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团体辅导对学生心理韧性的促进
2024-03-21杨华
杨华
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心理韧性是学生应对困境时的心理状态,能够更快地帮助学生摆脱困境,迅速地消除消极情绪,恢复健康心理状态,成长为心理健全的人。但如何强化学生的心理韧性,成为困扰许多教师的难题。班级团体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班集体的形式开展多样化、有目的、有层次的心理辅导活动,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集体,积极地表达需求,汲取成长养分。在促进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时,教师应当主动采取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精准迎合现阶段学校教育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促使学生逐步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学习带来的焦虑等,让学生能够更加认可自己,真正地将不良心理状态扼杀在摇篮中。
一、挖掘内在潜能,提高自我认同
(一)树立正向榜样,引导学生发展
班杜拉社会模仿理论中指出,人类都具有模仿的天性,会无意识地对身边人的行为举止进行学习,而处于集体之中的学生更容易向身边的人学习、模仿,逐步塑造自身的一言一行。所以在开展班级团体辅导工作时,教师主动地挖掘心理韧性较强的学生,并将其树立为榜样,能够引导其他学生的无意识模仿和学习,让其他学生自觉平复自己的心情,积极摆脱心理困境。同时被设为榜样的学生也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从而更加坚定地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避免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
例如在一次班级实践活动中,教师发现在面对困难时,有一名学生不畏惧、不逃避,而是直接针对困难进行细致的分析,寻找攻克难关的方法,而其他学生则在困难前“臣服”,不知所措。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在活动中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大家是如何做的呢?”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历程。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以及自己面对困难的态度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老师注意到有一名小朋友不仅没有被这个问题难倒,甚至还提出了非常好的解决办法……”并请这名学生分享自己的做法和心态。基于学生的分享,教师将其设定为学习的榜样:“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习惯性地逃避,但是这样并不会真正地解决问题,这名学生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迎面挑战困难,不畏惧,不放弃,积极乐观时,困难也会轻易被打倒,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老师相信班级里的小朋友都能够做到,对不对呀?”促使其他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向榜样靠近,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用更加乐观的状态面对困难。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观察,积极地挖掘心理韧性良好的学生,并将其设定为榜样,能引发学生的模仿,促使学生在逐步靠近“榜样”中也能无意识地强化自身的心理韧性,用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聚焦学生发展,主动认可学生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学生的心里占据着权威地位,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而言具有积极的价值,能成为学生的强心剂,让学生更加认可自己。“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的夸奖、称赞也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知到教师的关怀与温暖,从而更加亲近教师。在强化学生的心理韧性时,教师应当密切留心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并对学生继续称赞,使学生基于教师的鼓励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消极环境,避免隐性心理危机的出现。
比如班级内有一名学生总是做不完数学作业,非常地挫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教师发现这名学生不仅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数学作业,并且全部能作对。基于对学生行为的分析,教师意识到这名学生在刚开始遇到挫折时,内心有一点儿挫败,但是后来迅速地摆正自己的态度,积极向数学教师请教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并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了解到做数学作业的方法。面对学生的表现,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交流,询问学生转变态度的原因,学生说道:“别人能够顺利地完成数学作业,我相信自己也一定可以……”基于此,教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称赞:“你做得非常好,在遇到挫折时不气馁,相信自己,主动地打败阻碍人生前进道路的拦路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地向他人寻求帮助,最终你也攻略了数学这座高地……”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在未来也能用良好的心态应对一切困难。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教师的话语能够在学生的心底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滋养学生的心灵,案例中教师主动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做法给予肯定和鼓励,能让学生自觉强化心理韧性,在未来遇到挫折时也能勇敢面对。
二、注重人际交往,建立亲密关系
(一)推动生生交往,营造轻松氛围
尽管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擁有独特的地位,但是教师与学生年龄之间的差距也会让师生之间存在代沟,导致学生畏惧与教师谈话,因此在与学生谈心时,教师会明显感受到学生有所保留,不愿意直接向教师倾诉心声,最终教师也常常无从下手,难以真正地基于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帮助,有效强化学生的心理韧性。而处于同一个班集体内的学生年龄相仿,往往有着共同的话题,能够轻松地理解彼此的想法。所以教师不妨为学生创建生生互动的平台,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以便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心声,从同伴身上获得力量,强化心理韧性。
在“培养抗挫力,增强心理韧性”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创建“我们共交流”的板块,请学生之间展开互动交流。具体来说,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片段,如做错了事情,一被家长批评就哭;遇到一点儿问题就想要退缩;只想听表扬,不想听批评等,引起学生对心理韧性的关注。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坎坷,让我们变得很焦虑,不再自信,不再勇往直前,而朋友是我们人生的重要伙伴,向朋友倾诉,能够有效缓解我们的心情,使我们获得力量,真正地强化心理韧性,请大家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主动地将自己的心事讲给朋友们听,或许他们就拿着打开你心锁的钥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在交换彼此的心声中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真正地缓解不良情绪。
