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矿充水因素评价及涌水量预测

2024-03-20崔耀明

山西化工 2024年2期
关键词:岩组导水富水

崔耀明

(山西乡宁焦煤集团通合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临汾 042100)

0 引言

煤矿水害事故会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影响井下生产作业高效有序进行。分析研究矿井充水主控因素,准确地预测矿井涌水量,可以对后期作业中排水防水设施进行合理安排、制订相应排水方案,为煤矿安全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重要保障[1]。本文结合山西省某煤矿实例对矿井充水因素进行分析,并合理预测涌水量,为今后水治理提供了针对性意见。

1 工程概况

山西省某煤矿1552 工作面位于太行山脉西侧,煤层顶板到地面的垂直厚度约为180~152 m,井下与地面相较于基础面标高分别为739~809 m、919~968 m,地面无水体,均为植被覆盖区与耕种区。1552工作面南侧为运输巷道,北侧为安全煤柱,东侧采空区,西侧为基础工作面。15#煤层平均长度为1 222 m,平均煤层厚度为3.0 m,平均倾角3°,煤层顶部部分区域存在溶洞及破碎现象,已探明可采煤炭储量约209 万t。

2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1 含水层

第四系含水岩组。在该矿区内占比较大,在中上更新统富水性较差,且多为透水但不含水,随着季节的不同差异较大;全新统冲积层位于矿区东北部谷底,多为条形,富水不均匀,富水性从南至北呈增加趋势。

新近系上新统水岩组。该矿区内范围很广,上为红粘土,下为半胶质砂砾,砂砾较厚;分选性、磨圆性、胶结性、多孔性、开张性、延展性较好好,导水能力强,但补给源少、富水性差。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含水岩组。基本为S4 与岩层之间的砂岩裂隙含水层构成,砂岩裂隙无明显发育,富水性差,涌水量不超过0.1 L/s。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含水岩组。其中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由S2、S3 和层间的砂岩裂缝含水层构成。裂隙发育均匀度较差,富水性不强。该含水岩组钻孔涌水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二叠系下统含水岩组钻孔涌水情况表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含水岩组。主要包括煤层、泥岩、砂岩和石灰岩。在这其中,砂岩和石灰岩被确认为含水层,它们夹杂在泥岩中。裂隙在这一地层中得到良好的发育,然而,对补水方面的调查显示水资源总体呈现弱势分布,而在局部区域却呈现中等水平的富水性。石炭系上统太原组钻孔涌水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钻孔涌水情况表

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含水岩组。该含水岩组位于矿区东南河塔村东沿县川峡谷地区,其岩性以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石灰岩为主,岩溶裂隙发育,具有丰富的地下水,富水性呈现西部极强,自西至东逐渐变弱的特点。

2.2 隔水层与地下水情况

研究发现,在煤矿地质层序中,新近系的红黏土、石炭系和二叠系层间泥质隔水层,以及13#煤层与奥灰顶之间的隔水层,在防治水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特别是碳酸盐岩层,其存在于不同基岩含水岩群之间,通过岩溶和裂隙的发育表现出卓越的隔水功能,从而保持了地质层序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些碳酸盐岩层不仅形成了有效的隔水层,而且相对于其他岩组,成功地降低了它们之间的水力联系[2]。

矿区紧邻某泉域排泄处,形成奥灰岩溶水径流带,水源补给位于矿区外地区西与南方,呈东北流向,该区域为西南泉群的最终排泄地。含水层补给机制主要包括大气降水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地形和构造成为关键控制因素。地下水的流向通常与地层趋势相同,形成地下水流体系。排水方式多样,其中峡谷内泉水是显著的一种形式,最终将这些地下水引导至黄河。另一方面,浅层地下水排放主要通过人为开采和地表蒸发实现。

3 煤矿充水因素评价

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所含岩溶裂隙表现出卓越的富水性,在煤矿环境中扮演主要补给角色。相较之下,剩余的孔隙水和裂隙水由于水性较弱,补给源相对有限,因而并未给煤矿开采带来太多影响。值得强调的是,地面雨水、地表水体以及采空区积水等诸多因素,在后期煤矿的安全开采中起到了严重而不可忽视的作用。

3.1 大气降水与地表水

在矿区西部及西北部,两个煤层呈浅埋状态,从而造成采空区变成一个导水裂隙带。这一裂隙带具有导水的特性,可以与地表或松散层的各个含水层相连接,进而联通地表的季节性冲沟。由此产生的效应是,大气降水和地表季节性洪水通过这一裂隙直接注入井下,引发了矿井水害。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在于裂隙带的存在,其作用是将地表水系与地下水系有效地耦合。该矿井口高于黄河和旁边区域最大洪峰水位,同时排水系统较为完备,因而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地表水流入矿井。

3.2 奥陶系岩溶裂隙水

矿井内的奥陶系灰岩出现溶蚀裂隙,水流充沛,表现出中至极强的水化性质。奥陶系灰岩水位维持在843~848 m 之间,高于各煤层的最低底面高程。除了8#煤层外,别的可采煤层正在进行局部上带压开采,而西北方向则开展带压开采。现阶段8#煤层的带压开采区域已经成功完成。

