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构建的要素、功能与方向

2024-03-20杨琳孙进

理论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话语历史

杨琳,孙进

(北京师范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正式作出“坚定历史自信”这一重要论断,它的提出是基于新时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与话语一体两面,理论是话语的内核,而话语是“把词语作为构成表达体系的一种特殊组合方式、理论姿态和思想立场”[1],简言之,话语就是思想理论的言语表达和外在呈现。对此,习近平曾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2]317。党围绕坚定历史自信理论展开话语构建,就是为了借助话语符号来呈现历史心态、传递思想理论。唯此,才能对内凝聚坚定历史自信共识,为民族复兴提供话语助力;对外回应西方国家话语攻讦,为塑造自信大党大国形象提供话语辩护。为此,本文按照“内在要素——基本功能——发展方向”的理路,从理论上剖析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建构逻辑,探讨从实践上推动坚定历史自信思想理论内化的路径。

一、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构建的内在要素

“假如我们能在一定数量的陈述之间描述这样的弥散系统,假如我们能在对象、陈述类型、概念、主题的选择之间确定规则性,那么我们将按惯例说我们涉及话语形成。”[3]话语构建是一个由纲到目的过程,话语语境、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内容、话语方式五大要素就是话语构建的“纲”,支撑起整个话语的“四梁八柱”,而“弥散系统”就是用来确保“纲”能够科学搭建的机制或准则。各要素按照相应机制有序运行,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由此得以生成。

(一)话语语境适配

话语语境指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语言环境、交往场域,主要回答“在哪里说”的问题。语境作为一种社会现实,其变动决定着话语思想内核这一社会意识的变革方向,是话语构建的基本出发点。为保证话语的解释力,话语语境适配要遵循以下机制:一是及时追踪宏观话语语境。宏观话语语境指外部客观存在的时空环境,主体无法选择或忽视,只能适应与追踪。二是合理优化微观话语语境。微观话语语境指话语实践的现实场域与条件,主体可以根据话语构建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按照这一话语适配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升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语境适应力。一方面,以“四情”宏观话语语境为出发点。从世情看,国际形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与机遇并存,“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从国情看,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从党情看,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长期执政,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性问题;从民情看,人民群众立足新时代提出了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正是党在统筹“四情”语境下作出的回应。另一方面,调适网络微观场域,打好语境和话语构建的“配合战”。新兴媒体的技术赋能推动网络话语全息化呈现、全域覆盖,在为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提供新的话语场域的同时,也面临了坚定历史自信话语遭受意识形态攻击的风险。为更好利用机遇、规避冲击,应积极介入网络场域,用主流价值观引导、规范网络话语,推动网络空间向着有利于话语构建的方向优化。

(二)话语主体筛选

话语主体指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创制者、传播者,主要回答“谁来说”的问题。话语主体在话语运行过程中处于关键的主导地位,能够决定话语运行机制的属性和走向,话语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基于话语主体的变化”[1]。并非所有人都能充当坚定历史自信的话语主体,要形成一套筛选机制来确定话语主体。坚定历史自信的前缀词是“中国共产党”,党是铸就百余年辉煌历史的领导核心,也是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创制者。党必须由具体的、现实的主体来完成话语创制与传播。作为为其发声的“喉舌”,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主体应是“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4]。具体来说:一是要有精准的话语力。话语力是话语主体的基本功。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主体要具备话语概括力,善于将零散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体系、转化为话语表达;要具备话语感染力,善于将情感抒发、现实观照与话语描述相结合;要具备话语解释力,善于将抽象的概念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二是要有坚定的自信力。历史自信是“自信”与“他信”的有机统一,“自信”是“他信”的前提。“我们首先要自己坚定信心,然后才能教育和团结群众提高信心。”[5]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主体要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坚守初心使命、带头践行历史自信,同时具备深厚的历史认知,能够清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按照这一筛选机制,目前党员与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党的理论宣传者和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充当着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主体。

(三)话语受众扩充

话语受众指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作用对象,主要回答“谁来听”的问题。话语受众是接受话语内容和反馈话语效果的关键要素;同样,话语受众的扩充也是扩大话语影响力和提升话语反馈效度的重要一环。坚定历史自信话语受众扩充要按照“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一方面统筹国内受众与国外受众以扩大话语传播范围,另一方面区分受众层次、抓住重点受众以提升传播效能。按照这一扩充机制,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构建包括以下话语受众:一是以全体人民为主要话语受众。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动员全国人民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是因为历史自信归根到底是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归根到底是要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自信的涓滴力量汇聚为团结统一、奋勇前行的历史合力。如果没有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理论就无法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坚定历史自信命题就有可能沦为口号。二是以青年群体为重点话语受众。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2]546。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6]99,民族复兴使命任务的实现需要每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所以,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6]64,引导青年深入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三是以全人类为话语辐射范围。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强调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已面向海内外发行了多语种版本,推动包括“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四)话语内容设计

