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逻辑与生动实践
——以木兰溪治理为例
2024-03-21陈国成林佩琪
陈国成,林佩琪
( 莆田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莆田 351131 )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紧扣“生态环境治理” 这一中心问题,提出一系列与生态文明相关的重要论述,力推福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木兰溪经过20 多年的综合治理,是以“两山论” 为精髓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1]。 新时期总结、 推广木兰溪的治理和保护经验,对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理念指引,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意义。
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 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为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夯实绿色根基。 水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在历史和现实中追寻水文化价值,有助于增强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启迪和方法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把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又一次守正创新,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远大的战略眼光。 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 思想,提出人与自然是“一体性” 的,是生命共同体,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和方法。 另一方面彰显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实践的全过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前瞻性、 创新性和创造性,包含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包含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多数中国人都想享有的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元素”[3]。
2. 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必须遵循六项重要原则,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灵魂所在[4]。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应该在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破坏自然终将付出代价,无限制开采自然资源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必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的基础上追求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二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 生态环境和生产力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的关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刻体现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殷切希望,拥有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就是幸福。 四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 以系统思维和系统观念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系统论、 方法论。 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治理。 五是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在保护环境中做到有法可依,也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才能更好约束人们,规范自身行为。 六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共谋发展、 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和永恒追求。 这些重要原则告诉同住一个地球村的人们只有同舟共济,共同提高建设生态文明和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共享绿色未来。
3. 实践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 合理开发、 有效利用水资源,防范洪涝灾害,促进永续发展对一个城市来说尤为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 科学合理的开发、 利用和保护大自然能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只有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丰富内涵,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才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才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历经20 多年的坚持不懈,木兰溪治理向着实现全流域安全、 生态综合治理目标迈进,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二、 木兰溪生态治理的现实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联系我国生态实际,秉承“生态至上”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决维护人民利益,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进行生态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遵循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生态转型价值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补齐补好生态短板,系统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其摆在民生更加凸显和问题解决更加紧迫的重要地位。