通过《煤矿防治水细则》计算来看,在进行带压煤层开采时,压力对突水系数的影响显著。研究表明,在底板受构造破坏块段,突水系数临界值较低。带压区域相对较安全,前提是未发生构造破坏和陷落柱情况。此时,各可采煤层奥灰涌水概率较小。这一发现为煤层开采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性评估依据,特别是在考虑到地质构造对突水影响的情境下。

3.3 采空区积水

该矿区范围内采空区46 处存在积水情况,总面积超113 万m2,积水总量约为78 万m3;矿区附近某煤矿过去曾开采13#煤层,与之相邻处存在1 处采空区积水情况,积水量约为0.8 万m3。

4 矿井涌水量预测

常用的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有富水系数比拟法、垂直渗流-侧向径流法、地下水数值模型法、灰色系统理论、时序分析法等,目前富水系数比拟法研究进展迅速,且预测准确率高。本文结合该矿井冒落带与导水裂隙带测量参数,利用富水系数比拟法对该矿井涌水量进行预测分析

4.1 导水裂隙带与冒落带观测方案设计

根据矿井现场实际条件以及此次观测的时间要求,确定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点设置在该煤矿1152工作面附近1153 工作面回风平巷中。

导水裂隙带观测孔:15#煤层平均厚度3 m,根据现场分析,在1153 回风平巷观测点设置了2 个导水裂隙带,在实际观测中,必须严格控制观测流速和精确度;研究钻孔观测数据,我们能够将导水裂隙带的高算出来。若发现数据存在一定误差或不正确,因此需要进行二次观测以确保准确性。

导水裂隙带对比孔:通过所布设导水裂隙带观测数据时,若发现其未能充分反映其发育高度的情况,需要在没有挖掘区域重新设立对比孔。这一操作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巧妙地结合观测孔与对比孔所得的数据,以推算导水裂隙带的实际高度。在研究中,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而通过重新设置对比孔并运用差异推导方法,可以更精准地获取导水裂隙带高度信息[3]。

冒落带观测孔:沿1153 工作面回风平巷到1152工作面钻冒落带观测孔2 个,要求两孔倾斜。因钻孔需要穿越采空区上部的破碎岩层,所以在完成钻孔后需用高压水冲孔,并在钻具撤离后尽快开展观测工作,以避免出现破裂的岩体和不规则孔壁对观测造成影响。在钻井过程中,对钻机的卡钻、钻速等也需进行详细的记录。导水裂隙带观测孔、对比孔与冒落带观测孔相关参数,如表3 所示。

表3 导水裂隙带与冒落带观测孔参数表

导水裂隙带观测孔、对比孔与冒落带观测孔布设刨面示意图如图1 所示。

图1 导水裂隙带与冒落带观测孔布设刨面图

4.2 观测结果分析

将观测孔观测数据通过GMS 软件分析可得,该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41.99 m,因该工作面15#煤层平均厚度3 m,计算可知裂采比为13.99。对冒落带高度观测两钻孔(4#钻孔与5#钻孔)孔壁微观分析,发现两钻孔中岩层都存在着明显的断裂分区,并且两个钻孔的断裂区域对比明显。

通过对冒落带高度观测结果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在4#钻孔和5#钻孔的孔壁微观分析中存在显著的断裂分区。它们断裂区域呈现出显著的对比特征。根据冒落带高度观测两钻孔全长测段孔壁裂隙分布,计算得出冒落带上部边界分别为4#钻孔孔深35.7 m,5#钻孔孔深30.3 m。结合现场测量钻孔轨迹,两钻孔实际倾角为:4# 钻孔21.83°,5# 钻孔27.42°。计算可得两钻孔冒落带距煤层垂直距离:H4#=35.7×sin 21.83°=13.28 m,H5#=30.3×sin 27.42°=13.95 m。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冒落带发育高度实际值约为13.95 m。

结合上述冒落带与导水裂隙带测量数据分析结果,利用水文地质比拟法进行涌水量预测计算,如式(1)所示:

式中:Q 为矿井涌水量;P 为同时期内矿井开采量,K为裂采比拟系数。计算可得结论如下:该煤矿正常生产情况下,15#煤层产量为每小时90 万t,此时矿井平均涌水量预测值为单位时间10.13 m3,最大涌水量预测值为单位时间12.96 m3。

5 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是一项十分核心工作内容,然而诸如含水层、老窖水和采空区积水等水源会给其构成严重影响。根据统计表明,在煤矿井下水灾害事故发生频率仅低于瓦斯爆炸与顶板塌陷事故,而因水灾害事故导致的伤亡人数大于瓦斯或顶板事故。本文对某煤矿充水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涌水量作出合理预测,对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岩组导水富水
银川市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动态特征
富水砂卵石地层锚索施工工艺工法
超级高密度电法在新疆某矿区富水性评价应用研究
淮南潘集深部勘查区15-2孔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白音华煤田三号露天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掘进巷道构造富水性电法探测综合应用研究
改性涤纶针织物导水透湿性能研究
导水陷落柱预注浆治理
浅埋偏压富水隧道掘进支护工艺分析
含钒页岩矿床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