话语内容指坚定历史自信话语传递的思想观念、价值主张,主要回答“说什么”的问题。话语内容是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核心,决定了话语运行的主题和性质,因而要精心设计话语内容以提升话语的科学性。坚定历史自信话语内容设计应坚持围绕话语主题展开。话语构建的基本过程,就是围绕话语主题形成数个话语议题,并根据议题拓展形成具体话语内容。只有紧密围绕话语主题,话语内容才不会“跑偏”。按照这一机制,坚定历史自信话语要紧紧围绕“坚定历史自信”主题展开构建。一是对坚定历史自信的基本前提展开内容建构,回答“以何坚定历史自信”。习近平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2]545这明确了坚定历史自信的前提是全面认识历史进程、深刻把握历史规律。二是对坚定历史自信的构成要素展开内容建构,回答“何以坚定历史自信”。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7]这回答了历史自信源自对奋斗成就的自信、对奋斗精神的自信。三是对坚定历史自信的作用主体展开内容建构,回答“谁来坚定历史自信”。习近平曾指出,要以中国共产党人、青年群体和全体人民为作用主体。四是对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指向展开内容建构,回答“如何坚定历史自信”。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结合“三个务必”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指明了坚定历史自信的落脚点和实践原则。

(五)话语方式选择

话语方式指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表达策略、表达形式,主要回答“如何说”的问题。话语内容与话语方式一体两面,前者关涉话语的实质与核心,后者关涉话语的表达优化与效度提升。在不同的话语方式下,同样的话语内容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话语效果。并非所有话语方式都适用于坚定历史自信话语,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方式的选择要重点考量两个维度:一是话语方式与话语内容的适配度问题。内容决定形式,话语方式选择应当以有助于完整准确地传递坚定历史自信话语内容为根本准则。二是话语方式与话语受众的契合度问题。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本质是为人民说话,话语方式选择应以契合受众特点、满足受众需要为标准。按照这一选择机制,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目前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政治话语与日常话语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话语以历史自信为核心话语内容,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适合通过以理论说服、政治宣传的方式将正确的历史观更为直接、精准地传递给人民群众。同时,向人民群众传递政治话语的过程也是政治话语的日常化、大众化过程,要求将政治话语融入日常话语并指导日常生活。二是历史话语与时代话语相结合。根据坚定历史自信话语内容学理性较强、历史感较足的特点,党围绕百余年奋斗历程、深入特定历史时期展开了话语构建。同时,考虑到坚定历史自信话语内容和受众之间可能存在的距离感,应将历史话语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智能化、网络化的推进赋予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新的表达方式,实现话语内容与话语受众的精准接洽。

二、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构建的基本功能

在明确坚定历史自信话语如何生成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阐明构建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旨在发挥何种话语功能以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8]与此相应,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构建的基本功能体现为发挥话语描述、话语批判、话语辩护功能,以满足现实需要。

(一)以话语描述功能凝聚坚定历史自信共识

话语是描述思想观念的系统工具,话语描述功能是话语建构的基本功能。发挥话语描述功能,通过对话语对象的内容描述以满足真理性需要、实现话语认同是话语建构的基本目标。话语描述的运作逻辑在于,围绕核心概念对话语对象展开本质属性、要素构成、特征功能的描述来实现话语对象的系统化呈现,促使话语客体在全面彻底认知话语对象的基础上生成认同、达成共识。这一功能体现为以话语描述功能深化坚定历史自信的思想共识、激发坚定历史自信的行动共识。

1.以话语描述功能深化坚定历史自信的思想共识。一是以话语描述的理论彻底性来深化认知。“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构建抓住了以历史认知增强政治认同的思想本质,通过对党带领人民开展伟大实践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理论阐释,向人民揭示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从而使人民群众更加坚定、自觉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二是以话语描述的内容全面性来增强认同。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既从整体系统的视角来阐述历史自信,将其作为一种与民族发展、国家兴衰紧密相关的精神状态,将其提至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上来,又从微观视角对坚定历史自信的内涵与外延、主体与要素、前提与指向等基本问题作出理论标定。“任何一个代表着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10]以彻底的理论阐释和全面的话语描述呈现历史自信,就是为了凝聚坚定历史自信的人民共识。

2.以话语描述功能激发坚定历史自信的行动共识。一是描述前景光明性来提振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11]326坚定历史自信话语不仅要回首过去,更应展望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历史自信精神贯穿始终,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部署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阐明了民族复兴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前途的光明,“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12]。二是描述斗争复杂性来激发民力。习近平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13]。当前,在民族复兴道路上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坚定历史自信话语为人民指明了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的成功实践,指明了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现实状况,也指明了依靠斗争赢得未来的唯一出路。通过对光明前景和复杂斗争辩证关系的话语描述,推动人民将自信之心转化为奋斗之力。

