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的“攻守之道”
——以《关心下一代周报》为例

2024-03-22郭瑞

新闻传播 2024年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笔者

郭瑞

(关心下一代周报社 江苏 南京 210036)

互联网颠覆了媒介传播格局,给传统媒体记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传统媒体记者陷入自我怀疑和职业焦虑:自己的专业优势到底在哪里?如何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攻守兼备,是战略家善用的基本策略,传统媒体记者可借鉴攻守之道。以主动适应新的传播格局,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为“攻”;以坚守职业初心,增强专业本领为“守”,做到有守有攻,攻守兼备,守正创新。

一、守住“初心”,在自己熟悉和擅长领域持续“扎根”

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1]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进行第12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发扬优良作风,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是新闻人初心的写照,传统媒体记者践行自己的新闻初心,首先要在一些地区持续扎根,发展一支“铁杆”通讯员队伍。新闻采访工作中,通讯员往往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接到一些特殊紧急的任务,要想让通讯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离不开记者平时通联工作打下的人脉基础。虽然记者接触面广、“自来熟”,但工作关系也与个人情感分不开,人是讲交情的,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要靠多走动、多联络。

笔者供职的《关心下一代周报》是江苏省级教育类报刊,采访范围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笔者的联系点是苏北的宿迁地区,疫情前,平均每个月从省城南京去一次,跑遍了该市三县两区近一半的乡镇、50余所学校、几乎全部的红色教育场馆,与当地一些同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疫情管控时期,这个关系网和信息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采访打通了线上线下衔接的“最后一公里”,在他们有力的配合下,完成了许多重要采访和策划的落地执行。宿迁是个农业大市,留守儿童众多,笔者发挥供职媒体的公益特色,为多个乡村校外辅导站搭建留守儿童周末活动、学习写作、发表作品的小记者舞台。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已培养了数十名在媒体上发表作品、展示自我、收获自信和成长的小记者。笔者在这个项目上长期耕耘,使其成为了当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一个特色品牌。做记者需要情怀,做教育媒体记者更是如此。笔者也因此获得了“2019-2020年度全省新闻媒体‘走转改’先进个人”的荣誉。

传统媒体记者践行自己的新闻初心,还应在某些领域或项目上绵绵发力。术业有专攻,无论是综合媒体不同条线的记者,还是专业媒体记者,都要努力学习和积累该专业领域知识经验,利用好媒体资源优势和平台提供的施展空间,争取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记者是一个“杂家”,但也要成为一个“专家”。[2]特别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可做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不仅是新闻传播者,更应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的行家里手,提供准确专业、更有深度的报道,在“快餐式”“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时代,烹调出有营养的“硬核菜”。随着媒体的发展和新闻行业的竞争,对于记者专业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成为专家型记者,不仅有助于记者在所在媒体内部的职业发展,也能够增加其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专家型记者多了,才能保证传统媒体在信息的洪流中激浊扬清,发挥舆论“定盘星”“压舱石”的作用。

笔者半路出家成为一名记者,此前一直在单位的其他岗位工作,由于在摄影方面的爱好和特长,报社领导决定将笔者调整到采编岗位,从摄影记者做起,逐步转型成为文字和摄影等兼顾的全能型记者。虽然已过而立之年,但笔者坚持挑战自我,在文字采访同时注重拍摄高质量的新闻照片,形成了图文并茂、一图胜千言的报道风格。2017年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笔者赴香港采写的文字通讯稿《紫荆花开二十年童心携手创前路》获得当年度江苏省专业报优秀作品三等奖,报道中的香港青少年升旗仪式照片也获得三等奖。2019年初,江苏省摄影家协会换届,笔者代表相关会员单位当选第九届省摄协理事,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摄影记者。

