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非花》《归去来》序

2024-03-20张国骥

书屋 2024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情怀诗人

张国骥

文胜的《花非花:从文学到电影》《归去来:从剧作到银幕》两书即将出版,嘱我作序。我说:“你高估了我的水平,文学艺术我是外行。”他却说:“我们有交情,作为朋友,写几句作个纪念。”

“我们有交情,是朋友”,这话不假。

2005年年初,我从湖南省教育厅调到湖南师范大学工作。当时,湖师大化学化工学院沈文胜教师刚从印度、日本回校,由他编剧、导演的《归去来》获得两项国际电影奖。我想,一位化学教师,学的是化学,教的是化学工程,凭着业余爱好,孜孜以求,在“电影王国”印度拿到了两个国际电影奖,我很高兴,也有点好奇。

于是我找到他,与他聊天,问他有什么想法,我的意思是:“你可以从化学化工学院调换到另一个学院工作,好与你的爱好相吻合。”他说:“听从学校安排。”“你愿意去文学院,还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我看来,这两个院适合他。他说:“那就到新闻与传播学院吧。”我说:“利用你的特长,去筹建影视编导专业如何?”他欣然接受,于是他就去了新闻与传播学院。

我从此就认识了沈文胜教授。

这一认识,近二十年就没有停止过交往。后来,我对他有了全面的认识:他是教授,是学者;他是诗人,出版了诗集《再度歌唱》;他是剧作家,是电影导演,他导演的《归去来》得到国际认可。

后来又慢慢认识到,文胜是一位有情怀、有追求的学者。

从化学到文艺的转变,反映了文胜的一种情怀。

一般人以为,由科学到艺术,是由此岸到彼岸,遥远且不相干:由实验、研究,到想象、创造;由严密推理,到天马行空;由抽象到具象,由理性到感性。这似乎是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的两极。不过,在文胜的经验里却是统一而非对立的。

他说:“科学与艺术本就有着共同的核心所需:实验性与实践性,想象力与创造力。故而让我从科学中获得的乃是艺术的优势,而从艺术中获得的恰是科学的所长。”

他说:“我把从化学到电影,看作不只是转换一个专业,更当成一种教育实践:以科学融入艺术,或以艺术融入科学,可以将创新与实践发挥到极致。”

他认为,文学乃艺术之母。在一个长期的文学积累与写作实践之后,人生从化学转向电影,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去做同样的事情:认识这个世界。

这反映了文胜的教育情怀。

说起情怀,文胜还有一种家国情怀。他想把中国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用电影讲给世界听。他导演的电影《归去来》,是用中国式的语言、中国式的审美,讲述着中国的故事。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电影受到世界的欢迎。

文胜还有他的追求,就是把诗人和導演二者融为一体,成为“诗人导演”。他追求打通诗与电影的界限,用艺术的语言沟通二者。所以,他的诗集《再度歌唱》和电影《归去来》面世以后,大家对他的评价是:“作者是一位电影诗人。从文学到电影,其文字及影像简约而浪漫,真实而诗意。”

文胜心中自有榜样。他多次与我谈到伊朗的电影巨匠、世界电影诗人的阿巴斯,就是一位“诗人导演”。《随风而逝》是阿巴斯最具诗意和象征意义的电影之一,融合了诗和哲学。他还是一位诗人,出版过诗集《随风而行》。阿巴斯把诗的意境与电影的意境融为一体,淋漓尽致,炉火纯青。

他还谈到中国的费穆,也是一位“诗人导演”。费穆从小熟读唐诗宋词,他导演的《小城之春》,清丽典雅,充满中国式的美学韵味。“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电影围绕苏轼词的意境展开,如诗般穿透心扉。

电影如诗,诗如电影,诗与电影是相通的,诗人和导演也是可以融为一体的。

文胜想进行一次语言的实验和实践,这是他的梦想。诗歌与电影都是语言的艺术,都是用语言呈现出一种意味,传达一种言外之意。他想融通二者,用艺术的语言去呈现语言的艺术。

我不知道,读者对文胜的这两本书感受如何?这两本书却使我想起了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的“似花还似非花”,又使我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文胜的这两本书读起来,与读苏轼、陶渊明一样,都会使你有一种感动、一种升华。这或许就是一种意境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为文胜是大学教授、学者,又是由自然科学转而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我忽然想起大学来,对大学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叩问。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大学并不重视文艺创作人才,把文艺创作者看作异类,视文艺创作为不务正业,一些很有影响的作品往往不能作为评职称的成果。

我想,大学需要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要有学术研究,要有高质量论文,但也不必轻视文艺创作,科学研究很重要,文艺创作也很重要。

由此,我想到了大学的特点是什么,我认为,大学的最大特点是“大”。

大学之大,须有大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大师是不分专业的。

大学是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是知识的海洋。知识的海洋是包括一切知识的,当然也包括人文知识。

大学应该兼收并蓄、大度包容。这让我想起了儒家经典《中庸》中的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种阔达包容、德化万物的天地精神,我认为是真正的大学精神。

大学需要有科学家、学问家,同时还应有文艺家。科学家主要追求的是科学精神,文艺家主要追求的是人文精神。唯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才会有真正的创造。而且,科学家和文艺家的追求,到最后是殊途而同归的,那就是:追求真善美,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幸好,文胜是在湖师大工作,湖师大有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氛围,它的校训“仁爱精勤”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

文胜近四十年从自然科学到文学艺术,从文学到电影,从剧作到银幕的创作探索经验是弥足珍贵的。这是一种以科学融入艺术、以艺术融入科学的教育实践,追求的是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且,这也是对“诗人导演”的追求,是一次语言的实验和实践。

文胜是一位学者,有着深厚的学养,这种学养渗入他的作品之中,使其作品有较为厚实的学术底蕴和人文底蕴。

闲话少说,不如读读《花非花》和《归去来》。

写上几句,聊以为序。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情怀诗人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诗人与花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