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唱和”
2024-03-21山西省首批正高级教师山西省语文特级教师刘补明
山西省首批正高级教师、山西省语文特级教师 刘补明
“唱和”,原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交相呼应。“这边唱来那边和”,歌剧《刘三姐》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好处在于创设氛围,对接时空,形成互动,增强协调。另外一种体式就是唱和诗,也称之为酬和诗,诗人白居易、元稹就特别擅长写这样的诗,一唱一和,你咏我叹,看似平常,实则荡气回肠。这唱和,打磨出多少旷世智慧,成全了多少厚重情谊。
唱和的核心在于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共鸣。
读书人,特别能够理解范仲淹的“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是的,下湖多少天,捕获多少鱼,或许没那么要紧,“渔歌互答”形成的开怀与满足,才是极致的快乐。又忽然想起鲁迅的感受:“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在先生看来,没有回应的呐喊,是最深沉的悲哀!
生活的原理亦然。你的发声得到回应,你便情绪振奋,不再孤单,颇有归属感;你的倡议得到响应,你便踌躇满志,不再寂寥,刷新成就感;你的文字得到呼应,你便精神饱满,不再空洞,收获愉悦感。在这个角度上讲,唱和是一种相互交接,一种彼此感染,不带功利,相得益彰,保持了平衡,促成了动感。
对于热爱写作的人来说,你的文字,打造出趣味,收获了读者,产生了共鸣,那该有多么幸运!
应“同题共振”相约,写完《那一抹亮色》的千字短文时,我的内心顿感舒展许多,那些积久成团的乏困抑或焦虑,瞬时烟消云散。漫漫人生中,总有一抹一抹的亮色在不断地发光与闪现,导引着你一步一步走出迷蒙和昏暗,直抵理想的彼岸。桃花源口有一抹亮色,马克思墓前有一抹亮色,新世纪绿色牧场有一抹亮色,夏瑜的坟前也有一抹亮色。只要你用心捕捉,总有一抹又一抹的亮色在前方召唤。微光汇聚,星河璀璨。语文天地里,我们遭遇了太多的亮色。
我把草就的初稿,发给独具慧眼的文友高岚先生,本想得到他的雅正。不料想,这话题,撩拨起他的心愿。他撇下事务,排开纷扰,不仅为我的短文《那一抹亮色》配了朗诵,还精心制作成声像短片,金声玉振,典雅谐和,美不胜收。加之,李少杰、辛利生、宋为等书家云集响振,笔走龙蛇,各自挥就“一抹亮色”,着实让拙文蓬荜生辉,荧光闪烁。
做到这些,绝非我的力量所能,靠的是文友们的追光而行,鼎力相助。互联网时代,你呼我应,相互唱和,精诚合作,命运与共,已是大势所趋。文字本是穿越时空的精灵,然而,有了声音色彩、画面动感的融合加强,便若神魔降临,摇曳多姿,变幻多端。一位大家曾经说过,言之有物,便可实用;言之有趣,即成欣赏。
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把玩文字的能力非常有限,来自文友们的唱和,弥足珍贵。文字能把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很好地聚合起来,跨越阻隔,筑成信任,拓展空间,创造美好。
唱和,源于共情与共振,更源于共鸣与共勉。
参与唱和,品味唱和,乐享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