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E新生儿血清内B淋巴细胞和NLR水平与病情进展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①
2024-03-22施雪颖王战胜李芳芳
施雪颖,王战胜,王 栋,李芳芳,周 燕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河南 商丘 47600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主要发生在围生期,由于新生儿的窒息造成局部脑组织的缺血以及缺氧性损伤的脑部损伤,进而造成神经功能永久性障碍发生的风险显著升高[1]。其较高的病死率以及致残率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质量。目前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疾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2],目前普遍认为由于外界或自身因素造成的母体以及胎儿之间的血液循环或者气体交换出现异常,最终引发患儿的血氧浓度下降,最终引发窒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宫内窒息的比例在50%左右,娩出过程中造成的窒息在40%左右,先天性疾病造成的窒息在10%左右[3]。B淋巴细胞通过分泌免疫球蛋白,进一步介导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进而产生相关抗体,降低局部病灶部位的炎性反应[4]。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对于脑组织损伤的不良预后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5]。本研究通过HIE新生儿血清内B淋巴细胞和NLR水平与病情进展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诊断以及预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诊断的1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疾病组,其中男患儿53例,女患儿67例,平均胎龄(39.14±2.36)周,平均出生体质量(3.26±1.01)kg,顺产患儿74例,剖腹产患儿46例,平均胎次(1.94±0.52)次,根据新生儿窒息的脑损伤情况分析[6],其中轻度患儿48例,中度患儿41例,重度患儿3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120例作为对照组,疾病组与对照组的性别、胎龄、胎次、出生体质量生产方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批,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n=120)
(1)纳入标准:①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6];②不同严重程度的患儿的分型均符合临床神经症状分型。(2)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疾病患儿;②肿瘤患儿;③非窒息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④早产儿。
1.2 研究方法
NLR水平检测:所有患儿入组后,均进行血常规检查,分别对患儿的白细胞数值、中心粒细胞数值以及血小板数值进行记录,计算NLR[7]。
B淋巴细胞水平检测:患儿入组后,对患儿进行肘静脉血液采集4mL,采用CytoFLEX FCM流式细胞仪对以上样本的CD19+、CD19+CD25+水平检测[8]。
1.3 观察指标
1.3.1 3组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分别对3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胎次、生产方式、羊水异常情况、产前感染情况、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
1.3.2 疾病组和对照组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比较。分别对疾病组以及对照组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
1.3.3 不同严重疾病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比较。分别对轻度、中度以及重度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进行比较。
1.3.4 不同预后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比较。分别对预后良好组以及预后不良组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进行比较。患儿的预后主要依据对患儿的核磁共振检查作为诊断依据,在对患儿的核磁共振检查中,患儿的双侧基底节区域高信号同时伴有内囊后肢的高信号消失、大面积脑梗、脑回征、脑实质的广泛出血以及弥漫性脑水肿的其中之一,则被评价为预后不良组[9]。
1.3.5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患儿的预后以及疾病严重程度与NLR、CD19+、CD19+CD25+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1.3.6 联合诊断效能分析。采用ROC曲线对NLR、CD19+、CD19+CD25+水平联合诊断对预后不良患儿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疾病组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
疾病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胎次、生产方式、羊水异常情况、产前感染情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的升高,患儿的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显著升高,淋巴细胞以及血小板细胞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疾病组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比较
疾病组患儿的NL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19+、CD19+CD2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比较
2.3 不同严重疾病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比较
不同严重疾病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两比较,CD19+、CD19+CD25+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NLR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中度以及轻度(P<0.05),见表4。
表4 不同严重疾病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比较
2.4 不同预后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比较
预后不良组患儿的NLR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CD19+、CD19+CD25+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见表5。
表5 不同预后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比较
2.5 相关性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患儿的预后不良以及疾病严重程度与NLR呈现正相关,与CD19+、CD19+CD25+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见表6。
表6 相关性分析
2.6 预后不良联合诊断效能分析
针对预后不良患儿,联合诊断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同时,通过对ROC曲线分析,预后不良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分别为3.50,16.33,0.54,见表7,图1。
图1 ROC曲线分析
表7 预后不良联合诊断效能分析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轻度患儿的预后较好[10],但随着患儿的病情发展,会进一步导致患儿癫痫、智力下降以及脑性瘫痪,最终引发患儿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率为13.60%,而因此疾病造成的不同程度的伤残率为15.60%。由于较高的致残率,从而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质量。
B淋巴细胞是机体体液免疫的重要免疫细胞,其在机体的比例可高达5%~15%,主要在患儿的淋巴结以及脾脏中表达,通过对患儿的特异性免疫蛋白的分泌作用,进而介导患儿的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CD19主要通过对B淋巴细胞表面的Ⅰ型扩膜蛋白的糖基化,进而在机体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信号转导以及激活,进而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13]。CD19+CD25+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儿的B淋巴细胞数量,而在本研究中,疾病组患儿CD19+、CD19+CD2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认为,新生儿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存在一定的不成熟性,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同时机体在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儿的B淋巴细胞数量的降低,同时,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受到母体免疫状态的影响,也会造成患儿的B淋巴细胞的波动。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疾病的进展过程中,其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即为病灶部位的缺氧,由于缺氧造成新生儿的显著性免疫功能紊乱,而在此过程中,随着患儿的CD19+、CD19+CD25+水平的下调,进一步加重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14]。王育等在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B淋巴细胞水平的分析中,随着患儿的严重程度的加重,患儿的CD19+、CD19+CD25+水平显著下降[15],与本研究相互印证。
而在对患儿的NLR水平的分析中,疾病组患儿的NL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患儿的疾病进展,疾病组患儿的NLR水平显著升高,分析认为,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炎性反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炎性反应的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对于炎性反应具有显著的激活以及诱导作用,同时淋巴细胞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抗炎以及保护内皮细胞的功能,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的平衡遭到破坏是造成患儿疾病进展的疾病基础,在疾病的早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向缺血的病灶部位进行迁移,同时造成患儿的蛋白水解酶的大量释放,进一步加重局部病灶部位的脑组织以及神经元细胞的损伤,而随着中性粒细胞在局部病灶部位的大量聚集,可能会造成患儿的微循环发生阻塞,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而吴洁[16]在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的分析中,随着患儿的疾病进展,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淋巴细胞显著下降,与本研究一致。
另外,通过对患儿的联合诊断效能分析,患儿的联合诊断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同时,通过对ROC曲线分析,预后不良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分别为3.50,16.33,0.54,提示,未来可通过对患儿的NLR、CD19+、CD19+CD25+水平的分析,进一步对患儿的预后进行有效预测,对于重症患儿进行影像学检查中的再次伤害风险。
综上所述,HIE新生儿血清内B淋巴细胞和NLR水平与病情进展程度及预后呈现显著相关性,未来可通过对患儿的B淋巴细胞和NLR水平对患儿的不良预后进行有效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