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人物—谭成举
2024-03-22
【壹】
我的作家之路。
《今古传奇》把我作为访谈对象,我真是诚惶诚恐,但我也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与《今古传奇》的读者们聊聊文学。
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是我没有料想到的。
我是1974年入学的,在我的老家——一个不通公路不通电、四面绝壁包裹而高高隆起的大山上入的学。在那样的特殊年代,并没有在教室上几天课,大多时间是搞“农业学大寨”去山上学种玉米,搞“勤工俭学”去煤场往山下挑煤、去林场往山下扛木料、去生产队“挖茶林”……那时基本不知文学为何物,直到1982年我考入县师范学校,幸运地遇到教我们语文的邱开富老师。
邱开富老师爱好文学创作,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的会员,在他的教导和影响下,原本十分害怕写作的我开始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我的作文也经常被当作优秀范文在班上朗读。
师范毕业后,1985年6月,我被分配到了我老家的小学。在任教语文时,我深刻认识到了文学创作对于教授语文的重要性,只有老师会写作了,才能真正引导、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因此,我边教学边补习,还订阅了大量的文学报刊,进行文学创作,同时还报名参加了外地一家文学刊物的创作函授班。
一年后初见成效,我的处女作——一篇800多字的散文诗《吊脚楼上的眼睛》在《速记之音报》“五色石”文学副刊上发表,而我任教的毕业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显著提高。毕业时,我班学生的语文平均成绩高于同年级其他班30余分。
也正因了这一突出成绩,原本以为会在老家教一辈子书的我,在1987年9月,被调入了山下的区中学,后又调入区重点小学。
在山下任教的八年多时间里,我的创作成果也初步显现出来,先后在《四川文学》《剑南文学》《长江文艺》《百花园》《西北军事文学》《鄂西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小小说《白先生》还被《小小说选刊》转载,后又入选多个小小说选本。
这也引起了县文联、县文化馆的关注和鼓励,一有文艺活动,县文联的戴宇立老师、县文化馆的吕纯良老师就通知我参加,县文化馆的《来凤文艺》报还专门拿出一期刊载我的诗歌作品,后来的文联主席田方明老师还专门下到我任教的中学去看望我、鼓励我。其间也得到了省群艺馆的洪琼老师的鼓励和关照,在她主编的《群众文艺指导》上刊发过我的不少作品。
由于教学和文学创作在我们当地都比较突出,经当时《来凤报》社长翁益成老师推荐、县纪委考察,我于1996年3月调入县纪委,后又于2016年9月调入县委宣传部主编文学刊物。盡管本职工作十分繁忙,但我从未放弃文学创作,我主编的《来凤文艺》也获得了第八届湖北文学奖优秀文学内刊奖。
几十年来,我自己在不辍创作的同时,也一直坚持做文学义工,带动一批本土作者业余创作,倾心辅导他们,带他们外出参加培训、采风,开阔他们的眼界,推荐他们的作品在外发表,提振他们的创作信心。
就本职工作而言,我还有几年就退休了。但就创作而言,我还年轻,还离“退休”很远,培养文学新人也不会“退休”,我会坚持到我干不动的那一天。
【贰】
故乡是许多写作者绕不开的话题。您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
故乡是绕不开的话题!故乡是我的根、是我的魂、是我不竭的创作源泉、是我的来路和归路。
不怕笑话,我早已在做回归故里的准备了,几乎每半个月就回故乡一次,节假日也大多在故乡度过。去种庄稼、种蔬菜、种瓜果、种树木、养鸡鸭;去读书写作,过田园生活;去休闲愉悦,健心养身……
就我的作品而言,也有不少是写故乡的,如《幸福的玉米》《远去的沃土》《回老家过年》《炊烟的故乡》《父亲的兰花烟》等等,如《岁月留香》系列散文。
我的故乡是温馨的,是幸福的,是人情味浓浓的,是我一直没有忘却的,既是养我身的,也是养我心的。故乡教会了我做人,故乡教会了我处事,故乡给予了我家国情怀,故乡给予了我奋发进取的动力。
故乡在我心中有沉沉的分量,故乡在我笔下也有沉沉的分量。
故乡养育了我,我也一直在用心、用情、用笔、用实际行动反哺故乡。
【叁】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似乎也是人人写作时代。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写作环境?传统纸媒如何更好地发展?