年龄的差距让师生之间的代沟变得更加明显,案例中教师主动地为学生创建生生互动的机会,能让学生放下心理戒备,积极地向同伴倾诉,从而不断从同伴的言语中汲取养分,发展自身的心理韧性。
(二)搭建互动平台,助力师生交流
陶行知先生针对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提出过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学生与花木一般无二,需要教师特定的培养、教育,才能够生根发芽,获得绽放。而个别咨询是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方式,能让班级团体辅导发挥应有的价值,使教师真正地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对此,在实际对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行培养时,教师要主动开辟心理沟通室,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想法诉求。在与学生进行交谈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学生对教师丧失信心,更加抵触、排斥心理教育活动。
在实际进行心理咨询室的创建时,教师尽量将心理咨询室的位置选在远离教室、办公室的地方,避免来访的学生存在心理压力,惴惴不安。在心理咨询室内,教师也要安排办公区域、个体咨询区域、活动区域、游戏区域等,并保证各个区域拥有独立的房间。在办公区域教师要配上相应的办公设备,如心理档案资料柜等,便于进行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在完成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后,教师向学生说明心理咨询室成立的意义,并向学生发出邀请,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主动地走入心理咨询室向教师寻求帮助。在学生进入心理咨询室后,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根据需求为学生提供方案,促使学生基于教师科学的引导,进一步强化心理韧性。
在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主动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创建心理健康室,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心理辅导,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使学生基于教师的温暖与关怀,拥抱更加绚丽、精彩的人生。
三、优化教学活动,滋养学生心灵
(一)开展主题活动,增强认识
主题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主题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强化学生的心理韧性时,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是十分隐秘的,教师往往难以及时地捕捉学生焦虑、自卑等情绪,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而小学生是自己的主人,他们更能迅速地捕捉自己的心情,意识到自身心理的变化,从而及时地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措施,维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平缓自己的心情。所以教师不妨设定相关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挫折与失败,从而摆正自己的人生态度,真正地增强心理韧性。
教师可以开展“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的主题活动,有效强化学生的心理韧性。具体来说,教师先确定本次主题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挫折在人生道路上是普遍存在的,增强学生抗击挫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挫折的方法,促使学生树立自信,能够善待挫折,做生活的强者等。随后,教师准备霍金、邹永松等人物的相关事迹,为后续活动的实施做好准备。在正式开展活动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霍金的视频,并设计“从霍金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感悟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霍金身上具有顽强拼搏的意志”“霍金具有敢于直面挫折的奋斗精神”等。随后,教师为学生补充霍金的生平经历,并基于霍金的故事,引导学生一起认识挫折。紧接着教师设计“挫折是什么”的问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当学生简单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再请几名学生讲讲自己近期遇到了哪些挫折,如有的学生说“不会做数学作业”,有的学生说“跟父母发生矛盾”等。之后,教师为学生搭建小组,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挫折的看法,如有的学生说“挫折是厄运”,有的学生说“我还是比较乐观,我觉得挫折的出现对我而言是一种历练”等。在“如何面对挫折”的板块,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各种挫折进行分析、归类,逐步寻找造成挫折的原因。在指出这些挫折有些是自然因素,有些是人为因素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应对这些挫折的方法,以便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也能积极面对,乐观地促进问题的解决。
主题活动的有效设计犹如一剂良药,有效缓解了过去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挫折,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处理挫折的各种方法,能让学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心理变化,从而摒弃焦虑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二)引入游戏活动,玩转课堂
许多教师对游戏活动存在偏见,认为游戏活动只会耗费学生的时间、精力,难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有益养分。实则不然,游戏活动是大多数儿童的“心头好”,他们愿意通过游戏的方式认识世界。纵观当前小学教学能够发現,当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与游戏相关时,学生也容易将目光投入游戏中,点燃学习的热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韧性的培养中,教师主动地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积极地为学生设定具有难度梯度的游戏活动,能让学生在不断挑战自我、完成游戏中认可自己,增强信心。
教师可以引入难度不断增加的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在玩乐中无意识地增强心理韧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难度相对较低的拼图,引导学生迅速地拼出图案,享受成功的喜悦。随后,教师再引入具有一定难度的拼图,请学生进行挑战,促使学生在激活大脑、调动思维中逐步完成拼图。最后,教师再为学生提供难度较高的拼图,鼓励学生勇于参与挑战,以便学生在积极应对困难中磨炼自身的心理品质。在学生完成游戏后,教师也要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强化学生的游戏体验,以便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到不断强化。
教师为学生引入难度逐渐增加的游戏活动,能让学生拥有直面困难的机会,使学生在不断挑战挫折、战胜挫折中享受人生,无意识地强化心理韧性,从而让班级团体辅导发挥有益价值。
总之,心理韧性是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一种能力,也是逆境中很好地一种缓冲剂,在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当下,教师要积极发挥班级团体辅导的价值,为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助力,使学生逐步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实现逆转,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挖掘自身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