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人体健康的新挑战
2024-03-20苗宏健
苗宏健
据统计,2020 年全球塑料产量达3.67 亿吨。然而,塑料的过度使用和塑料垃圾的处理不当,使得约79% 的塑料在海洋、陆地环境中蓄积,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
近一段时间,微塑料逐渐受到大众关注,诸如在人体粪便中检测到微塑料的新闻,频频引发公众讨论。根据定义,微塑料主要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前者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制备成微米级的小粒径塑料颗粒。后者是指常规塑料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分裂或降解而成的塑料颗粒,这是微塑料的主要存在形式。
奇怪,微塑料从何而来
微塑料的来源有很多,主要包括纺织品中纤维的释放、个人护理产品中的微珠释放、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和污泥的循环利用,以及海洋中的塑料污染。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微塑料来源。
瓶装水 有研究发现,在每升瓶装水中可检测到11 万~ 37 万个微塑料颗粒。
茶包 研究人员在95 摄氏度水中单独浸泡塑料茶包5 分钟,水中可检测出大约116 亿个微塑料颗粒。
奶瓶 研究指出,婴儿奶瓶可释放的微塑料量多达1620 万个/ 升。
一次性塑料包装 在一个一次性圆形塑料外卖盒中,研究人员分离出6.88 ~ 17.12 毫克的微塑料。
微塑料威胁人体健康
目前,在鱼类、虾蟹、贻贝等水生生物体内都发现了微塑料。与此同时,微塑料还可被水稻、小麦等植物吸收和积累。此外,由于微塑料性质稳定且比表面积大,可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抗生素等结合。
微塑料体积小、难降解。除了环境中的微塑料,食品原料和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微塑料成分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溶解、迁移等途径污染食品,最终以皮肤接触、呼吸系统吸入、消化道摄入等方式进入人体。由此可见,微塑料进入人体并非难事。
一项研究估计,每人每年通过食物摄入的微塑料颗粒数量达3.9 万~ 5.2万。据检测,在人的头发、面部皮肤、呼吸道、血液、血栓、胎盘以及粪便中均存在微塑料。
如前所述,人类接触微塑料的主要途径是食物链传递,微塑料在海鲜等食物中积累,通过生物富集从而对人体构成健康风险。
进入人体的微塑料可能引起氧化应激、细胞膜细胞器损伤、免疫反应等。同时,微塑料的其他毒性作用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组织器官的功能。
此外,微塑料顆粒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可持久释放有机污染物、溴代阻燃剂和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等内分泌干扰物,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并引发相关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仍处在研究阶段,但微塑料和人体患病风险具有正向关联性已被证实。
塑料会被排泄掉吗
有研究发现,大部分较大的微塑料颗粒可通过黏膜纤毛运动或排泄等方式被清除,只有小部分微塑料颗粒被人体吸收。动物实验也证明,微塑料可通过尿液排泄。
不过,关于微塑料在人体内代谢和排出的研究仍在攻坚阶段,还没有得出完全明确的结论。
六招远离微塑料
世界卫生组织于2022 年发布了微塑料健康风险问题报告,总结了人类接触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现状及潜在风险的相关研究。报告指出,现有的数据无法就吸入或摄入微纳米塑料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得出明确结论。
尽管如此,世界卫生组织仍建议减少接触微塑料。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远离微塑料呢?
1. 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瓶、塑料餐具等。选择可重复使用的替代品,如购物袋、水瓶和不锈钢餐具。
2. 尽量选择天然纤维衣物,如棉、麻或羊毛。一些合成纤维,如聚酯和尼龙,可能释放微塑料颗粒。
3. 避免使用含有微塑料颗粒的产品,如磨砂膏等。
4. 尽量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少吃加工食品和包装食品,因为包装材料可能会污染食品。
5. 尽量避免饮用瓶装水。
6. 做好垃圾分类和回收,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