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的生态逻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人、 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贯彻唯物主义矛盾观,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的深刻内涵。 木兰溪是福建省东部独流入海河流,为福建省八大河流之一,也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莆田市仙游县西苑乡黄坑村,横贯莆田市中、 南部,干流全长105 km,上下游落差超过780 m,流域面积1 732 km2,至三江口流入兴化湾。 然而曾经的木兰溪每逢雨季及大潮,溪水泛滥,给当地的群众造成重大损失。1999 年,超强台风引发的暴雨洪水把木兰溪变成了“灾难之河”,严重的灾情牵动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 代省长习近平同志的心,他第一时间来到莆田,走村入户慰问受灾群众,郑重提出根治木兰溪水患,并与当地干部群众、 驻军官兵6 000 多人一道参加了义务劳动。 历经20 多年的坚持,木兰溪一改往日风貌,跻身“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呈现出“人水和谐” 的生态图景[6]。 这种一张蓝图干到底、 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精神是环境保护应该有的生态逻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2. 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绿色发展理念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部署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推动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木兰溪防洪工程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 如1997 年在三明常口村调研时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 2000 年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亲自指导和推动实施«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为福建省建设“生态强省” 作出远景规划[7]。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关心、 调研木兰溪的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坚持在木兰溪上游实行水生态保护,实施“四不三转一补偿” 举措。 “四不原则” 即不在山区发展工业,不乱占地建房建活人墓,不提倡传统养殖,不随意砍树; “三转” 即引导由传统养殖业向种植业和林下经济转变,由小农种植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由农业生产向生态旅游转变; “一补偿” 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8]。 同时,建设木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 水源涵养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加以保护,更好地促进绿色发展,更好地满足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木兰溪终于旧貌换新颜,成为有价值、 有历史意义的幸福河,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无价之宝” 绿色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木兰溪综合治理实践是全方位、 全地域、 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发展绿色生产力、 全面推动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宝贵财富。
3. “变害为利、 造福人民” 的治理要求
1999 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 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对木兰溪治理提出“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的要求。 木兰溪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行洪不畅,治理木兰溪水患需要在软泥的基础上“裁弯取直”,然而淤泥质地的河岸使该工程难度大大加深。 在1999 年10 月至2000 年2 月间,习近平同志邀请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权威专家设计出最大限度保留原始河道水面的物理模型,有效提升了水域面积及蓄洪能力,成功破解“裁弯取直” 和 “软基筑堤” 等技术难题[9]。1999 年12 月习近平同志为木兰溪防洪工程奠基,2003 年木兰溪 “裁弯取直” 工程完成,2011 年木兰溪下游两岸防洪堤实现闭合、 洪水归槽,时至今日,再没有发生重大洪涝灾害。 木兰溪沿岸的百姓,解决了人民在生活、 工业、 农业及其他方面交通运输困难的问题,并依靠三湾环绕的滨海良港,过上美好的生活[10]。 变“水害” 为“水利” 使当地百姓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木兰溪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走进莆田,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文化和生态景观,切实感受木兰溪经历的防洪安全治理、 生态治理和全流域治理3 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感受生态治理造福民生福祉的久久为功。
4. 美丽中国建设的整体逻辑
