组出现深静脉血栓3 例,发生率4.29%(3/70);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212,P=0.022)。
2.5 两组药物安全性比较 对照组出现头痛2 例,牙龈出血1 例,发生率4.35%(3/69);观察组出现头痛1 例,牙龈出血1 例,发生率2.86%(2/7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0.223,P=0.6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梗死恢复期是患者病情转变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治疗效果将直接影响患者后期神经功能恢复状态[8]。恢复期脑梗死骨折术后患者由于局部骨折难以高效进行相关康复训练,加上长时间卧床不利于机体血液循环状态,患者骨折术后更应该注重抗凝治疗。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围术期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抗凝、扩血管等药物治疗,能够改善局部循环状态,但对患者神经保护作用仍存在不足。杏芎氯化钠注射液为我国特殊制药技术生产的复方制剂,主要成分是采用现代工艺从银杏叶、川芎中提取而出,现代药理学研究已证实其主要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抗氧化应激等作用[9~10]。
CPP 是一种下丘脑和神经垂体中的神经激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预测价值,在脑梗死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VCAM-1、ICAM-1 可诱发血液高凝状态,加重血管内皮损伤;CXCL12 是一种可活化白细胞的趋化因子蛋白,可参与炎症反应[11~12]。正常人体中CPP、CXCL12、VCAM-1、ICAM-1 均处于低表达状态,脑梗死患者机体中其水平异常升高,导致脑部神经组织损伤,降低神经功能。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CPP、CXCL12、VCAM-1、ICAM-1 水平和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能够改善患者血清学指标,保护神经功能。阿司匹林能够抗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能够生成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代谢产物,从而调节局部微循环状态,改善脑部组织血液供应水平,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但仅通过改善局部循环治疗机制单一,疗效难以达到预期。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所含成分中川芎嗪能够扩张小动脉、抗血小板聚集;银杏总黄酮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提高脑血管血流量、保护脑细胞的作用;银杏总内酯对血小板活化因子具有强抑制作用,具有抗氧化、抗炎、舒张血管等作用,且易透过血脑屏障,有利于改善脑部循环、降低脑组织炎症损伤,从而进一步保护患者神经功能[13~14]。
FIB 是凝血因子之一,在脑梗死患者机体中呈高表达状态;HCT 是影响血液黏度的重要指标;血浆黏度过高易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加重血栓形成风险[15~16]。本研究发现,观察组HCT、FIB、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浆黏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杏芎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能够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常规治疗中阿司匹林能够通过能够抑制环氧化酶表达,减少血小板聚集,硫酸氢氯吡格雷可通过占据FIB 与血小板结合位点,防止二者聚集活化,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达到改善机体高凝状态的目的,降低血栓形成风险[17~18]。联合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后,川芎嗪、银杏总黄酮、银杏总内酯成分均具有拮抗血小板活性,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同时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脑部循环状态,进一步改善患者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19~20]。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综上所述,恢复期脑梗死骨折术后患者采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和相关血清学指标,保护神经功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