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文明交往的时代逻辑*

2024-03-22李包庚郭石北川

浙江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异化文明世界

李包庚 郭石北川

提要:文明交往是世界普遍交往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世界文明的普遍交往是一个以物质文明交往、精神文明交往、制度文明交往、生态文明交往为主的交往体系。由于受资本逻辑所规制,世界文明交往被严重“异化”,阻碍了文明交往的正常开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以“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以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式现代化、以“真正的共同体”超越“虚假的共同体”,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对世界文明交往范式的历史性重构,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主题,人类文明走向全球化、多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但是,在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交往秩序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交往正遭遇重重危机。“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1)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页。这是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旨在“推动国际社会解决物质和精神失衡问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2)习近平:《汇聚两国人民力量 推进中美友好事业——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23年11月17日,第2版。,旨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解决世界文明危机,倡导以文明交往构建全球文明也自然成为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时代问题。

一、世界文明交往的内涵及特征

人类文明在交往中形成,因交往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文明交往”打破了时空限制,“文明交往”变为“世界文明交往”,这使得文明交往显现出新的内涵与特征。

(一)“世界文明交往”概念的界定

公元前2世纪左右,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方和西方的重要贸易网络和文明交往的桥梁,促进了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交流。但早期的文明交往并不具有世界性,直至大航海时代,文明交往才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活动,这时文明交往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焦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学者提出“西方文明中心论”,认为文明交往中西方文明占据绝对优势,其他文明较之西方文明皆为“劣等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战争危机,西方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摒弃“西方文明中心论”,针对世界文明进行逐一界定,但其研究并未深入关注文明交往问题,文明交往理论依旧受限于“西方文明中心论”。20世纪末,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51页。,并以此将世界划分为七大或八大文明,提出文明交往以文明冲突为内容,文明间的对抗正是现在和未来世界格局的“最本质状态”。文明冲突论为文明交往研究打开了新视角,但文明冲突论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甚至还会加剧文明间的矛盾。德国学者米勒因此提出“文明共存”观点,认为世界文明在共存中交往是大势所趋,但米勒在交往层面并未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形成有力驳斥,也未对文明交往进行重新定义,造成其理论说服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众多学者开始关注文明交往问题,其中以马克垚教授和彭树智教授的贡献最为突出。马克垚认为:“文明应是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与精神成果”(4)马克垚:《为什么要编写〈世界文明史〉》,《北大史学》1998年第1期。,文明交往是文明不断往来、冲突和相互吸收的过程。彭智树则更准确地定义了文明交往,他认为:“文明交往是人类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直到现在、而且还将持续发展的基本实践活动”(5)彭树智:《论人类的文明交往》,《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这一定义借鉴融合了马克思关于交往的论述,(6)张倩红、刘洪洁:《从文明交往到文明自觉——彭树智先生的文明交往史观》,《史学理论研究》2016年第4期。从客观实践角度出发,较之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更具客观性、科学性。在此定义基础上,可以把世界文明交往界定为“世界范围内人类持续发展的基本实践活动”。

(二)世界文明交往的基本特征

纵观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进步的史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精髓,可以归纳出世界文明交往的如下基本特征。

1.世界文明交往具有历史性

“世界范围内人类持续发展的基本实践活动”可抽象为“世界历史”。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就是“人类从那种原始的束缚状态到这种合理的自由状态,所经过的诸多连续的阶段形相”(7)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4、22、38页。。要实现从“原始的束缚状态”到“合理的自由状态”的转变,其主体是人,其形式是人类活动,即“交往”。黑格尔从“意志论”出发,认为“‘意志’是最广义的人类活动”(8)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4、22、38页。,有了“意志”作为基础,“‘理性’便取得了积极的生存”(9)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4、22、38页。。积极“理性”在发展中形成“观念”,它是作为普遍的主要的“意志”在形而上学层面同个人的意志的抽象统一。这种“统一”必然需要一个实体去支撑,使得人的合理的自由状态得以实现,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只有其“国家”概念才能作为这一实体出现。毫无疑问,“国家”是现代文明的主要存在形式,也只有在“国家”主体的支撑下,“连续的阶段形相”——文明交往历史才得以展现。但黑格尔的“国家”明显仅仅停留在抽象层面,所谓“意志”的统一,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这也就导致其“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性的丧失,人的历史变成“绝对精神”的历史,“交往”仅停留于抽象层面,致使世界文明交往的历史性变为纯粹形而上学领域的东西。