木兰溪治理坚持走生态优先、 系统治理的路子,一是推进绿色发展,放弃“高排放、 高耗能、 高污染” 项目,重点引进和培育绿色、 低碳、 环保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建设宜居城市。划出城市生态绿心,分别从水生态、 水文化、 水治理、 水安全等方面入手,筑牢水安全保护的生态屏障,再现“山清水秀、 碧海青天” 生态景象。 三是推动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转型。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谋求高质量发展。 20多年来,莆田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听取民生建议,推动木兰溪治理能力现代化,木兰溪两岸在保留原有河流风貌的基础上,将其中的75 km河岸纳入综合走廊及景观工程项目建设。 木兰溪治理让城市化格局更为科学,统筹生产、 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从上游到下游、 从陆上到水上、 从干流到支流,将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地域文化、 活水资源结合起来,推动实现“百姓富” 和“生态美”。 木兰溪生态治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 文明观和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实践中充分践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木兰溪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1. 观点基础: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主题,站在生态文明兴衰和中华文明传承的战略高度,深化和拓展了生产力的内涵,揭示了自然生态和生产力的内在属性关系,具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根基(见图1)。
图1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根基
(1)坚定站稳人民立场
“坚定站稳人民立场” 落实到木兰溪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中,是坚持“以人为本” 的民本思想,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做“活” 水文章,让城市因水而兴。 针对人民提出的治理问题以及木兰溪的现状,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举措,及时了解人们的现实需求、 持续关注人们的需求变化,并给予制度保障。 木兰溪治理让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通过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多维审视,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进而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牢牢依靠人民力量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作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有机体,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去推动一系列引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创新性行动。 木兰溪生态治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直接体现,依靠人民力量在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引导人民自觉自愿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充分发挥人民积极性的同时自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发展协同共进。 调动、 引导和激发人民的意识、 能力和潜能,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的作用,真正将人民力量落实到全方位、 全过程、 全覆盖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为新时代国家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理论借鉴。
(3)充分发挥人民属性
人民属性的发挥,核心在于从“愿做、 会做、 做好” 三方面分别解决“动力、 能力、 质量” 的问题,激发人民在木兰溪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愿做” ——三维协同激发人民参与动力。 主要依托宣传引导、 激励鼓励和严厉惩罚三维发力的制度设计,彼此相互配合、 协同发力,围绕树立思想观念、 加强思想认同、 实施反面遏制三个角度,激发和调动人民参与木兰溪治理的积极性、 主动性,为取得最佳治理效果奠定坚实的思想源泉和动力基础。 “会做” ——明确定位、 提升各类主体能力。 让参与木兰溪治理的人民明确主体定位,进而针对性地借鉴治水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相关法律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提升实践工作要求的相应能力,保证责任落地实施,以满足具体工作要求。 “做好” ——优化管理保证工作服务质量。 通过结果导向、 科技赋能、 专业优势三个方面来保证成效,通过制度管理和机制创新,切实保证人民在参与治理实践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2. 生态建设: 以绿色发展为前提的福建经验
(1)谋篇布局,画好“一张蓝图”
木兰溪治理始终遵循“变害为利、 造福百姓” 的指导思想,将生态全流域治理放在河湖长制中推行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局中谋划,使木兰溪从“灾难河” 变成“幸福河”。 历史和实践经验表明,木兰溪流域良性发展的背后是“一张蓝图干到底” 的接续奋斗,这里面蕴含着“变”与“不变” 深刻含义。 “变” 指的是动态调整。通过定期总结回顾,进行战略复盘,科学优化内容,使木兰溪治理实践的战略规划更加全面系统。 “不变” 指的是人们治理木兰溪的信念。 调查数据显示,2022 年上半年,莆田市主要流域水质优,其中木兰溪水系(12 个监测断面)水质良好; Ⅰ~Ⅱ类水质比例为50.0%,同比上升8.3 个百分点[11]。 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木兰溪实现安全河、 智慧河、 生态河、 文化河的华丽转身,持续提升城市宜居度。
(2)水系治理,提供福建经验
木兰溪是莆仙人民的母亲河,具有生态、 文化、 旅游等多重价值,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浸润孕育出绚烂的莆阳文化[12]。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4 次深入实地调研木兰溪,检查指导工作,强调“科学治水”,在治理水患的同时也注重生态保护,把莆田人民根治水患的愿望变成现实。 木兰溪治理通过“保护+修复” 两手发力,在流域内建设公园、 景观带、 绿道等基础设施。 打造生态“水” 网,在流域上下游分别划定180.25 km2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65 km2的城市生态绿心,让水活起来; 通过创新系统治理理念、 系统规划治理区域、 编织综合治理网络、 立体联动修复河道,开创了全流域综合治理新路径,形成了生态治理的“木兰溪样本”。 木兰溪一改“水患之河” 的面貌,蜕变成造福人民的“安全之河” “生态之河”,为当代治水展现了“福建经验” 的大智慧。
