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关键要素
——基于全球通信企业的实证分析

2024-03-20张利飞姜卜榕张家星

中国科技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技术标准国际化专利

张利飞,姜卜榕,张家星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0 引言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5G 标准必要专利及标准提案研究报告 (2023)》表明,截至2022年12月31日,超过 8.49万件的5G标准必要专利在全球范围内披露,参会主体向3GPP 提交的 5G 提案总量超过 30 万件。从有效全球专利族的占比来看,华为占比为14.59%、高通为10.04%、三星为8.80%,分别位列前三。排名第四至第十位的企业依次是中兴、LG、诺基亚、爱立信、大唐、OPPO和小米。这些数据表明,通信企业技术的复杂度极高,竞争相当激烈,通信行业的技术标准竞争表现为标准必要专利的竞争,各国都在致力于提升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技术标准的竞争具有全球性、国际化特征。近年来以华为为代表的通信企业在5G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引领的跨越式发展。在国际竞争新形势下,如何继续实现技术领先,不断提升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强化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议题。

目前聚焦技术标准国际化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更多文献探讨了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构建。相关研究表明,技术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标准制定中是有利的谈判工具[1-2],通信行业的标准更多的是技术标准,企业在标准制定方面的能力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实力,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决定企业的标准话语权[3],高价值专利更可能纳入标准体系中[4],更有助于推动技术标准化能力[5]。同时,技术标准的变化使得各个企业都在及时布局专利,多数企业将专利申请布局与参与标准化组织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以至于出现标准必要专利过度声明的现象[6-7]。上述这些观点表明,技术标准化能力来源于企业的技术和专利体系的支撑。

在社会网络因素方面,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依赖于社会网络关系的构建。相关研究表明,技术联盟网络的位置、商业化网络位置、知识网络位置等对标准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8-10]。标准组织的投票、提案等参与标准制定行为直接影响企业互动的质量[11]。从网络嵌入性研究视角来看,关系嵌入性与结构嵌入性对提升企业技术标准制定话语权都有显著影响[12]。这些观点说明标准化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社会网络构建对企业标准化能力的提升也是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由于技术是企业标准化能力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将从技术的来源和路径这一视角考察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的架构,进一步将技术来源和路径细化为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与专利国际化这三个关键要素,分析三者对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影响。同时也在合作研发中引入社会资本理论,考虑合作研发关系网络给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带来的可能影响。此外,通信行业的标准制定涉及标准必要专利的布局,成为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的重要目标。因此,本文尝试将标准必要专利作为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的量化依据,这对于通信行业的技术标准国际化目标而言较为合适,在以往研究中没有做过量化的维度,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 理论分析

1.1 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关键要素分析

一直以来,由于专利竞赛以及专利的提前布局,导致通信行业呈现出标准专利化特征。通信企业国际标准方案不可避免地包含已被申请的专利,这些实施标准必定无法绕开的专利称为标准必要专利[13]。标准必要专利的布局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的重要目标。当前关于必要专利并无统一定义,国际电信联盟 (ITU)将必要专利定义为 “标准提案部分或全部涵盖的专利”,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ANSI)将其界定为 “实施标准必须使用的专利”,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ETSI)认为必要专利是 “标准实施过程中必然要侵犯且没有其他替代技术的专利技术”,这些定义说明了标准必要专利的基础核心性和不可替代性。

国际标准制定组织在进行标准必要专利的认定时,主要判断专利是否具备技术、法律这两个构成要件。技术构成要件要求该专利技术是进行行业生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究表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是企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来源[14],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单个企业已经无法独揽所有技术,外部技术获取和合作研发越来越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来源。基于此,本文将技术引进、合作研发认定为技术标准国际化在技术构成要件方面的关键要素。在法律构成要件方面,企业如果想在标准制定中获得相关利益,就必须在时间上和地域上对相关创新成果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在专利保护时间上,世界各国都做了统一规定,然而,在保护地域的选择方面,却让企业陷入跨国申请的困境。作为协调不同地域保护的PCT (专利合作条约)为代表的国际专利申请制度应运而生,PCT以 “一表多国”的特点简化了专利申请、授权的相关程序,逐渐成为全球专利体系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将专利国际化锁定为技术标准国际化在法律构成要件方面的关键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技术标准国际化过程中标准必要专利的形成必须在技术层面不可替代、在法律层面全球有效。因此,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专利国际化被认定为技术标准国际化的三大关键要素。

