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灯笼:鸿运当头 万千吉祥

2024-03-20潘春华

百科知识 2024年4期
关键词:灯彩天安门城楼红灯笼

潘春华

灯笼,又称红灯笼、大红灯笼、红纱灯、灯彩,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多以竹篾或铁丝为骨架,外蒙红色半透明纸或薄纱,内燃灯烛,常用以照明或在农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及良辰喜庆之时悬挂,用以营造欢乐吉祥的氛围。

灯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灯笼一直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并且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十万人家火烛光

灯笼起源于汉代,其历史源远流长。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南史·宋武帝纪》中记载:“壁上挂葛灯笼、床绳拂。”这里的“葛灯笼”是指以细竹丝作为骨架、用半透明油纸为框的灯笼。梁武帝时,还出现了“藕丝灯”,即用土锦蒙糊灯笼,在土锦上以绘画形式讲述宗教故事。

汉明帝崇尚佛教,听闻佛教僧人在农历正月十五有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为弘扬佛法,便下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家家户户也要挂上灯笼。于是,元宵赏灯这一习俗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向全国蔓延开去,将一个佛教礼仪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盛大节日。

随着纸的出现、蜡的发明,灯笼品种日益增多,朝野皆盛。到了唐代,上元之节,灯彩之风达到极致。美丽的灯彩是离不开蜡烛的,所以,将以蜡烛制成的火炬围以各式罩笼,以防止风吹火灭的制式被广泛采用,并为熠熠生辉的灯彩艺术提供了展示娱乐喜庆的舞台,从而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和热爱。开元年间,唐玄宗认为扎结的花灯那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于是,扎花灯、看花灯的风气广为流行。每逢元宵之夜,皇宫便用绢丝锦帛扎成几十间灯楼,上置各式灯笼,犹如一棵棵灯树。“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也。”那是何等繁华气势。

到了宋代,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开封)、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皆曾设灯会,并且已经有了专门经营灯彩的市场,被称作灯市。明代朱元璋建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时,也曾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明永乐年间,朱棣曾在午门大立鳌山灯柱,又在东华门外设“灯市”。明代御用监下设有“灯作”,是专门为宫廷制作宫用灯彩的地方。

清代初期,灯节也极盛行。《帝京景物略》中记述:“(正月)十三日,家以小盏一百八枚,夜灯之,遍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也。其聚如萤,散如星。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止,又甚贫者无灯。”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燃灯取明、燃灯驱邪、燃灯过节,为历朝所爱重,长盛不衰,实在是因为灯笼能于暗夜之时创造出明亮多彩、喜庆欢乐的美好氛围。

清雍正年间,京津等地还流传着一个关于灯笼的故事。直隶省有位心灵手巧的老汉,扎得一手好灯笼,街坊邻居无不称赞。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他做了些灯笼拿到集市上售卖,被县太爷看中后献给了皇帝。雍正帝看到灯笼后,龙颜大悦,让皇宫内外都挂上这大红灯笼。河北灯笼被定为皇宫专用贡品,取名“贡灯”。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宫灯”。

将中国灯彩描述得最为具体、最为生动形象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当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笔者粗略地归纳一下,在《红楼梦》一书中出现的灯彩、灯式不下几十种,如门灯、灯匾、花灯、宫灯、明角灯、彩灯、戳灯、手把灯、风灯、四角平头白纱灯、玻璃灯、纸灯、绢灯、绣球灯、料丝灯、围屏灯、水灯、路灯、玻璃彩穗灯、凫鹭鸟禽灯、绣花灯、绘画灯、故事灯、谜语灯……真是千式百样,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所提及的一些灯彩更是令见多识广的现代人也大感惊奇,赞叹不已。如料丝灯,据说是用玻璃纤丝编织出来,其文字图案纤巧细腻;又说料丝是用糯米煮制而成,既透明,又有韧性。还有“灯树”也令人大开眼界,在树上垂吊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彩色吊灯,那是一幅怎样的美丽景象。《红楼梦》中讲“每一株悬灯万盏”,令人不可想象,被这么多灯彩装饰起来的天然树木,将会是如何宏伟辉煌。

千百年来,经过历朝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灯笼具有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灯笼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照亮祥和幸福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灯笼,其制作过程反映了中华传统手工技艺的千年传承:劈篾、扎架、绘画、剪纸、纸扎、刺缝、底饰……除了照明功能外,灯笼还是营造欢乐氛围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千百年来,在小小的灯笼上,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在古代,每年农历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元宵节提灯笼,“提灯”的读音与“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每逢年节临近,备上一盏或一串红红的灯笼,悬挂在门庭或屋中,在农历大年三十夜里点燃,既点亮了黑夜,又照亮了全家人的祥和幸福之路……

在中国人眼中,大红灯笼意味着喜庆、热烈、隆重和圆满,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每逢农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乃至国庆节,全国许多城镇的社区、学校、商店、公园、道路,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点亮的灯笼,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有一年春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上悬挂了近百只大红灯笼,与东方明珠电视塔相映成景。还有一年的国庆节,贵阳市一住宅小区的居民用30万盏红灯笼组成长廊,将小区内外装扮得喜气洋洋,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唐人街,几乎一年四季悬挂着大红灯笼。这种传统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大红灯笼俨然成了中国文化的符号。

天安门上挂灯笼

在大红灯笼中,个头儿最大、最精美、最具有历史意义的,莫过于天安门城楼上的8盏大红灯笼。关于它的来历,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1949年9月,开国大典的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此时的天安门城楼急需修缮,装饰悬挂的毛主席画像、正面的两条字幅、城楼上的灯笼等都需要现做。画像、字幅问题都容易解决,灯笼的制作却令所有人犯了难。天安门城楼原有的六角宫灯既小又破,落满灰尘,根本无法适应“张灯结彩”的主题。当时负责开国大典美术设计工作的著名美术家张仃和钟灵决定用8盏大红灯笼装饰天安门城楼。方案定了,图样设计出来了,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要契合30多米高的天安门城楼的体量,灯笼的高度和直径都要超过2米,而且必须依靠手工制作。当时,负责会场布置的钟灵等人跑遍了北京城,最终找到了一位从故宫出来的宫灯制作老师傅。这位师傅年纪已大,且从未做过这样大的灯笼。于是,便请其他篾匠师傅加入,共同完成这项重要任务。仅短短十几天时间,8盏有史以来最大的红灯笼就扎制成功了。它们每盏高3.3米(含流苏),周长超过8米,重约80千克。最后,人们用“抬轿子”的方式,把大红灯笼悬挂到了天安门城楼廊柱间的上方。

开国大典那一天,在明亮的阳光照射下,8盏大红灯笼和天安门城楼完美地融为一体,让这座古老的城楼绽放出了从未有过的夺目光彩。它们和亿万民众一起,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也照亮着中华民族期盼的美好未来。

如今,在重要节日和国家庆典中,天安门城楼都会悬挂大红灯笼,这已经成了一种惯例。当年的8盏大紅灯笼也光荣“退役”,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其中的两盏被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所收藏,成了“镇馆之宝”。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灯彩天安门城楼红灯笼
衰落与突围:佛山灯彩传承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封信推动天安门城楼开放
何氏灯彩,百年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
Surgical method choice and coincidence rate of pathological diagnoses in transduodenal ampullectomy: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童年的红灯笼
红灯笼
天安门城楼开放30年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正式开放
大红灯笼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