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循环 智能智慧 打造绿色创新的高标准农田
——内乡县创建数字化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的探索与思考
2024-03-22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会郭明杰
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会 郭明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基础支撑,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内乡县依托牧原集团突出种养循环,创新投融模式,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战略,将内乡县0.44 万hm2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打造成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样板。其主要做法是:
一、着力打造资源综合利用的绿色生态模式
(一)依托牧原沼液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内乡县作为牧原集团的大本营,建有各种类型养猪场26 个。县里按照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对接、就地消纳的要求,对养殖场周边0.47 万hm2消纳地,全标准开展沼液管网配置,沼液的资源利用率达到了100%,实现了“猪养田、田养猪”的生态链网重构,打造了豫西南种养循环农业的全新样板。
(二)依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项目
内乡县作为全省的农牧大县,自2011 年,连续多年以基层全面推动的工作方式,实施了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和默河全流域生态治理等多项工程,全方位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消除了面源污染,保持了绿水青山,为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工作基础。据统计,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
(三)依托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重要政策
示范区严格按照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减污降碳方面的要求,对标应用荷兰、丹麦等先进粪污治理和以色列等国际标准节水灌溉,实现了水肥资源的最佳利用,由过去的“大水大肥”变成了“节水节肥”。项目建成后,示范区将实现减水、减肥、减药、减人工、减碳排放、减物流成本,增地、增产、增效,提升抗灾能力、提升作物品质、提升耕地等级的“六减、三增、三提”目标。
二、着力打造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的技术模式
(一)政府主导投资
由内乡县政府主导,授权县级平台公司—内乡县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承担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任务。通过网上公告形式招引社会上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成立项目公司—河南省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运管主体,负责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行及全面管理。
明确资金来源。一是政策资金。示范区有新建面积0.23 万hm2、升级改造0.21 万hm2,可争取享受国家财政补贴。二是平台资本金。政府通过资本金撬动,政策性贷款,为平台注入资金2500 多万元。三是打包资金。将政府各部门的投入资金聚集在一起使用,如农业、水利、电力、交通等投入资金捆绑使用聚集示范区。示范区投入资金通过循环交替的方式,确保政府平台资金安全有效,政策资金使用规范,社会资本投入有回报,农民收益持续稳定。
(二)土地托管融合
一是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流转、托管运营等方式,形成平台、企业、农民高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村土地合作社、镇土地合作联合社,统一托管给河南省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二是对流转土地实行资产管理,土地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收益采取保底分红。三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新增耕地的地力提升、节水节肥、土壤碳汇等进行增益核算,融入投资回报范畴,确保示范区前期投资还款充足,后期收益稳定持续。据测算,示范区面积0.44 万hm2,土地整治后可增加耕地面积133hm2,地力提升平均1 级,综合收益3.3 亿元左右。
(三)数字化统一建设
企业运营从项目开始就参与到设计和建设中来。根据农田的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生长需求,锚定数字化、绿色化、现代化的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实现农田的集约化、资源化、能效化、循环化、生态化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质量。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进行升级版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农田基建、水肥一体、现代装备、智慧农业等“十二化”标准,保证了农田的正常运作和良好的生产环境,实现了智能化控制的水肥一体灌溉模式,智能化植保,机械化播种收割,减少肥料农药用量50%,节水40%,节省人工95%,增产30%以上。
(四)企业化专业运营
