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高校人文英语课程思政研究

2024-03-22王婧妮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人文思政

王婧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3)

2014 年,上海各大高校推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课程思政已成为全国各学科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和改革方向。课程思政结合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实践、制度和文化创新四个方面,以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指导,强调利用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在课程知识性基础上,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使思政课与专业课程融会贯通。课程思政具体要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五个维度进行深化改革。

一、课程思政与人文英语课程设计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本)》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三大类课程。”[1]其中,专门用途英语分为学术英语课程群和职业英语课程群。人文英语则包含在职业英语课程群中的人文社科类别中。教学指南中对课程提出了明确的思政要求,确立了落实“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根本任务。

人文英语课程目标是将语言学习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人文英语课程具有隐形的育人功能,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中国公民[2]。该课程内容话题广泛,包罗万象,涉及历史、人文地理、人物传记、神话传说、风俗节日等,集广泛性、典型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因此,话题的多样性十分有助于广泛和深入地挖掘思政元素。在人文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弘扬民族文化,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铸造人品道德。同时,亦可提高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使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由此可见,人文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一脉相承、相辅相成。

二、推动人文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人文英语课程教学实施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根据笔者所在学院大纲要求,以外教社《人文英语》(第二版)为例,选取教材四个单元,从以上四个维度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激活和利用,以探究两者有机融入的方法。

(一)细化教学目标,挖掘思政元素

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通过确立清晰和具体的目标,分析各板块主题特点,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确定课程思政话题大方向。

以一单元《Pandora’s Box》为例,该篇阅读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认知目标:了解希腊神话文化背景知识及其“神人同形同性”的特色。该部分针对西方文化发源等相关内容进行知识普及和学术探讨,通过神话故事,了解古代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路径和对世界认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帮助其树立健康和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宇宙观。

技能目标:掌握课文中希腊神话重点词汇和习语典故,把握文章主旨和细节,能够运用所学词汇、短语对典故进行复述。在实施过程中,着重突出习语典故中正能量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使其在知识学习中明辨是非、知晓美丑、区分善恶,学会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及自我的关系,明确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3]。

情感目标:融合思政,增强学生自我认知及对不同文化包容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阅读习近平主席访问希腊和发表《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署名文章的新闻材料,以及比较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传说,如“女娲造人”中的异同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文化多元共存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建立文化自信。

(二)深挖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育

由表1 可见,人文英语话题涉及广泛,所选题材跨越古今、贯穿中外,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通过深挖课文本身和延展内容,从文化背景、词汇句子、习语典故、时事热点、专业特色等各方面着手,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具有相关性的中国文化元素,才能有效地找出两者的结合点,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表1 单元主题与思政元素

以二单元《Renaissance》为例,文章介绍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基本背景。文艺复兴作为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之一,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主义精神,带来了科学和艺术的伟大革命。在讲解“humanism”一词的过程中,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思想革命,如戊戌变法、五四新文化运动等,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讲解“文学前三杰”“艺术后三杰”的同时,介绍同时代中国具有人文精神的著名画家,如徐渭、文征明、沈周等。鼓励学生传承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提高文化自信打下坚实基础。

以五单元《French Cuisine》为例,文章讲述了法国菜的特点和历史演变,以及西餐的餐桌礼仪。在讲解法国菜派系 “class cuisine”和“nouvelle cuisine”时,引入中国“八大菜系”起源及其特点。讲授餐桌礼仪、餐桌摆设的文化知识点和词汇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词汇,如“etiquette”“exquisite”“appetizer”等,描述中餐餐桌礼仪及餐饮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鼓励其向全世界弘扬源远流长和灿烂辉煌的中国饮食文化。讲解重点句“France had what many today consider peasant food,simple fare without extravagant adornment”时,提倡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珍惜粮食,不铺张浪费的优秀道德品质。

(三)优化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思政

教学方法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手段,在课程实施中,使用恰当、合理、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刺激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更能将知识和文化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且隐形地融入。根据人文英语的学科特点,除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重点采用以下教学法。

1.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由美国教育家John Dewey 提出,以学生和任务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和团队合作,掌握知识和技能,集趣味性、功能性、可操作性于一体。

根据任务教学法的三个步骤(Willis,1996),可分为任务前、任务循环流程,以及语言聚焦。以五单元为例,将饮食文化主题视频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观看,监督学生自学部分课文中的单词。学生使用该单元词汇,自行设计相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街访目标人群、探访餐厅等互动方式,收集不同群体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看法,将获取信息和个人观点总结整理成报告。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展示的方法分享出来,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生通过信息收集及观点阐述等手段,可达到尊重多元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思想目的。

2.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POA)是文秋芳教授首创的以结果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学用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语言应用,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技能的培养和实际应用[4]。以三单元《The Sound of Soul》为例,该篇文章讲述英国歌手阿黛尔凭借自身才华、信心和奋斗,克服家庭及社会等多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教学中,可在“驱动”阶段,提出在现实相关场景下将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职业规划与梦想”为主题,使学生在口语练习中发现现有语言技能的不足和思想认知不足。“促成”阶段输入必须掌握的词汇和短语,如“inspired”“be gifted in”“plague”等。“产出”阶段,学生重新描述人生理想和职业规划。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职业态度,发现自身优势,树立积极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决心和独立自强的人生目标。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role playing)是通过模拟真实或虚构的场景,通过扮演特定角色,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景、语言表达的方法,同时,可以沉浸式地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二单元为例,在课文学习后期阶段,以“中西文明互鉴”为主题,引导学生自行构建虚拟场景,扮演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学者、艺术家,如彼得拉克、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自行选择并扮演具有相关性的中国学者、艺术家等,使用所学语言技能、文化知识,通过讲述所处时代背景、作品和思想特点,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景对话演出,并进行视频录制和展示,使学生发现中国文化之美,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家国情怀、提高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认同感。

(四)完善教学评价,强化思政成效

教学评价作为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的评估,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评价方式可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使用学习通、批改网、智慧树、慕课等线上平台,利用移动课程多维性、共时性、动态性、连接性等特点,进行课堂测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课后自学等任务布置[5]。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小组自评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以笔者所在学校教学安排为例,本课程学期性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其中,终结性评价,在课程学业考试或大规模外语考试的阅读、写作、翻译材料选择、任务设计和评价标准制定等方面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

在过程性评价中,根据各单元主题布置进行与思政相关的测验。利用人文英语拓展课文部分,对中国文化主题文章进行快速阅读和重点段落的翻译。写作话题结合时事热点和传统文化,让学生进行表述和探讨。通过现场课堂评价、课后学生互评等方式,强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同时,教师运用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两种手段,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更全面地融入人文英语教学中。

三、结束语

在推动人文英语课程思政过程中,通过上述方法,可有效解决师生对课程思政本质内涵认识不清,从而产生教学目标模糊、内容缺乏深度广度和干扰实践的有效性等问题。且能针对人文英语的特点,将课程思政与每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结合语言知识、人文素养,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从而巧妙自然地促成二者的有机融合。

目前,针对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并无统一模式可循,且受限于教学对象水平、教师专业水平以及软、硬件条件等限制,研究数据样本较少,数据分散,实践内容呈现出同质化明显、流于表面等问题。因此,根据人文英语学科特色搭建出具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框架,建立相应的语言数据库和相对完善准确、可量化操作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估体系,亟须深入开展研究。课程思政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下的产物,作为高校教学的创新尝试,应理论和实践并重,注重跨学科教学,资源整合,在提高学生思政意识的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人文思政
人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