1.2 技术引进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作用机制

通信企业的技术标准国际化不同于其他行业,其标准制定过程表现为技术方案选择过程,需要参与标准制定的各方提早进行技术储备。不仅如此,随着通信行业标准制定周期的缩短,技术标准国际化过程对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效率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通信领域技术复杂度高,仅凭单个企业难以支撑起行业技术领先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整合企业自身技术体系,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进一步推动标准体系国际化,以获得全球竞争主导权。

技术引进是指某一国家、地区或者某一企业、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有选择地从其他行业或行业内其他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及其他国家引进自身没有或者有但未能掌握的急需先进技术[15]。一方面,技术引进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带动创新成果产出,形成国际标准的技术基础。在企业众多的 “价值活动”中,企业垄断优势只来源于某些特定活动、特定链条,企业想要抓住价值链的所有环节存在较大风险,且由于精力分散使得原有的核心关键业务无法凸显优势,反而会削弱其竞争力。而通过技术引进,企业可以针对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实施 “拿来主义”,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研发,可以有效控制研发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另一方面,引进的技术通常是国际相对比较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代表着国际标准的先进水平。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通过与外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互动,获得技术开发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使得企业在引进技术的二次开发再创新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地朝着技术先进、对标国际标准的方向开展研发活动。

1.3 合作研发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作用机制

合作研发是指企业通过契约的形式与其他组织机构共同完成某一研发项目,并分享研发成果的过程。合作研发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合作研发,各组织可以利用自己擅长的资源实现研发资源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给合作各方带来创新成果方面的高效产出,为国际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创新合作系统需要合作各方遵循共同的技术接口标准,各个子系统才能在同一标准界面中通过模块化创新实现系统创新,这意味着在合作开展之前或者开展过程中,各方就系统的标准问题展开充分讨论,最终协商一致形成大家认可的技术标准体系,合作次数越多特别是国际合作企业越多,就越容易推动国际性技术标准体系的形成;其次,新知识往往产生于不断进化且具有流动性的组织[16],合作研发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克服层级组织中固有的惯性带来的创新体系僵化问题,合作研发形成的技术外溢效应推动知识的碰撞与融合,催生出新的技术方案[17-18],这些新的技术方案可能成为下一轮主导标准的技术基础;最后,社会资本理论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对标准合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9-21],合作研发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过程,合作各方在嵌入产学研网络过程中构建起社会资本网络关系,通过沟通交流更容易让双方熟知和认可各自的技术方案,而国际标准制定过程是一个说服参与标准制定各方同意自己技术提案的过程,这样由合作研发构建起的社会网络关系就可以有效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进程。

1.4 专利国际化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作用机制

技术标准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自身技术方案纳入国际标准体系中,而纳入国际标准体系的技术只有申请成为专利,才能在之后的标准实施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包括技术许可费、专利侵权赔偿等。标准必要专利是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无法逾越和绕开的专利,由于其基础核心性、不可替代性更是成为各国企业争夺的重点,布局标准必要专利成为相关企业在进行国际专利布局的重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利益体现为标准必要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因此,通过专利国际化形成标准必要专利,成为技术标准国际化的重要目标。