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1、295页。,“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1、295页。。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塑造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即世界文明交往的历史。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是由真实不虚的实践呈现出来的,这时“世界历史”就不再是黑格尔体系中“绝对精神”的发展史,而是生产力发展所推动的“交往”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扩大、发展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述:“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世界文明交往正是达到这一结果的过程,因此世界文明交往具有历史性。

2.世界文明交往具有普遍性

第一,马克思曾指出:人“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724页。,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交往”,“生产”才能实现。当“交往”因为地域、文化、种族等被限制时,生产就难以正常进行。当“交往”转变为“普遍交往”时,生产力将获得解放,生产力的解放将反作用于“交往”,使交往不断扩大,这种扩大在现实中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出现,也意味着世界文明交往成为现实。

第二,世界文明交往是以文明为交往主体的交往形式。首先,文明作为交往主体,仅仅满足于将“民族国家”作为主体的外在形式是不够的。原因在于,“民族国家”本身具有排外性,以血统、种族为标准的民族划分,更是加强了其排外性。要消除这种排外性就需要使“民族国家”转变为“文明共同体”即以文明模糊世界历史交往的界限。 其次,验证了“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14)彭树智:《老学日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45页。。正因如此,把握世界文明交往的脉搏,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从而避免人类历史走向倒退。最后,世界文明交往在这个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是最具现实意义的交往形式。因为只有世界文明交往才能承载如此丰富的文化内容,才能容纳如此复杂的交往关系和交往形式,使交往在坚持其历史性的基础上走向普遍性。

3.世界文明交往具有进步性

第一,世界文明交往的历史性赋予其进步性。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人类文明实现“自由王国”的道路并不具有唯一性,但一切通往“自由王国”的道路都需要实践来检验。交往作为实践的表现形式之一,自然成为检验通往“自由王国”道路的手段。封建制度下,交往被圄于落后的农业生产关系中,社会关系“就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汇集而成的那样”(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页。,始终处于“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当“交往”转变为“世界文明交往”,其历史性就推动“交往”打破封闭的封建制度,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二,世界文明交往的普遍性赋予其进步性。世界文明交往是跨文明的交往,跨文明的交往,以文明理解为基础,这种理解通常表现为精神文明交往即文化、思想交往。“本文明”和“异文明”,虽然是“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但普遍的精神文明交往,使这种关系不再成为“异己”的关系,使文明交往跳出“异化”的窠臼。这时“他者”与“自我”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异文明”将成为“本文明”的组成部分,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文明和解。实现和解后的文明将超越“自我”,实现“他者”与“自我”的共同进步,即文明的共同进步。

二、资本逻辑规制下世界文明交往的异化

在文明交往成为世界历史发展普遍形式后,“四大文明”(16)参见彭树智:《论人类的文明交往》,《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交往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交往就成为世界文明交往的主要内容。(17)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五大文明’理念,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本文之所以弃“五大文明”而不用,原因有二:第一,社会文明概念外延较广,与其余四大文明有内涵上的重叠,以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5日至7日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可见精神文明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社会文明与精神文明概念有一定重合,甚至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第二,从文明交往层面看,文明史的相关划分更具合理性、学理性,与“交往”概念的契合度更高。同时,资本主义在世界文明交往形成的过程中,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资本扩张使文明交往变为世界文明交往。但资本是把“双刃剑”,在塑造世界文明交往的同时,也使世界文明交往走向“异化”。

(一)资本逻辑规制下的物质文明交往异化

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无法满足全体人类生存所需,人类还未摆脱自然束缚,仍处于“必然王国”阶段,在物质交往过程中,始终扮演被动的角色。文明的交往也由于时空限制,被局限于狭小的地域内。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资本的扩张和科技的进步使历史转变为世界史,使市场成为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科技的进步使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人不再圄于自然的樊笼,但物质的丰富并未使人类社会实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商品束缚取代了自然束缚。任何社会中的人,要实现物质(商品)需求的满足,都需要进行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18)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页。,而“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9页。。作为“死劳动”的资本是较为抽象的,究其现实性,“死劳动”实际上是仅对无产者而言的。资本持续扩张和增殖的过程中,由于无产者无法通过其他渠道实现物质自给,因此只能将自己作为商品售出。这时的无产者从主观意志上持抗拒态度,从社会存在上变为“非人”状态,“劳动”从实现人存在价值的手段,变为生产抽象价值(资本)的手段。这一过程赋予资本以更强大的“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30页。。从而使人物交往关系中的地位产生易位,即从以人为中心变为以商品为中心,甚至人也变成了商品,商品束缚就此形成,马克思将其称之为“异化劳动”。

