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

2024-03-21曹均学邓羽冲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城乡现代化人才

曹均学,邓羽冲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农业现代化表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问题的最新认识,也标志着我国“三农”问题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2021 年11 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2022 年2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下文简称“《规划》”)中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基础还很薄弱、农村发展存在诸多短板和弱项、 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等方面,这与我们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 筑牢农业农村发展根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1.1 切实将农业农村发展置于优先位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4]要不断强化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地位,深刻认识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乡村振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性意义。一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任用、财政投入、公共服务、要素分配等方面切实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和原则。 二是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通过制定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库、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等方式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发展节约型绿色农业等方式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完善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利益联合机制等方式来丰富乡村经济形态。 三是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构建县域村庄布局,优化乡村生活空间等手段来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通过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方式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农村居住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方式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四是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形式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通过完善农业农村投资保障体系、农业支持保障体系、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激励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总之,要增强问题意识,自觉主动地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融入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各个阶段,同时加大政策和投入的融合度,不断提升支持效能。[5]

1.2 加强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更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4]《规划》强调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既保数量,又保多样,更要保质量,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2]由图1 可知,我国近20 年来粮食总产量虽然保持每年不断增长,但是也能发现,从近几年来看, 我国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特别是在2015-2022 年尤为明显。当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增速放缓意味着投入市场的粮食总量增长量也在减少,如果我国粮食需求持续上涨,这将导致我国粮食供需缺口出现[6]。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对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主要谷物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改变。 大米和小麦作为传统口粮,过去需求一直居高不下,但近年来,其消费需求量也有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我国人民近年来更加追求健康的食物营养搭配组合,国民膳食消费结构调整和升级。玉米在我国作为口粮的食用量一直很少,更多是用于饲料粮和工业粮,从图2 可以看出,国民对于玉米消费需求在持续增长。 综合图1 图2 得知,我国谷物粮食总产量增长量在逐年减少,这对给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供应问题上提出严峻的挑战;其次,我国对于常规口粮的需求量有一个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粮食需求侧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健康转变, 这对我国粮食生产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我国粮食生产增添了潜在的风险。

图1

图2

1.3 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小农户和大市场协调发展的核心,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深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2 年12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7]但是,当前我国基层组织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例如部分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 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基层党建、治理服务相互分割,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效能亟待提升,总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还不能满足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和群众期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亟待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一是要创新认识基层组织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两者间的关系,树立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观念,构建以社会工作站为基础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同时坚持在党建引领下发展。二是要统筹农村资源,强化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政府要强化党建工作,通过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从而不断探索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要推进现代化基层队伍建设,通过优化调整组织,合理分配农村区域资源、开发建设资金不足和农业技术落后等问题。三是要在基层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可以通过成立基层党支部,建立合作社等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头引领作用,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因地制宜地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村群众参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深度发掘农村的各项经济资源,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8]。

2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供给侧改革,这一系列政策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力。 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展现出来。

2.1 探索创新发展,培育“科技”和“制度”双轮驱动的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9]“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10]事实证明,培育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基本遵循,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农业科技、农业农村制度改革层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新发展阶段,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方面,一是要推进种源核心科技攻关。 目前我国种业发展整体水平还处在2.0 或3.0 时代,落后于多数农业发达国家。[11]我国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解决育种自主知识产权不足,种源研发和保护落后等问题,要建立现代育种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我国育种科技从2.0 时代向智能育种4.0 时代迈进。 二是要集中力量抓好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升级。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针对性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要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及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发展设施农业。目前我国设施农业虽然发展规模较大,但是竞争力比较弱,需要通过引入更多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不断改进动植物生产效率,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在农村农业制度化改革方面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规范农村集体组织运行、加强农村集体财产监督、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等措施,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行的问题。二是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通过构建合作社、农业经济组织协会、农业发展服务公司等组织,着力解决新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多元问题。 三是要扎实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重点规范和管理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和转让制度,探索建立包含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土地收益、 交易和监管制度。四是要落实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不断优化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和农业风险保障等政策,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农业发展的保护,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2 探索协调发展, 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结构

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探索一条协调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①。当前我国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明显存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差异性。 从2020 年我国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实现度来看(详见图3),2020年我国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实现度平均水平在55%左右,仅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超过了70%,全国有10 个省份低于50%,其中最高的省份为北京的80.1%,最低的省份为海南的38.4%。从数据可以得知,我国近年来各省份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实现度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各省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图3 2020 年各省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度(%)

新发展阶段, 要提升农业农村协调发展水平,应重点着手解决以下几点问题。

根据国内外人工养殖小龙虾的经验,对小龙虾实行鱼虾混养的方式容易获得养殖成功与更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养殖鱼类种类比较多,混养方式也有一些不同。