专利国际化是企业基于全球视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利布局的基本过程,其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以PCT为代表的国际专利申请条约具有 “一表多国”的特点,申请人只需要提交一份国际专利申请,就可以在多个国家选择进入或者不进入专利保护,大大简化了专利申请、授权的相关程序,使得企业的发明成果快速获得国际专利保护,在某个技术领域进行多国专利布局和构建保护网,一方面给予专利所有权人更多收取专利许可费的机会[22],另一方面有助于构建起其他企业无法逾越和绕开的专利,使企业在此技术领域的标准提案中可以纳入自身的必要专利,以此提高企业的技术标准制定话语权;其次,由于PCT申请的国际阶段和国家阶段是分开的,从PCT专利申请到授权,专利申请人有长达30个月的时间可以仔细考虑是否进入某个国家。利用这个时间差,可以将专利布局与标准制定情况紧密联系起来。专利申请人根据当前标准制定情况分析专利技术的商业价值、成本收益预期[23],进一步布局未来有可观收益的标准必要专利;最后,通信标准发布前后专利的申请通常会达到一个顶峰[24],这是相关企业布局标准必要专利的结果,如果PCT专利申请人发现竞争对手也在布局类似专利,可以利用PHH (专利审查高速公路)加快相关专利的授权进度,以此阻碍竞争对手的专利授权,推动自身标准必要专利的形成。

2 实证设计

2.1 相关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0—2019年全球76家通信企业面板数据作为数据来源,通过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 (PATSNAP)检索必要专利数、PCT专利数、技术引进专利数,通过欧洲专利局 (EPO)检索合作研发专利数,通过全球上市公司数据库 (OSIRIS)以及企业年报检索研发投入、企业资产、企业营业收入以及企业年龄。企业筛选方面,在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高级搜索框中输入命令SEP:1 (筛出有标准必要专利的企业),并勾选所有通信企业专利的IPC大类 (H04B、H04H、H04J、H04K、H04L、H04M、H04N、H04Q、H04R、H04S、H04W),再设置按照专利申请 (公开)文本去重,共计筛选出200家企业。进一步将子公司名称与企业曾用名进行去重与合并,将得到的164家企业名称导入全球上市公司数据库进行核对,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连续性,最终76家有效企业被筛选为本文的实证对象。

2.2 相关变量说明

(1)因变量:技术标准国际化 (Nepatent)。技术标准国际化的重要目标是布局标准必要专利,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主要体现为标准制定过程中必要专利的数量[25]。因此,本文选取企业标准必要专利数衡量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

(2)自变量:技术引进 (Intro),采取企业当年被许可专利数量与受让专利数量之和,并做对数处理;合作研发 (Coope),采用企业当年与国内外组织合作产出的专利数量,并做对数处理;专利国际化 (Pct),采用企业当年被授权的PCT专利数量作为专利国际化的代理变量,并做对数处理。

(3)控制变量:研发投入 (R&D),采用企业当年研发支出的绝对数额,并做对数处理;企业资产 (Asset),选取企业资产作为控制变量,采用各企业当年拥有资产的绝对数额,并做对数处理;企业营业收入 (Sales),选取企业营业收入作为控制变量,采用各企业当年营业收入的绝对数额,并做对数处理;企业年龄 (Age),采用企业截止到2019年累计享有年龄的绝对值,并做对数处理。

2.3 计量模型设定

由于本文选取的因变量必要专利数量是计数单位数据,泊松回归和负二项回归是针对计数单位数据的主要估计方法,泊松回归要求因变量的期望与方差相等,本文中标准必要专利数量的方差约为均值的2.5倍,不满足泊松回归条件,因此本文选用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主要模型设定如下:

Nepatentit=β0+β1Introit+β2Coopeit+β3Pctit+β4R&Dit+β5Assetit+β6Salesit+β7Ageit+εit

(1)

其中,i代表企业,t代表年份,β0为常数项,εit为随机误差项,β1、β2、β3、β4、β5、β6、β7用来衡量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专利国际化、研发投入、企业资产、企业营业收入、企业年龄的影响系数。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总体样本回归分析