的确,由于手机和电脑的普及,现在确实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闲暇,都可以将你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变成文字,发表在自媒体上,成为“作品”。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不少发表在自媒体上的“作品”粗制滥造,这样的写作是堪忧的,亟待严管和整治。
我个人觉得,不管自媒体如何发展如何繁荣,都不能取代传统的纸媒。传统纸媒会永存也必须永存。因为传统纸媒的把关之严、作品质量之高、正能量之浓是自媒体无法做到的。但传统纸媒也有生存发展危机,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还需要传统纸质媒体人严格把关,把为党和国家办媒体与为人民大众办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肆】
《今古传奇》创刊于1981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它已由一本杂志成为拥有九刊一报、几乎覆盖文学全门类的全国文联系统唯一传媒集团。谈谈您与今古传奇的缘分,以及对它的认识与希望。
我是《今古传奇》的老读者了,30多年前,我在县师范就读时就常去校图书室借阅这本刊物(那时还只有一本),后来参加工作了,更是年年订阅。看多了,自己也试着创作,在众多编辑老师的培养和关照下,先后发表了《神刀》《蜂杀》《凤中雪狐》《怪镖》等作品,其中《怪镖》还获得了首届今古传奇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今古传奇》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前几天我从报纸上看到它再次进入了全国“百强期刊”,位居第39位,也再次进入“农家书屋”国家推荐采购目录,还荣登“2023年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榜(海外)第16名。这充分证明《今古传奇》成绩不俗,也充分证明官方和读者都很看重这本刊物。这样的成果和荣誉来之不易,希望九本刊物做得更好,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
【伍】
您的文学创作是否已抵达预想之境?
这可以肯定地说,没有!
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之境!
我目前还只是在文学的门槛外徘徊,还没真正入门,因为我尽管发表过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但缺乏精品,缺乏让更多人产生共鸣的作品,缺乏让更多人叫好的作品。我创作时,也很不顺畅,很多作品都是写着写着又推倒重来。这些都说明我学识不够,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不够,还需要努力学习,不断锤炼自己,以争取达到预想之境。
【陆】
写作的幸福和烦恼。
文学创作是幸福的也是烦恼的。
当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期所盼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是一种释放,是一种倾诉,是一种创意。特别是自己的文字通过媒体传播出去,与读者分享,让读者有所收获,使自己的付出产生效应,对我来说,那是无比快乐和幸福的!
文学创作不易,这里面的讲究很多,它检验作者的学识和艺术造诣,是作者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所以当自己的综合素养不足以创作出理想作品的时候,特别是作品难产的时候,那是极其烦恼的。
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是自己终生要做的功課,因为我把文学创作既当作一种休闲又当作一种责任,无论休闲还是责任都需要写出高质量的作品,这就需要自己终生努力,去化烦恼为幸福。
【柒】
您如何看待生活、职业与写作的关系?
文学来源于生活,文学是生活的艺术写照。文学创作与生活有不可剥离开来的关系。
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你才能发现生活中的价值所在,才能在生活中采撷有价值的素材。生活丰厚了,你采撷的素材才丰厚。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你的作品才能写深写透,才能接地气,才能被读者所接受,才能给读者以启迪。积累的有价值的素材多了,你写来才得心应手,也才能做到有意义有意思。
俗话说文如其人,这也就是说,你的作品往往会打上职业的烙印。我们的创作大多是写熟悉的东西,而所熟悉的,往往又与职业有关。
我是个不太坐得住的人,只要有机会,我就要走出家门、走出本地,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激发我的创作欲望,创作出新的不同质化的作品来。我有过多种职业,我一直热爱我的职业、善待我的职业,我常让我的职业成为我创作的助推器,我的创作也较好地服务了我的职业。
【捌】
未来计划。
我是个很随意、要求也不高的人,对未来没有多少计划。当然,要说绝对没有计划也是假话。就目前而言,我未来的计划就是退休后回到故乡,一边读书写作,一边养鸡养鸭,一边侍弄庄稼,一边养花种果,过田园生活。其间继续当《今古传奇》的读者和作者,在阅读和创作中寻找快乐,度过惬意舒心的每一天!
(责任编辑 丁怡15963716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