(3)美丽河湖,促进“乡村振兴”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木兰溪防洪堤修到了村里,大大改善了农田条件,消除了洪灾隐患,现代农业在沿岸村庄扎根。 在木兰溪沿岸村庄,集中建设大棚蔬菜基地,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甜瓜、 西红柿、 小油菜等果蔬。 优先安排农民就业,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木兰溪综合治理也带动了周边的花卉苗木和工业产业。 同时,以创建美丽河湖示范为契机,结合“农业+文旅” 融合发展方向,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将乡村旅游与村民生活空间有机串联起来,合理运作,为乡村振兴持续造血。 木兰溪生态治理实践同美丽中国建设、 生命共同体等理念相结合,厚植人民情怀,为推动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让人民成为生态文明的参与者、贡献者、 建设者、 引领者,让生态文明理念与治理实践成果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3]。
3. 实现载体: 以技术力量为支撑的立体联动
(1)三位一体联动,生态修复河道
在木兰溪生态治理过程中,始终秉持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治水” 的理念,开启“海陆空”三位一体联动模式,推进木兰溪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见图2)。 “海” ——配备无人船在水面行驶,潜航器在水下游动,利用水质监测分析仪、摄像头等收集信息,定期巡查排污口及河底淤积情况,摸清流域内可能造成污染的因素,为木兰溪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陆” ——在沿岸设置多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河道无人值守监测,实时传输数据。“空” ——借助无人机实时监控、 高清影像与精准定位的技术力量,发动无人机巡逻,实时向管理人员回传巡查视频。 通过海陆空三个维度同步推进,在人们看不到的云端,运用河湖管理的“超级大脑”,真正做到“水岸同查”,切实促进“水岸同治”[14]。
图2 以技术为支撑的立体联动
(2)发挥资源优势,编织智慧网络
充分利用专业技术,嫁接信息技术高端优势资源,对木兰溪全流域的水文、 水流、 水质、 水土进行智慧监测。 借助专业技术研发力量,引进“软体排” 筑堤技术,根据“软基河道筑堤” 物理模型,在试验基础上裁弯取直,破解“豆腐上筑堤” 的治理难题。 截至2023 年,木兰溪防洪工程及生态治理累计投入近50 亿元,县级以上城区防洪100%达标[15]。 联通东南研究院建立“大数据管理” 系统,开展水环境数据采集系列活动,将 “生态+技术” 充分融合,实现木兰溪生态治理保护的信息化、 智能化和数字化。
(3)创新引领发展,统管治理状况
应用“北斗+AI 遥感” 构建智慧河长监管体系,形成木兰溪生态治理数据区块链。 与传统调查监测方式相比,该模式具有监测速度快、 辐射范围广、 统管时间长等优势,能实现自动同步生态“智能协同云” 管理模式,大大提升“发现-流转-处置-核验” 全流程工作效率。 依托“互联网+” 开发河长制巡河APP、 无人机巡河等功能模块,研制生态管理线上协同管理程序,部署智慧河长、 生态云等平台,为木兰溪生态治理实现“流域综治化、 管理枢纽化、 巡查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
4. 路径选择: 以联动为底色的生态探索
人与自然并非相互隔绝的个体,二者共处同一个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大气、 水、 植物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需要用“下好一盘棋”的整体思维去推动木兰溪生态治理。 具体而言,木兰溪治理是以联动为底色的生态探索(见图3)。
图3 以联动为底色的生态探索
(1)立法先行,做好顶层设计协同
«莆田市木兰溪流域保护条例» 于2021 年12 月1 日起施行,该条例围绕着规划编制、 水域保护、 水质要求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以法律保障为根本,用制度和法制规范流域的开发建设,综合治理好污染问题。 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推进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 加强莆田市生态文明建设、 落实“优生态” 中心任务提供了坚实法制保障。 条例的贯彻执行,有助于巩固生态文明的 “木兰溪” 样本,拓宽 “绿水青山” 向“金山银山” 的转换通道,以“生态+立法” 的驱动发展战略为木兰溪治理提供支持。
(2)多方合作,实现治理主体协同
在治理实践中,探索善治之路,构建“部门协作+区域联动” 全流域长效综合治理新模式,公检法、 农林水、 环保等多部门协同预防、督促落实。 坚持落实“双河长制” 工作,在规范化、 常态化、 科学化的履职体系中全面助力护河巡河行动; 与此同时,沿河的企业以认领河段的方式,肩负起“企业河长” 的职责,组织开展各类护河活动,开创“政企共治” 的治河新局面,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的生态治理和保护体系。 创新“生态司法+审计” 的工作机制,搭建制度化联络平台,有机衔接多方治理主体,因时、 因事、 因势形成监督合力,确保治理效果。
(3)线上+线下,保障宣传发力协同
在治理实践中,“线上+线下” 同时发力,开展常态化水利宣传活动,加强生态环境宣传,充分展现木兰溪治理成效,为推进水利一线工作者用好管好“水资源”,写好做精“水文章” 做铺垫。 线上,充分利用门户网站、 “莆田河长制” 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发布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相关政策,以及生态治理工作的措施、成效和典型案例,拓宽宣传广度; 线下,设置宣传栏呈现“木兰溪生态治理蓝图”,为市民现场讲解木兰溪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定期开展河湖治理互动,强化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公众维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4)以水定点,打造人水合一协同
治理实践中,以“水” 为核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河湖样本。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变害为利、 造福人民” 的殷切嘱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序推进人口结构与水资源开发及水资源供应的适配性,并以木兰溪的域内河湖为纽带,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构筑城市“绿色动态链”,环溪打造城市公园等配套设施,在改善生态景观的同时助推宜居城市建设。
四、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久久为功。 山清、 水秀、 岸绿、 河畅、 天蓝、 景美是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渴望。 木兰溪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只有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去对待生态环境,就一定能够实现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