当资本控制下的物质交往,上升至世界文明交往层面时,“异化劳动”的影响也随之扩大。“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来源和资本输出场所,大国竭力去奴役其他民族,去夺取更多的海外殖民地”(21)《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94页。,在这一过程中,“异化”不仅仅表现为“异化劳动”,更是升级为残酷的战争和奴役。资本在这一刻抛开了它“伪善的和平”(22)《列宁全集》第59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21页。:美国为巩固其金融霸权和石油垄断地位,不断在世界各主要产油国挑起战火,并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对中国实施芯片制裁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一现实也警醒世人,资本宰制下的物质文明交往,只会阻碍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资本逻辑规制下的精神文明交往异化

与物质文明交往相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使精神文明交往成为可能,“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4页。精神文明交往在打破文化隔阂、创造“世界文学”的同时,在资本的驱使下走向“西方中心主义”,并强制推行资本逻辑,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只具有纯粹文件形式和单一内容,失去了实践性和多样性。此时,精神文明交往就沦为“异化”的交往。面对精神文明交往“异化”,西方理论界的解决方案呈现出多样性。

第一,马尔库塞继承了青年马克思的“异化”遗产,提出:现代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物质的丰富,但为何人们依然感到痛苦?马尔库塞认为问题出在“需求与消费”上,他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制造“虚假需求”以达到“强制消费”的目的,所谓“虚假需求”,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2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6页。。要消除这种“虚假需求”,就需要人转变价值观,以美学尺度代替价值尺度,通过美学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摆脱精神“异化”的痛苦。

第二,福山站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传统的立场上指出:“历史从根本上而言,由人们寻求‘承认’的需要——而不仅仅是生存或者利益的需要——所推动,这种对‘承认’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25)参见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陈高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译者序第2页。。福山继承黑格尔的思想,将“承认”作为人的类本质,并将其用至交往领域。他认为:交往使历史发生转变,交往本身却因“承认”而存在,通过“承认”塑造和激发优越意识和平等意识,“围绕这两个方面,历史的现代性转型就可以得到理解”(26)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陈高华译,第198页。。也意味着资本宰制下的“精神异化”问题将得到解决。

面对精神文明交往的异化,上述西方思想家给出了解决之道,但他们忽视了“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4页。,陷入了抽象的精神文明交往中。精神文明交往的根基始终是物质文明交往,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交往是以“异化劳动”形式存在的,只要物质文明交往“异化”存在,那么精神文明交往“异化”就无法消除。同时,纯抽象的学理性讨论,非但不能消灭精神文明交往“异化”,还会加深其“异化”程度,使人陷入形而上学的谬误之中。因此,只有以物质文明交往为基础,精神文明交往才得以始终具备“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世界历史才得以不断发展,文明交往的良性状态才得以保持。

(三)资本逻辑规制下的制度文明交往异化

现今世界文明交往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往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往。从形式角度出发,以上四种交往模式可统称为制度文明交往。而资本主义制度在制度文明交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德国学者米勒在《文明的共存》一书中认为:“西方国家的手中并未掌握智慧之钥,但是其开放的社会、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全世界提供了推动探求的最佳前提条件。”(28)米勒:《文明的共存: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96、124页。米勒虽然驳斥了亨廷顿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但他依旧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这种优越性表现为“开放的社会、民主的政治体制”。

首先,自由是西方资本主义精心包装的文明“外衣”。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也是资本主义制度标榜自由的“底气”。自由主义思潮经过百年发展走向新自由主义,但与其说新自由主义倡导自由,毋宁说新自由主义倡导自由市场,即自由是由市场主导的自由。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受市场的全面影响,这种影响使社会关系变为“后全景监狱权力关系”(29)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8页。。在“后全景监狱权力关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是开放性社会,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监控下交往异化的社会。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体制具有虚假性。从历史主义角度分析,连米勒都不得不承认“受基督教深远影响的西方文化根本没有把现代立宪国家和人权当作‘自然的’最终目标”(30)米勒:《文明的共存: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96、124页。。这就使西方现代法律仅围绕“自由意志”展开,使法律充满形而上学性,这一特性使法律不会去关注现实的人的痛苦。从现实角度分析,“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3页。,而所谓的民主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开放、民主只是虚假的幻像,其优越性也就无从谈起。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正逐渐走向“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资本扩张正以破坏性的方式冲击着世界和平,资本逻辑宰制下的制度文明交往逐渐变成世界文明交往的巨大阻碍。