示范区统一托管给河南省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负责项目FEPCO、日常管理、收益分配等,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成为了现代农业的典范。示范区实行全产业链管控,养殖从生态布局—粪污处理—水肥利用,种植从优种优育—粮食加工(烘干、存储、物流)—小麦、玉米深加工,管理从土地治理—数字管控—收益分配等,建立健全示范区农产品的产、加、销综合体系,以保障项目建设成果的有效性和价值最大化。示范区通过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精密种植、科学施肥、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合理灌溉等,实现农田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
(五)长效化综合管护
示范区建设有数字指挥中心,可做到“绿色农田一张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围绕产业共建、农民共富、一二三产业融合等重点领域,汇聚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产业宏观指标及绿色农田完成指标,结合多维度数据分析,为农田生产管理及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大大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开展智慧生产,让农事作业可管控。基于“十二化”的智慧农田管理系统,汇集区域内种养信息、种植批次、投入品信息、生产经营情况、销售流通等生产关键指标数据,实现农田灌排水、农机耕种收、无人机飞防等田间智能作业,为农田提供种植规划、减肥减药、优化种植技术。
制定工作机制,确保长效运营。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谁用谁管的原则,示范区由河南省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相关农业合作社进行联合管护,有效解决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后续管护、长期发挥效益等难题。
三、着力打造“十二化”的数字化农田标杆
(一)建设标准化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通过集中连片、田块平整、全域土地整治、水电路林网配套,示范区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地力强、碳汇多、污染少”的标准。
(二)水肥一体化
示范区通过中心支轴式、平移式、自动伸缩、固定式、绞盘式喷灌和滴灌、微灌等8 种模式,实现了种养结合、水肥一体、节约集约、智能灌溉和精准高效,确保旱涝保收。
(三)监测科学化
示范区通过气象、土壤、作物、水肥、农机、市场等系列传感设备以及可视农业、无人机巡防等,实现了示范区大气、土壤的温度、湿度、气压、光照、风速、风向、降雨量、辐射值、病虫害等12 项指标的实时监测,做到了影像、分析、应对的“三同时”。
(四)控制智能化
示范区通过云服务科创中心,包括大数据运算、5G 应用、智能导航、自动驾驶、变量施肥、精准喷药、种植收获、环境调控、农产品溯源等人机互动的智能化控制装备,实现了农机、农技、农事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农业样本。
(五)装备现代化
示范区通过农业飞机、农业机器人、智能灌溉控制、大型农机具、大型植保装备等国外科技前沿水平的系列装备,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样本。目前,示范区共有大型农机具60 多台、无人机8 架,灌溉首部36 座,气象服务站2 座,有力地保障了示范区农业耕作应用。
(六)运营数字化
示范区搭建智慧农业指挥中心,聚焦农田作业、节水灌溉、作物生长、农业监测、灾害防治、无人巡防以及农资、农机、农具、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乡村治理中的人财地要素运行问题,构建全数字化场景,并通过农业科技馆的VR、AR 技术,向广大群众和游客推广高标准农田数字化场景体验。
(七)服务在线化
示范区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运用信息技术,统筹示范区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区域生态等数据资源,构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乡村资料数据平台,做到所有动态实时掌握、信息服务实时在线,最大程度地服务乡村振兴。
(八)应用便捷化
示范区内运用IC 卡、手机微信、APP 等,构建刷卡自动浇水、刷卡自动施肥、远程监控农田、远程调动农机、农务一键启动、交易一键生成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场景,改变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模式。
(九)经营规模化
示范区通过农业统一托管、专门企业运营,大型农机具规模化作业、生产资料统一采购、农业产业链高效运转、农产品质量全面管控、更多的农民参与合作社组织,与龙头企业牧原集团一起融入示范区发展、获取了更高、更可靠、更稳定的收益。
(十)服务规范化
内乡县构建农工商联合社、乡镇托管中心、村托管服务中心和合作社三级农技服务管理体系,举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十一)管理长效化
示范区用信息化的手段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参与运行管护,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十二)环境优美化
示范区内通过园林景观、鲜花点缀、艺术上墙、灯饰配饰、环境整洁、管线入地、路面硬化等措施,有力推动了产业协同、农旅互动、城乡互补、工农互促、共同繁荣的乡村振兴局面。
内乡县以种养循环为基础,转变经营模式,创新建设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提高了农田生产能力,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相信随着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未来的示范区将形成一个基础完善、科技应用、制度创新、品牌带动全方位一体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示范园区,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作出示范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