本研究运用Stata15.0软件,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展开实证分析,通过Hausman检验最终选用面板数据负二项固定效应模型,总体样本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1只包含控制变量,模型2加入控制变量后单独考察技术引进这一因素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技术引进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模型3单独考察合作研发这一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合作研发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说明合作研发有助于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的构建。模型4考量的是专利国际化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利国际化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影响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企业通过专利的国际化布局使自身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可以提高专利纳入国际标准、成为标准必要专利的可能性。模型5为总模型,结果表明,专利国际化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影响系数为0.7649,且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技术标准国际化的目标旨在布局标准必要专利,本文的专利国际化指标用一国PCT专利量进行衡量,其中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代表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才能形成PCT专利,二是企业的专利布局具有国际化趋势,这两个方面也正是标准必要专利全球布局的重要保障。

表1 总体样本模型回归结果

值得关注的是,将三个要素放入同一个模型之后,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相对专利国际化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贡献变小,甚至没有显著贡献。比如,技术引进的影响系数小于专利国际化系数,仅在5%的水平显著,虽然技术引进有一定作用,但作用非常有限。合作研发对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的作用出现了不显著结果,说明合作研发的作用存在不确定性,与专利国际化带动标准国际化的直接效应不同,合作研发对标准国际化的作用链条过长,直接影响效应不明显,除非是涉及标准化方面的合作,才可能产生直接效应。此外,本研究中的合作研发用合作专利衡量也存在一定弊端,真正推动标准国际化的合作研发应该是标准方面的合作研发,但目前还没有找到适合的涉及标准的合作研发数据。

不同技术来源与技术标准国际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技术引进区分为国内技术引进 (Inintro)和跨国技术引进 (Outintro),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6单独考察了国内技术引进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引进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显著。模型7对跨国技术引进做了单独考量,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跨国技术引进对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模型8将国内技术引进和跨国技术引进综合起来考察,国内技术引进系数显示为正且在1%水平显著,跨国技术引进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是国内企业在地理距离方面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双方企业的语言沟通不存在障碍,且企业文化差异没有那么明显,更容易在技术引进中获得对方的隐性知识[26],反之,国外企业的地理距离、语言沟通以及文化差异较大,这些因素会削弱技术引进的效果。

为了分析不同资源与环境下合作研发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影响,本文将合作研发细分为国内合作研发 (Cooin)和跨国合作研发 (Cooout)两个变量,其他变量不变,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9和模型10单独考察了跨国合作研发与国内合作研发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影响作用,两者影响系数均为正且在1%水平显著。综合模型9、10可以看出,国内合作研发的正向效应大于跨国合作研发,在总模型11中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与技术引进的国内外对比结果一致,说明跨国合作由于地理距离、语言沟通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呈现 “外来者劣势”的特点。

表2 按国内外技术来源区分的模型估计结果

3.2 异质性分析

(1)基于技术水平的异质性分析。本文根据2000—2019年各企业标准必要专利总数排名,以1000件标准必要专利为线,大于等于1000件的企业定义为技术领先型企业,小于1000件的企业定义为技术追赶型企业,分析技术领先型企业和技术追赶型企业在技术引进、合作研发和专利国际化方面的影响差异,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技术领先型企业在专利国际化方面能显著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合作研发和技术引进这两个因素并没有起相应的作用,可能是因为技术领先型企业的相关技术已经居国际领先,技术引进相对较少。由于担忧在合作研发中的技术泄密风险,技术领先型企业对合作研发也是持谨慎态度。技术追赶型企业的专利国际化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专利国际化一直是技术标准国际化的主导因素。与技术领先型企业不同,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对于技术追赶型企业有一定的作用。由于技术追赶型企业无论在在技术产出还是市场控制上均相对落后,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中缺乏话语权,难以快速通过专利国际化形成国际标准。技术引进可以帮助技术追赶型企业缩小技术差距,有助于企业的二次创新。合作研发虽然有助于国际标准的形成,但受双方技术地位影响,有时很难达成合作关系。

