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及性”视角下农村智慧医疗建设研究

2024-03-21唐敏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3期

唐敏

摘   要:分析可及性视角下农村医疗服务现状,提出假设并运用可及性理论对农村医疗服务可及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地理可及性覆盖不全面、应用可及性供需不匹配、服务可及性质量低下、经济可及性存在城乡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智慧医疗有机协同发展的建议,即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农村智慧医疗基础构建;呼吁企业力量,提升农村智慧医疗服务效能;动员家庭参与,促进农村智慧医疗推广使用。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农村智慧医疗

中图分类号:F3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3-0105-03

一、研究背景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 97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6.11%。由于人口流动,农村年轻人口持续输出,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我国智慧医疗体系逐步完善、水平大幅提升、均等化实施成效显著,但是在农村医疗领域的下沉水平还不够。

我国学者把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融入了本土化研究,邱越在分析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时主要依据当前的供给方以及需求方两个方面的角度进行概念研究。何宇和杨小丽对于当前的卫生服务可及性进行了分析,将公共产品以及外部效应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将政府责任作为实际研究展开方式,分析后提出卫生服务的可获取、可靠近、可承担、可接纳以及可适合五个方面。本文从农村医疗服务可及性的现状入手,探讨目前农村智慧医疗建设的不足与建议,提出以下假设:

H1:农村智慧医疗建设可以提升农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H2:农村智慧医疗建设需要多方协调发展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现状

(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地理可及性

医疗卫生服务地理可及性是指居民到达最近医疗单位的距离和时间,依据《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地理可及性现状,分别从农村居民到达最近医疗单位的距离和时间进行描述。

根据数据结果显示,到达最近医疗单位的距离需要3—4公里的村民占总数的4.7%,到达最近医疗单位的距离需要4—5公里的村民占总数的2%,到达最近医疗单位的距离需要5公里以上的村民占总数的5.6%。村民到达最近医疗店所需时间15分钟及以内占比为87.6%,村民到达最近医疗店所需时间16—20分钟占比为5.6%,村民到达最近医疗店所需时间20—30分钟及以内占比为4.7%,村民到達最近医疗店所需时间30分钟以上占比为2.1%。

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地理可及性偏好,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再低的占比率都代表着庞大的人口数字,比如最近医疗单位的距离需要5公里以上的村民占总数的5.6%,这意味着有2 854.824万农村人口看病距离远。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应用可及性

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应用可及性。当附近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基本药物的配备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时,村民便不得已选择较远的医疗卫生机构,导致就医的距离增加、时间增多、效果减弱,严重影响村民的就医意愿。

近年来,我国村卫生室主要分为村办、私人办、乡卫生院设点、联合办。其中村办、乡卫生院设点性质的村卫生室逐渐增多,联合办和私人办性质的村卫生室逐渐减少。至2020年,村办和私人办性质的村卫生室占绝大部分,分别占比为55.49%和20.61%。村卫生室的合计总量呈递减的趋势,从1990—2020年,村卫生室削减了24.27%。

国家相关文件对于村卫生室设备配置没有明确的规定,由此造成各地村卫生室设备配置水平参差不齐。

(三)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可及性

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村卫生室医生长期存在人员短缺的情况,医疗卫生人员年龄偏大和学历偏低的问题导致医疗卫生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受编制影响人员队伍断层严重,造成基层力量不足、工作量大等突出矛盾。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水平、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因此受到影响。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从年龄方面看,有67.3%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年龄在45岁以上,有44%执业(助理)医师的年龄段集中在45—54岁,注册护士分布在25—34岁、35—44岁、45—54岁这三个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29.4%、28.2%、21.4%,乡村医生年龄分布在35—54岁和60岁以上的比例为33.7%和26.8%。从学历方面看,农村医疗卫生人员主要是中专和大专学历,共占比77.5%,有近一半的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乡村医生都是中专学历。可以看出,农村医疗服务队伍整体年龄偏大,学历偏低。

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远低于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一方面,农村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投身农村医疗工作,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后备补足能力低;另一方面,很多农村的“赤脚医生”没有编制、缺少保障也导致农村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农村老年人口占比大导致对药物和照护人员的需求大。

(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经济可及性

医疗卫生服务经济可及性指的是村民担负医疗保健支出的经济能力。医疗卫生服务经济可及性现状从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等方面进行分析。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都低于城市人均,但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高于城市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近2倍。据中国2018年调查地区居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构成统计得知,农村居民医疗参保率高达97.1%,但是农村医疗仍面临就医费用报销难度较大,就医费用报销支撑力薄弱等问题。一方面是门诊费用不能报销,农村医疗支出中门诊医疗费用支出最为普遍,却不在报销范畴;二是异地就医报销比例低且报销手续较为烦琐。

三、以智慧医疗助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是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必要手段。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一是可以突破农村的地理阻碍,降低患者的时间与金钱成本;二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向下流通有利于缩小城乡医疗差距。

(一)加强智慧医疗信息系统建设

智慧医疗信息系统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影像存储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和医生工作站等。搜集并存贮病人的健康信息和病历信息,一方面依据村民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疾病预防,有利于促进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另一方面在村民患重病时,因为所有就诊记录和化验记录都能被统一保存,方便上级医院随时随地获取村民以往的病历信息和医疗检查信息,避免发生重复医疗检查,降低患者就医的成本的同时缩减了患者的检查时间,有利于更有效率的寻医问诊。