2.2.1 构建农业农村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协调共生的原则。 一是推动建成现代化产业链。将更多的乡村产业链留在县域和乡镇,强化乡村产业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科技附加值,推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 二是补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短板。 建立新发展格局,补齐短板是关键,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发展风险较高,补齐短板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保障。三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城市现代化协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2.2 净化农业农村营商环境

一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借助交流平台让各利益主体充分表达自身诉求。 二是加强农资监管法治建设。通过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政策宣传、开展农资打假等活动,为规范农资环境保驾护航。三是健全利益评估与反馈机制。强化第三方监督和信息共享, 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建设。

2.2.3 强化涉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强化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二是提升财政对农村土地流转支持力度。通过对土地流出农民进行财政补贴、对承包经营流转土地农民进行税收减免的政策,让农村土地在市场作用下充分合理利用起来。 三是健全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 在初次分配中要利用财政实行兜底保障,再分配中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对医疗、教育、技能培训等领域进行财政支持,减少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阻碍。

2.2.4 因地制宜,扎实推进“两个一体”建设

“两个一体”即“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是相对的,因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基于本地禀赋条件侧重发展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现代化。 另一方面,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 因此,通过因地制宜推进“两个一体”建设,可以充分协调和发挥农业农村资源的作用。

2.3 探索绿色发展, 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2]无休止索取和破坏自然只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在新发展阶段,探索一条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要践行绿色农业发展理念。 要在农业进行生产、管理和消费的过程中, 树立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理念, 应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这是坚持绿色发展观的关键。二是要推动农村产业向生态农业转型。 推动农业向绿色发展,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农业产业化、 推广农村旅游、发展农村电商等方式。三是要营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 通过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通过强化中心城镇的综合服务水平,促进农村人口合理分布,打造宜居乡村。推动软硬件建设,打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

2.4 探索开放发展, 统筹国际国内资源和市场

表1 2012 年——2021 年我国城乡收入消费对比情况

3 破除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 部分地区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发展阶段,破除农业农村现代化地域发展桎梏,重点是要解决城乡融合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 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问题,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3.1 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新发展阶段,探索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一是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资源。 通过促进公共资源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和乡村地区优化配置,疏通城乡之间资源要素互通渠道。做好乡村空间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资源条件的乡村进行分类施策,为构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奠定基础。二是要构建城乡融合的现代化乡村产业。通过城乡要素融合、城乡市场融合、城乡产业融合的方式,将城市、乡村两种空间、生态、业态系统充分衔接起来,推动城乡密切联系、优势互补、 利益共享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建成,为城乡融合产业发展增添动力。三是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建设。需要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另外还要完善“以城促乡”的经济发展机制,应充分发挥城市在公共资源、社会服务、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最后要构建农业农村内生动力发展机制, 主要是通过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保障, 加强金融、 财政政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逐渐构建一套农业农村内生发展长效机制。

3.2 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增强区域立体化发展水平

2022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4]作为载体,县城的城镇化对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意见》中从九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综合意见, 从增强城乡区域立体化发展水平的角度,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加快大城市周边县城的发展。 支持中小城市、县城融入周边大城市发展,主动承接大城市产业、人口、功能等资源,同时积极承担大城市住房、医疗、教育等压力,在接受大城市瘦身健体溢出红利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周边县城的发展。 二是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的县城应另辟蹊径,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合理发展农产品的主产区县城。核心就是推动产业在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聚集,做大做强,提升产业链的竞争优势。这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吸纳农业人口转移,还可以解决农村产业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四是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通过控制建设用地、集中公共服务资源、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以及开发替代产业等方式来解决。 总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就是要围绕“人、产、地”三个核心要素展开研究,按照以人为核心、就业驱动、县城为载体的逻辑,形成可实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见图4)。

图4 基于自身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知识归纳整理得出

3.3 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路, 塑造共同富裕格局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间差距过大,短板明显,需要按照一体化发展思路,协同并举, 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塑造共同富裕格局。一是推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 例如,应普通民众主体权益保护的要求推动健全主体权益保护制度;为优化城乡国土空间布局、把握城乡发展规律,可以建立城乡发展动态平衡机制; 为促进城乡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构建城乡多边联动机制。 二是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例如,直接加大对农民进行金融和财政政策支持,这是见效快的方式。 另外,创造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条件也是题中之义。三是强化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还要铸魂。”[15]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部分, 也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需要通过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健全和普及数字文化资源等措施协同推进。

总之,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重塑城乡资源格局,确保利益均衡和社会公平,塑造共同富裕发展格局。[16]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工业化、城市化,还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4 补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短板,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4]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 新发展阶段,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重点是要健全和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4.1 健全和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