(2)基于所属国经济发达程度的异质性分析。按照企业所属国家的发展程度,将样本企业划分为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分析两种企业类型在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与专利国际化影响的差异,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归属发达国家企业的专利国际化促进作用最大,发达国家一般具有先进的知识产权制度,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较强。在标准国际化过程中尤其重视 “专利布局”战略,加上在产品市场的强大影响力,使得专利通过搭载在产品标准中得以扩散,可有效加速专利标准化的实现。归属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专利国际化作用也最明显,国际标准的制定通常涉及最前沿的技术,需要企业及早制定全球专利布局战略,然而技术引进却反过来抑制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这也表明,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有可能并没有引来真正的核心技术,甚至可能是淘汰技术,再加上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投入不足,技术吸收能力欠缺等因素,欲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逆袭,还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合作研发对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过多的合作反而分散企业的精力,不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的产生。

表3 异质性分析结果

上述两类异质性分析同时表明,技术领先型企业以及发达国家企业在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存在先动者优势,有着雄厚的技术基础以及专利的全球化布局理念,使得这些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制定主体。技术追赶型企业以及发展中国家企业在通信行业发展历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些企业的首要目标便是通过技术引进缩小差距,通过追赶最后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然而,许多企业在技术引进基础上二次创新,但缺乏较强的吸收能力,导致技术引进效果有限。总之,从技术引进到标准走出去是一个多阶段的漫长过程,需要企业在技术吸收能力以及二次创新方面苦练内功。

3.3 稳健性检验

为了避免指标和模型特殊性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模型替换法、变量替换法和调整样本期开展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16将负二项回归模型替换为泊松回归模型,模型17将跨国技术引进专利数量替换成他国研发专利数量,模型18将必要专利数量替换为企业所有专利数量,模型19将研究起始年2000年调整为4G标准出台时间,研究时间段缩短为2012—2019年。总体来说,四个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表明专利国际化一直是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的主导因素,技术引进与合作研发由于企业的吸收能力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确定性,结论基本与前文实证结果一致,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表4 稳健性检验结果

4 主要结论

本文从技术的来源和路径视角考察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的构建,进一步将技术来源和路径细化为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与专利国际化三个关键要素,并分析这三个关键要素对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总体回归显示,专利国际化有助于推动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显著性水平还是影响系数,都在三个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后续的异质性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中的结果均验证了专利国际化的主导地位。从理论上分析来看,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最基础的保障条件就是企业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实力,而且是在主要市场国家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本文采用一国PCT专利衡量的专利国际化变量,能够反映企业开展标准国际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相比专利国际化,技术引进的作用非常有限,企业想要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标准 “走出去”,通常需要经历漫长的多个发展阶段。进一步研究发现,合作研发对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作用不显著,与专利国际化带动标准国际化的直接效应不同,合作研发对标准国际化的作用链条过长,直接影响效应不明显,可能的假设是除非涉及标准化方面的合作研发,否则不太可能会有直接推动效应。

(2)从技术来源看,国内企业的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与跨国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相比,更有助于增强国内通信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竞争力,存在明显的 “外来者劣势”特征。可能的原因是国内企业在地理距离方面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更容易在技术引进中获得对方的隐性知识,反之,国外企业的地理距离、语言沟通以及文化差异较大,这些因素会削弱技术引进的效果,从而削弱跨国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积极影响。

(3)从企业类型看,无论是技术领先型企业还是归属发达国家的企业,专利国际化均为提升标准国际化的主导因素。这些企业在标准国际化过程中尤其重视 “专利布局”战略,再加上在产品市场的强大影响力,使得专利通过搭载在产品标准中得以扩散,可有效加速专利标准化的实现。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技术引进反而会抑制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这也表明,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有可能并没有引来真正的核心技术,甚至可能是淘汰技术。再加上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投入不足,技术吸收能力欠缺等因素,欲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逆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合作研发对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过多的合作反而会分散企业的精力,不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的产生。这些结论表明,企业想要通过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要谨慎选择引进和合作对象,还需要强化自身内部的吸收能力,才能进一步开发面向标准国际化的核心技术。

猜你喜欢

技术标准国际化专利
聚焦港口国际化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专利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发明与专利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