(二)智慧医疗与县域医共体结合发展

县级医院是连接城市大医院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桥梁,县医院的医疗服务设备与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能有效缓解农村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向上医联体、向下医共体”的模式,与国内优质的三甲医院组建医联体,向上衔接优质的医疗资源,运用智慧医疗中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科室共建、专家坐诊、手术示教等形式,让三甲医院专家、技术、设备等资源连接到县医院中,全面提升县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全面增强、重点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利用双下沉,整体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能,让农村患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优质医疗资源。

(三)智慧医疗+乡村医疗卫生所一体化发展

乡村医疗卫生所在农村医疗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部分,承担着疾病防控、康复护理和为村民提供基础救治的功能。乡村医疗卫生所发展智慧医疗,一是在卫生所建立互联网在线问诊,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帮助改变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大医院医生的治疗,不必担心病情被耽误,也不用一有病就跑很远的路就医;二是借助线上培训,一方面可以远程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技术能力,更好地为村民们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村民的文化水平和识辨能力偏低,容易在网络上受到错误医疗科普的影响,通过村医向村民传播正确的疾病防控和康复护理知识,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

(四)智慧穿戴设备助力村民健康管理

《健康中国》提出要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以降低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3亿人,慢性病医疗支出已经占总费用的70%,其中地区偏僻且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老人、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更需要帮助。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如今智慧可穿戴设备如健康监测手环、智能血压计等产品已经走进很多普通家庭。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贴近人体进行实时监测健康数据。积极推广智慧穿戴设备可以让村民更方便快捷地接触检测设备,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做好健康管理。

四、推动农村智慧医疗有机协同发展的建议

农村智慧医疗建设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呼吁企业力量投入和动员家庭广泛参与的原则。随着政府、企业、家庭逐渐完善自身作用,使农村智慧医疗的可及性加强,多元主体有机协同利用智慧医疗为载体引入优质资源,提供更多患者满意的农村医疗服务供给。

(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农村智慧医疗基础构建

政府作为医疗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应坚持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首先,从政府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智慧医疗系统融入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向农村居民宣传智慧医疗的优势,消除部分农村居民认为线上就诊不如面对面就诊的偏见。其次,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5G设施布局,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将医疗资源引入农村地区,让优质医疗资源变得不再遥不可及。最后,要加强农村智慧医疗人才建设,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呼吁企业力量,提升农村智慧医疗服务效能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智慧医疗的建设,充分利用资本的效率性以及对市场和需求的敏锐性,为农村智慧医疗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建设方法,灵活有效地提供更适合农村患者的智慧医疗产品。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的融入有利于盘活农村智慧医疗体系,政府可以简政放权专心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同时不断摸索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方式,尝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政社合资联营等方式。另一方面,在利益的诉求下,社会资本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智慧医疗产品,为农村医疗患者提供更好更合适的医疗服务。

(三)动员家庭参与,促进农村智慧医疗推广使用

医疗卫生健康关乎着每一个农村家庭的发展,所以家庭是发展农村智慧医疗中关键的部分。鼓励智慧医疗走入农村家庭,从而实现智慧医疗从大到小的融入农村患者的医疗过程之中,智慧医疗信息系统使村民看病问诊更加便捷,减少了村民看病的支出,提高了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智能穿戴设备能实时监测个人健康数据,便于患者做好个人健康管理。针对农村老龄化严重、留守老人增多、失能与慢性病占比较高的现状,智能穿戴设备不仅让在外的子女放心,其便捷的性能也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员对智慧医疗的接纳度。不断扩大智慧医疗覆盖人群,以达到村民积极参与智慧医疗多元主体协同的最大成效。

五、结束语

农村智慧医疗建设可以提升农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由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地理可及性覆盖不全面、应用可及性供需不匹配、服务可及性质量低下、经济可及性存在城乡差距等问题,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不高。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智慧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智慧医疗与县域医共体结合发展、智慧医疗+乡村医疗卫生所一体化发展、智慧穿戴设备助力村民健康管理的建议。农村智慧医疗需要多方协调发展,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农村智慧医疗基础构建;呼吁企业力量,提升农村智慧医疗服务效能;动员家庭参与,促进农村智慧医疗推广使用。由此推动农村医疗质量和数量的提升,促进医疗水平公平化均等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英耀,王立基,王华.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价[J].中国卫生资源,2000(6):279-282.

[2]   李明,張霞,杨坤.农村卫生服务可及性与政策改进:基于四川省调研数据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7(6):121-124.

[3]   王俊,陈莹,王晓敏.老龄健康的跨学科研究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2):55-59.

[4]   曾毅.老龄健康的跨学科研究社会行为环境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2):5-11.

[5]   王飞鹏,白卫国.农村基本养老服务可及性研究:基于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农村调研数据[J].人口与经济,2017(4):54-62.

[6]   杨清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研究: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8):82-88,162.

[7]   肖海翔,吴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水平测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3).

[8]   谢引引,周年兴,马欢欢,等.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2(5).

[9]   李洁.数字鸿沟背景下中国“智慧医疗”的发展[J].电子政务,2018(2):89-96.

[责任编辑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