二、增强“四力”,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和“看家”本领

对于传统媒体记者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体现职业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即提升“四力”,这是传统媒体记者核心竞争力所在,是“看家”本领。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是新闻人的共识。[3]在新闻“四力”中“脚力”是基础,“眼力、脑力、笔力”归根结底从“脚力”中来。分析众多获奖作品,好线索、好题材之所以能被作者们幸运地“遇”到,是因为他们真正走基层、跑现场。10年一线采访经历告诉笔者,好新闻靠“跑”,但要有的放矢地“跑”,不能“走马灯”式地“跑”,要以“永远在路上”、练就“铁脚板”的精神,俯下身、沉下心,捕捉到真实感人的细节、获取第一手资料,让受众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以必然。2018年8月,笔者冒着40℃的高温,长途跋涉来到盱眙县明祖陵镇明祖陵村一个普通农家小屋。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七八个孩子正围坐在一张床边,聆听躺在床上的中年男子讲解数学难题。男子叫叶海涛,在师范读书期间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此后瘫痪在床十多年,他每天举着小黑板为村里的留守儿童讲课辅导。笔者用照片和许多现场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一位教师的感人事迹和光辉形象。在9月7日教师节前夕,以一篇《“老师,让我们为您唱一首赞歌!”》献礼广大教师群体,收获了大量反馈和好评!

有影响力、传播力的新闻报道,其内核是新闻价值。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靠的是记者的“眼力”。“眼力”就是要从繁琐复杂的问题中找出头绪,从基层海量的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题材,从个别现象上看到普遍性。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眼力”:首先是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其次是根据供职媒体的属性和编辑方针,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最后是不断学习实践,增加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笔者敏锐地察觉到题材的重要性,第一时间联系到参会的两位江苏籍中小学教师,就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进行访谈,发表作品《思政课也要从娃娃抓起》获2019年度全省好新闻一等奖。

新闻宣传说到底是人的思维活动,“脑力”贯穿于新闻生产的全过程中。记者只有靠“脑力”对新闻素材“高看几分、深想一层”,才能看透现象背后的真相、理清问题的根本,把握好报道的尺度。笔者认为新闻记者提升“脑力”,首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不断增强为党宣传为民发声的本领;其次要谋定而后动做足案头和策划,提出并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最后要勇于创新,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新”,在受众审美阈值不断提高的今天,新闻面孔要不断求新求变。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讲直播如约与全国的青少年见面,笔者一改前几次“天宫课堂”报道方式,选取苏北一所乡村小学的一个班级,提前与班主任老师设计好“天宫课堂”公布的互动项目。报道完全以这个班级为新闻现场,讲述了同学们触碰科学梦想时的感受与感想,文章还交代了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的背景材料,结尾用教师的话“虽然我们地处苏北农村,但是我们和大城市的同学一样,与‘天宫一号’的距离都是400公里,科学之路都在同学们的脚下。”表达了记者观点和报道意图。

俗话说:新闻七分采,三分写。“七分采”是“脚力、眼力、脑力”的综合,“三分写”就是“笔力”,“笔力”是“三力”最终得到完美呈现的落脚点,直接关系着新闻稿件的可读性,进而关系着报道的传播效果。新闻作品写得接地气、冒热气、弘正气,才能吸引人、打动人、鼓舞人。笔者结合自己写作的稿件,总结提升“笔力”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文章选材立意方面,要做到含新量和含金量高,贴近性和典型性强;在遣词造句方面,要做到表述准确、语言质朴、真情实感、富有细节;最后在谋篇布局上,要符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在笔者采写的稿件中,学生榜样类通讯占了很大一部分,笔者一直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这一类的稿件,避免给人感觉优秀学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为此,笔者曾发表一篇《故事:“正能量”的良导体》的记者手记,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故事方式采写的人物通讯《追梦,让脆弱生命放射光芒——记荣获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的“小霍金”陈耔蓬》,小读者们纷纷反馈受到了“一个连看不到未来的人都在努力追梦”的精神鼓舞,作品获2018年度全省好新闻三等奖。

