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学阅读 提高课堂效率
2024-03-21王飞云
王飞云
数学阅读是建立在文字阅读的基础上,以数学思维为基础,用理性的方法来认知、理解和吸取题目中的信息,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这是一个利用已知的经验和能力领会数学语言的内化过程。阅读能力隐藏在分析和理解问题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对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高综合数学素养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一)数学阅读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是人类摄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则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阅读是数学语言的一种内化,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阅读,它具有自己的特性。1.数学阅读要求具有较高的专注度。尤其是数学题目的文字描述简洁精炼,需要斟词酌句,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2.数学阅读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简短的文字描述中隐藏着丰富的条件,需要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逻辑辨识,初步获取信息。3.数学阅读过程往往需要画、写、算、练相结合,达到眼、手、脑高度配合。4.数学阅读需要对数学语言灵活转换,敏锐洞察题面背后的隐含信息,这是建立在扎实的数学素养之上的,对阅读者有较高的要求。5.数学阅读很多时候是对数字、算式、图形、图表的认知与辨析,不仅仅局限于文字。
(二)数学阅读的类别
数学阅读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
1.按呈现的题型分,可以分为数字阅读(计算题)、图形阅读(空间图形)、图表阅读(统计图表)、文字阅读(填空、选择、判断、解决问题)等。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算法中“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7.2÷1.8一例中,需要学生仔细阅读算式,反复研究数字特点,利用已有的经验判断出63和18都有因数9,根据除法的性质,上面的算式可以转化成7.2÷9÷0.2=0.8÷0.2=4。
2.按心理机制分,可以分为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被动阅读是学生在外在环境的限制下,迫于外在力量而不得已进行的数学阅读,这种情形下的阅读质量可想而知。主动阅读则是在学生受到情境或者心理情绪的影响,发自内心的一种自主能动性行为,这种阅读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对比,作出预知、猜想,进而进行验证,它不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动口动手动脑有机结合,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认知过程。
3.按阅读的方法分,可以分为类比性阅读、发散性阅读、迁移性阅读、体验性阅读。针对不同题型和课堂上教师提出的不同要求,数学阅读可以有不同指向性的阅读。比如在教学“和倍”“差倍”问题时,带领学生进行完例题的学习与体验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在咱们的课后练习中找一找,还有哪些题目属于‘和倍‘差倍问题吗?”此时,学生会带着教师的问题和“和倍”“差倍”题型的特点,在习题中迅速作出判断,不光能节约解题时间,同时也再次清晰了“和倍”“差倍”题型的特性。
(三)数学阅读的重要意义
1.数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通过阅读数学题目和教材,学生可以了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这通常应用于概念性的学习和课前预习环节。通过有效阅读,学生可以对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做出初步的判断,为下一步细致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另外,通过阅读数学文章,学生还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数学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阅读数学题目时,学生需要理清问题的逻辑结构,分析问题的要点和条件,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決问题。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3.数学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数学阅读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数学内容,还需要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解题方法。通过阅读和参与数学讨论,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数学表述能力,同时再次清晰了解题目的思路。
4.数学阅读可以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准确的数学知识,通过阅读获取新的数学知识,然后加以整理和应用。通过数学阅读,学生可以培养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5.数学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他们可以在课外时间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学读物,自主地学习和思考数学问题。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激发出了学生个体的自主能动性。
数学阅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阅读的培养,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阅读机会和资源,促进他们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
低年级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认字到组词一直到连词成句以及大脑中形成对字面的理解,这需要一个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认为只要认识题目中的字就能顺利读懂题意,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学生只是能够勉强把题目读下来,并没有真正理解题目意思,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读题并自顾自解读题意,学生听起来一知半解,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体会不到分析问题的快乐和解决问题的喜悦,也削弱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中高年级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数学题目中的文字是浓缩后的精华,需要学生逐字逐句斟酌,而大部分中高年级同学习惯了阅读文章的速度,一目十行,导致错失分析问题的机会。更有甚者只要看到文字较多的题目直接放弃。据调查并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表明,数学检测中得低分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失分在字数较多的“解决问题”或者少部分文字描述较多的其他题型。他们看到这种题目,第一感觉就是“一定很难”,同时产生畏惧心理,于是阅读题目的时候草草了事,完全丧失战斗力。教师在数学课堂进行数学阅读训练势在必行。
三、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可行性策略
(一)精心设计情境,激发数学阅读兴趣
情境教学在小学阶段应用广泛,这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教师要善于设定小学生熟悉的情境,提供小学生乐见的阅读素材,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为下一步提升综合数学素养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连加连减”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奥运健儿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奥运会吗?中国健儿在历届奥运会上表现都特别出色,为我们祖国争得了至高的荣誉。
接着教师播放运动员在奥运会颁奖典礼的领奖视频,一遍遍国歌声雄壮激昂,同学们跟着画面中的健儿一同热泪盈眶。
师:再次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你有什么感想?