(四)资本逻辑规制下的生态文明交往异化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存在于自然中的人天然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文明交往也就成为人的其他一切交往的前提。资本主义制度下,物质文明交往与精神文明交往“异化”、制度文明交往存在侵略性和虚假性,导致了“人与人、人与生态之间的双重矛盾”(33)李包庚:《走向生态正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3期。。物质文明交往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劳动”的“异化”。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交往的最主要方式,其“异化”“使自然界同人相异化”(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295页。。自然也就从劳动的“对象化”目标变为“物化”对象。这种变化使自然商品化,随着市场和资本的无限制扩张,自然也被无限制地索取。在理论范畴中具体表现为“奥卡姆剃刀”的滥用,即“‘奥卡姆剃刀’不知不觉中,从一个严格的科学器械变成了荣誉大厅里剪裁科学家们个人剪影的人为工具”(35)米勒:《文明的共存: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等译,第19页。。科学极端实用主义和唯资本导向的盛行,使科学被资本所绑架,沦为“科技资本”。自然科学逐渐丧失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只关注自然的商品价值。在现实中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通过改变法律制度,在环境保护方面对资本进行松绑,从而导致过度生产所造成的自然资源浪费,工业排污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正如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所描写的那样,“充满活力的春天正在消亡”(36)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吕瑞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11页。。

因为精神文明交往“异化”和制度文明交往的侵略性、虚假性,人与人的矛盾也在加剧。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材料,为了推广“普世价值”“普世制度”,资本主义在全球燃起战火,人与人的矛盾逐渐外化为对自然的破坏,例如生化武器的使用,为制造武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等。这一切都表明资本逻辑宰制下的生态文明交往具有破坏性,它破坏的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一旦失去地球家园人类文明将无法存在,文明交往更无从谈起。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交往范式的历史性重构

资本逻辑宰制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交往的恶性发展,给世界文明交往带来巨大阻碍。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提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继承历史、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7)参见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同时,对世界文明交往范式进行历史性重构。

(一)世界文明交往主体的历史性变化:以“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

文明交往仅存于人类社会中,“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295页。。因此要重构文明交往,就需要重新确立文明交往主体,即“人”在文明交往中的主体样态。所谓“人”在文明交往中的主体样态,实际表现为“人”在文明交往中以怎样的方式出现。资本导向下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潮,认为“人”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这里的个人既可以表现为拥有“天赋权利”的个体,也可以表现为纯粹的“理性人”,或被称为“自由意志”的“绝对精神”的外化。如康德所言:“人是主体,他有能力承担加于他的行为。因此,道德的人格不是别的,它是受道德法则约束的一个有理性的人的自由。”(39)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30页。总而言之,自由主义思潮下的“人”是具有个体性和抽象性的。虽然具有个体性的个人在交往中表现为自由个体,但因为其抽象性无法使其获得真正的自由。集体作为个体的集合,代表的是集体中大多数个人的利益,并且在文明交往中集体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但单纯将集体确立为文明交往的新主体,也不具有合理性。因为,当集体只代表集体中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只代表集体中占主导地位的少数人的利益的时候,集体作为文明交往主体的合理性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多数人的暴政或精英政治。

为了消解唯个人主义和唯集体主义的弊端,中国共产党创新性地提出了“人民”概念。“人民”既表示为全体中国人,又可作为个体表示为每个中国人,兼顾了集体与个人,这时集体的缺陷就得以弥补。“文明”作为主体的现实表现实际就是“人民”,而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毛泽东同志指出:“从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利益出发。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以及讨论其他任何别的问题,就是这个出发点,或者叫做立场。还有什么别的出发点、别的立场没有?没有了。”(40)《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0页。改革开放后,我国引入市场经济,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资本主义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也随之流入。为应对思想冲击,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41)《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0、35—36页。他强调:“现在我们已经坚决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因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42)《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0、35—36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97页。,以人民为主体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人民”作为集体与个人兼顾、更具人性关怀的概念,“以人民为中心”亦可超越“以资本为中心”成为世界文明交往新样态。