三、攻克“网关”,为“初心”和“四力”插上“无线”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新闻舆论工作和媒体融合发展多次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传统媒体记者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也要攻克通过互联网这一关。[4]网络时代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其一是内容呈现形式涵盖文字、图片、音视频,囊括了传统媒体的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全部的媒介形态;其二是新闻信息传播短平快,受众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获取信息;其三是网络媒体可以实现个性化、互动式传播,达到精准传播和及时反馈的效果。随着传统媒体纷纷数字化转型,传统媒体记者须适应融媒体发展需要,成为一名全媒体记者。首先要不断强化融媒体传播意识,对单个新闻事件进行多层次新闻价值评估,做到一次采集,多形态发布;其次应学会全方位信息采集技术,除了文字还要掌握照片、视频、音频等采集方式,适应多媒体呈现的需要。

2022年6月29日,灌云县实验小学“王继才中队”携手淮安市新安小学“新安旅行团”队员们开展“寻访守岛人,两地青少年庆祝‘七一’建党”主题活动,笔者随队登上开山岛采访。活动现场,笔者用文字和相机记录活动过程,还捕捉了守岛英雄王仕花及其外孙张文昊在岛上的点点滴滴。活动结束后,第一时间以文字加图片的方式,在光明网和江苏少年网进行报道,文章后被中国关工委等网站转发。国庆节前,笔者以王继才王仕花外孙张文昊为第一视角,采写的长篇通讯《“两个人的五星红旗”有传人》刊登在《关心下一代周报》头版,后又在江苏少年网发表《愿为续写英雄故事尽绵力——开山岛“七一”活动采访后记》,实现了一次活动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表,放大了宣传效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步,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不仅日益成为人们获取资讯、进行通讯交流的主要渠道和手段,而且基于这些网络终端的各种应用程序,已经深刻融入并影响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对于时刻在信息世界里遨游的媒体记者而言,更应比普通人具备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灵活驾驭网络信息工具的能力,以便增加采访渠道、提高采访效率,更好地为采访报道服务。

互联网降低了大众传播的门槛,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事业单位,亦或是基层组织、社会团体,都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进行发声。如果把主流、顶流媒体比作“主动脉”,那么这些自媒体就是无数的“末梢神经”,通过它们能敏感地触摸到社会的脉动。作为一个身处数字化浪潮中的记者,必须学会善于从这些窗口倾听声音、捕捉线索。如今互联网时代,联系沟通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电话语音,还可以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获得更加全面立体的沟通效果。我国智能手机和5G网络已经普及,随着通讯资费大幅降低,随时随地的视频通话已经司空见惯,传统媒体记者要善于综合运用这些手段进行采访。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个简称“双减”的“史上最强力度”教育改革,当之无愧是年度最热门的教育新闻,各大媒体都作了重点报道、跟踪报道。但是9月1日开学,笔者单位所在地南京,正处于疫情管控期间,辖区学校推迟开学,“双减”落地自然无从谈起,而且离开南京去外地采访也是不现实的。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把新闻的落脚点放在“双减”落地一周之后,采访老师学生家长感受到的变化,以及他们不同的态度、反应和适应程度。依靠平时通联工作的基础,笔者通过学校公众号、老师朋友圈、微信群等信息渠道,锁定选择了一些有典型价值的线索,在基层联络员的协助下,通过视频连线等通讯手段进行了多次线上采访,掌握翔实的一手素材,经过后期整理、撰稿、打磨,形成了稿件《“双减”来了,我们如何“拥抱”》,发表在9月10日《关心下一代周报》头版。作品从众多相同题材稿件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21年度江苏省好新闻(文字作品)通讯与深度报道一等奖。

结语

尽管新媒体声音铺天盖地,但传统媒体记者经过系统的新闻学教育和训练,具备严谨的新闻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够保持新闻真实和客观的原则,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成为潮流中的一股主流和清流。与此同时,传统媒体记者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灵活运用科技工具,放大传统媒体的声音,使之成为公众心目中的一块高地和乐土。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两个新发现的不等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