生:很激动,他们是我的榜样,为他们感到自豪,我们长大了也要为国争光。
此时,教师出示“2020年东京奥运会胜利闭幕,中国健儿表现出色,获得金牌38枚,银牌32枚,铜牌18枚,你知道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队一共获得奖牌多少枚吗?”学生认真阅读文字信息。
师:从文字中,同学们看到了哪些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生:38枚、32枚、18枚。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了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将画面与文字信息结合,将数学教学巧妙引入到真实情境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探索新知作了充分准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加强指导,掌握有效的数学阅读方法
1.放慢节奏,手脑并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阅读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阅读,通常包含对文本的处理、图形的处理等。比如在阅读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描述中,你认为哪些字词是最关键的?请你把它圈出来。”这个时候学生听到教师的提问后会自发地再次回到文本中,逐字逐句仔细品味“分数基本性质”,在圈出重点字词的同时,再一次清晰了“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题目的时候,不光要培养学生边读边圈画出重点条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边阅读边画图演算。在高年级的几何图形的学习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要求学生在对文本阅读的同时,还要能够在演算本上画出草图,并将题目中所给数据标识出来;在阅读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分数问题等题型时,引导学生养成画线段图和示意图的习惯。
2.准确表达,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在对数学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数学语言复述所摄取的信息并与同学流畅交流,这对于题意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平时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规范化的数学语言,精准到字。例如不少同学对“除”和“除以”“正方形”和“正方体”、四种运算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它们的结果(和、差、积、商)的表述常常含糊其词;对于稍复杂数量关系能理解却说不出,或者词不达意。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表现机会,允许出错,及时指正,鼓励他们勇于表达,直至达到言简意赅、思路清晰。
(三)学会关联,提升概括能力
1.去除实际问题的干扰信息
小学数学常常把概念和关系融到生活实例中,达到生活与数学相结合,这就难免会在描述题目的时候出现一些必要的生活信息和“干扰数字”,这无疑对基础薄弱的同学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是否清晰。所以在学生阅读题目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在领会题目意图的同时,要懂得去伪存真,准确提炼出解题所需条件。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一个练习题:“小明带了20元去超市,买笔记本用了8元,买文具盒用了1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由于本单元学习的是加减混合运算,许多小学生认为这一题一定会用上20元,于是他们想当然地列出算式:20-8-15。这也和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程度有关系,此时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仔细分析题意,告诉他们从问题想起,我们需要的是两次花的钱数加起来就行了,和一共带了多少元没有关系。
2.巧妙利用“转化”思想,化难为易
“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的学习中,“转化”思想的渗透和使用贯穿始终,这是一种非常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阅读题目时不光要理解题面意思,还要能从已知条件中转化出隐含信息,从而提炼出有效条件,顺利解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的学习中,“一些桃子,3个3个分,多2个;4个4个分,少1个;5个5个分多4个,这批桃子至少有多少个?”学生看到三种分法的结果各不相同,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3个3个分多2个,假如再来一个桃子不就是正好能分完吗?所以第一个条件可以转化成“3个3个分少1个”,同理,5个5个分多4个,也就说明差一个就可以正好是5的倍数,所以第三个条件转化成“5个5个分少1个”,至此,三种分法的结果都是“少1个”,所以学生就会很快得出:求出3、4、5的最小分倍数后再减1就可以了。
(四)鼓励学生扩展阅读范围,并及时反馈和评价
1.除了数学教材和题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更广泛的数学相关书籍和文章,如数学启发性故事、数学科普读物等。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使他们保持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
2.在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教师应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教师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组织数学阅读讨论相关活动。教师可以组织数学阅读座谈,让学生对近阶段的数学阅读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教师也可以组织比赛,共同阅读一篇数学素材,然后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總之,数学阅读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中与时俱进地将阅读与教学紧密结合,深耕课堂教学,厚植数学文化,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