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健全直接体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17]健全和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推进:一是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核心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在农村开展移风易俗、普法宣传、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等活动,以及增强乡村主体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性等措施,来提升村民群体的综合素质。 二是推动基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深化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关键是要基层政府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以村民为中心、以服务人民、奉献人民为宗旨,充分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18]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绩评估体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公共资源的投入、村民的各种诉求、基层政府的权利和责任也会更多,需要建立一套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约束。 另外,还应完善评估机制。基层政府要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政府做得好不好,村民有着很大的发言权。王晓峰认为,“公共服务供给由‘第三方’来实施,政府和农村充当监督角色。 ”[19]这样一来,村民的主体性地位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基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也能得到更广泛的监督。

4.2 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历来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富,先修路”, 这一口号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修路致富实践的生动认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也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依旧明显。 新发展阶段,补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这块最大“短板”,应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依然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未来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应侧重于农村, 尤其是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以应对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二是强化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引导和管理,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合理运用的关键。 例如需要加强对资金运行过程的监督、科学的规划投资领域、 合理的分配投资比例等,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科学合理。三是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应以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因此,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重点解决农民所关切的问题。

4.3 发展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20]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更需要我们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发展格局。因此,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 应大力发展推广农业科技,以农业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不断塑造农业发展新机遇、新动能。重点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升农业科技自主研发能力。要加强专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另外,还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让农业科技成果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二是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生产中农机装备普及率。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大型农业机械设备配置率不高,这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一定隐患。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大力推广农机装备,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支撑。

5 发掘经济发展潜力,构建现代农业农村技术人才体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业农村技术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是发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新发展阶段,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探索现代化农业农村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水平、健全农业农村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政策。

5.1 探索现代化农业农村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新发展阶段,探索现代化农业农村人才教育培训机制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通过鼓励政府部门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主体参与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 另外,还应积极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模式, 建立“高校+专家+基地+培养对象”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模式,[21]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专业化水平。 二是创新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形式、鼓励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创新培训主体,拓展培训功能等措施,不断强化农业实用人才培训的质量。同时,鼓励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实践,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22]后,根据农业农村部编写的《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 中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有50.68%的高素质农民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比2020 年人数提高了10.55%[23]。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构建现代农业农村技术人才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三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交流平台建设。通过建立一系列新型职业农民交流协作平台,深化农民群体之间的产品、资源等信息交换,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四是因地制宜地构建农业农村人才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培育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对于我国农村社会农民“老龄化”的群体结构,应坚持精准实测的原则,准确、合理地制定农业农村人才可持续发展机制。

5.2 优化农业农村人才振兴政策

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但乡村人才振兴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予以支撑保障。 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需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农村人才振兴政策。一是加强农村环境与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加大对乡村交通、医疗、住房、教育、水利、通讯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吸引人才定居和就业。另外,还需加大对农村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服务以及公共安全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改善农村的营商环境,为建立宜居宜业的乡村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加大对农业农村人才创业就业的政策支持。 包括对农业农村人才创业就业实行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惠农政策,还应对农业农村人才创业就业提供管理咨询、技能培训等,为农业农村人才创业就业提供帮助。三是加强对乡村人才知识产权等个人权益的法律保护。通过在农村广泛开展普法宣传, 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村民享有的合法权益。同时,应在农村建立法律咨询和服务平台,为乡村人才建立合理有效的维权渠道。

5.3 健全农业农村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激励制度

当前, 我国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问题较为突出,如何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始终是一个难题。关键是要构建吸引农业农村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的长效机制,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按人才级别对返乡创业就业的人才实行人才激励奖励。 基层政府、农村企业、农村合作社应建立合理规范的人才奖励制度。 按照农业农村人才的技术水平、职称和贡献等要素划分其对应的工资待遇。对于在村镇、 农村企业以及农村合作社中发挥突出贡献者,应予以表彰和奖励。二是推行“订单式”农村人才培养制度,扩大免费农科生招生规模。在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 单设一定比例进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形式。[24]通过提高这部分人才的工作待遇和回乡就业保障,引导和激励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返乡创业就业。三是建立畅通的城乡人才流动机制。城乡人才流动是优化城乡人才结构、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需要政府搭建一个城乡人才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鼓励城市科技人才上山下乡,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合作,打破城乡人才地域限制,提高农村人才流动效率和区域治理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注释:

①2018 年9 月,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2020 年7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 为行文本方便, 本文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简称“两个一体”。

猜你喜欢

城乡现代化人才
人才云
边疆治理现代化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城乡涌动创业潮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