(二)世界文明交往方式的历史性变化:以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式现代化

在确立人类文明交往新主体后,构建人类文明交往新范式,还要建设巩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基础,即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44)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23页。中国式现代化在“讲好中华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文明传承发展故事”(45)参见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的同时,也恰好应和了构建人类文明交往新范式的前提性需求。

第一,我国拥有十四亿多人,人口规模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9%。这表明中国现代化依然面临巨大压力,需要满足庞大人口的各方面需求,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这是一项艰巨而严峻的考验。十年来,我国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同时,着力推动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工程,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第二,共同富裕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46)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一是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4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1页。二是公私和谐,缩小区域收入差距。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4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9页。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协调发展、各尽其力,为我国区域收入差距的缩小起到了关键作用。三是完善分配,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强调完善我国分配制度,认为应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提出第三次分配和合理合法地支持社会慈善事业等措施。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将更好地促进个人收入差距的缩小,并推动共同富裕事业的发展。四是构建物质富裕、精神富裕、生态富裕“三位一体”的共同富裕。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生态立村战略不断推进,真正做到了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在提升文化服务方面,文化馆、艺术馆拔地而起,文化艺术节频频亮相,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进入千家万户,让文化照进现实,触手可及;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方面,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医疗保障进村入户,使百姓享受健康生活。实践表明“三位一体”的共同富裕正逐步成为现实。

第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协调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4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4、464、534页。。通过贯彻“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行促知,以知导行。通过支持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为群众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在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5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74、361页。的生态和谐理念。发起防治污染攻坚战,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74、361页。理念的指导下,向深入打赢防治污染攻坚战迈进。

第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中国不会被资本裹挟而走向扩张,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正如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学者爱德华多·雷加拉多表示:“中国一向主张和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者和倡导者,呼吁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纠纷,并以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52)《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国际论坛·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人民日报》2023年2月20日,第2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打铁还需自身硬”(53)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3页。,只有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物质、精神、制度、生态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更好地为构建世界文明交往新范式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三)世界文明交往目标的历史性变化:以“真正的共同体”超越“虚假的共同体”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多元并存的文明早已成为人类社会的自然图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5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4、464、534页。世界历史由文明交往书写,而文明的多样性却成为文明交往的隔阂。过去,世界历史的形成是通过资本的全球扩张完成的,资本通过经济殖民和战争的手段,在不断开拓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材料供应地的同时,客观上也打破了因文明多样性而产生的文明交往隔阂。但这种交往是单向的、具有强迫性的交往,加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其思想基础来源为基督教精神,具有单向普遍主义倾向,妄图将西方模式推诸全球,甚至通过文化侵略和经济制裁手段,强迫其他文明做出改变,从而形成了“虚假的共同体”。

文明交往应该是和平的交往、自愿的交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5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4、464、534页。。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粉碎“虚假的共同体”,创立“真正的共同体”,以实现平等、自愿的文明交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的必然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为文明交往提供了新范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先融合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理念,致力于将《礼记》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相结合,在推动文明交往的过程中,促进世界历史向共产主义愿景前进,保证文明多样性不遭破坏。其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在行动。中国在“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加强双边和多边框架内文化、教育、旅游、青年、媒体、卫生、减贫等领域的合作”(56)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页。的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打破“后冷战时代”文明交往的固有范式,在主权独立、交往平等的原则下,推动消除资本宰制下的物质文明交往和精神文明交往“异化”、制度文明交往的侵略性和虚假性,以及生态文明交往的破坏性。同时在“以人民为中心”原则下,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世界各独立文明为基础的前提下,实现对人类文明交往的时代性重构。

结 语

文明交往的范式影响历史车轮的前进方向。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在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下,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文明,比如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等。公元前5世纪前后,几大文明基本同时进入高峰时期,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但“轴心文明”的地域性弊端限制了文明的进步,直到资本主义时代建立起来的世界普遍交往,才开始打破文明之间的封闭性。因此,资本主义主导的文明交往,使人类文明的普遍发展成为可能。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主义主导的文明交往陷入“无效化”,无法解决世界文明困局。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看,只有重构文明交往形式,建立“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5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441页。的文明交往新形态,并通过传播、推广、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文明交往新格局。这种人类文明交往新范式,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和平安定的外部环境,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世界文明交往基础。

猜你喜欢

异化文明世界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对不文明说“不”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