(二)以话语批判功能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

话语建构过程是批判与建构的辩证统一,话语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主流思想的建构和话语权的获取。话语批判的运作逻辑在于,话语主体通过揭露异质话语的本质、挤压异质话语的空间,形成主流话语与异质话语的思想对抗,推动客体接受主流话语。这一功能体现在为识别历史虚无主义的隐匿形态、挤压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提供话语批判。

1.为识别历史虚无主义的隐匿形态提供话语批判。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躲避主流意识形态的全方位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以更为“隐匿化”“柔性”的方式传播。部分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或按照自己的政治意图肆意裁剪历史,或利用未经考证的史料质疑史实的真实性、合理性。部分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利用文学艺术引发情感共鸣,趁机“洗白”反派历史人物。历史虚无主义还通过泛娱乐化方式消解青少年的历史敬畏感。这些都对培养历史思维、加强话语研判提出了现实需要。一方面,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出场要求人们以自信态度对待历史,以客观性原则展示历史全貌,辩证看待党取得的成就与经历的曲折,及时辨别任何否认历史或割裂历史联系的观点。另一方面,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出场旨在推动人们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以系统观念把握历史全貌,在识别历史虚无主义时尤其要遵循第三个历史决议中的重要方法论。

2.为挤压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提供话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从解构历史出发,否定党和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否定党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党领导人民为民族复兴奋斗的历史必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11]318,历史虚无主义得以借助新的“传播口”沉渣泛起,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上呈现“多元化”倾向。这就迫切需要用主流思想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本质。一方面,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出场旨在正面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理直气壮地传播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挤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空间。另一方面,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的出场旨在回应历史虚无主义的碎片化新形态,基于全媒体发展和人们的碎片化阅读方式,使用短小精悍的话语表达来有针对性地批判与反击历史虚无主义。

(三)以话语辩护功能塑造自信大党大国形象

话语的内核是意识形态,话语辩护的本质就是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构建。话语辩护的运作逻辑在于,话语主体借助话语内容,为自身的思想理论科学性、价值选择可行性、目标方向明确性提供话语论证与支撑,对客体的认知偏差、思想误解采取话语澄清与消除。这一功能体现于为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自信形象、解构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误读提供话语辩护。

1.讲好“我们要讲的”,为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自信形象提供话语辩护。中国话语能否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基本的尺度。对“我是谁”的模糊把握是当前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仍遭遇“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14]24问题的症结所在。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党百年光辉历程、呈现我国百年历史巨变的重要“窗口”。透过坚定历史自信话语,得以向世界阐明党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案来解决“中国向何处走”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独立自主开辟中国道路的历史依据;得以向世界阐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事实依据;得以向世界阐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依据。这些话语内容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自信的中国形象,是对“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15]202的有力回击。

2.打造“世界想听的”,为解构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误读提供话语辩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得到显著提升,但国际形象传播空间仍受到来自西方话语攻讦的挤压,“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15]212,部分国家对中国发展前景仍存偏见与质疑。党积极将正视历史的政治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普遍性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打造坚定历史自信这一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为了在塑造大党大国高度自信精神风貌的基础上提升国际信任感、国际认可度。坚定历史自信话语不仅回答了党和人民选择中国道路的“前因”,也回答了选择中国道路的“后果”,即中国选择的道路和模式是经得起历史检验、实践检验和人民检验的,中国能够也必将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坚定历史自信话语证明中国方案不仅聚焦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是为了引领世界的共同发展,将全人类目光聚焦到推动人类历史进程、谱写人类历史新篇章的共同议题上来,使中国发展与世界命运相连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认可度,为我国改革发展创设和谐、友好的外部环境。

三、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构建的发展方向

“话语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16]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构建应当基于新时代的实践语境,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14]15的思路朝着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方向赓续发展。

(一)坚持话语中国化方向以推动话语自主

话语自主指“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7]。其核心要义是独立自主地构建中国话语,这不仅要求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中国问题来创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原创性中国话语,还意味着中国话语“讲什么”“怎么讲”“讲得对不对”都要由中国人自己来决定。话语自主是中国与世界平等对话的根本前提。过去的中国曾因“西强我弱”“话语贫困”被迫借用西方知识体系解释中国实践、用西方话语标准评判中国发展,却发现“由植入的话语来描述中国,描绘得越多,中国图景的滤镜就越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也就越深”[18]。因此,建构中国自主话语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推动话语自主要坚持话语中国化方向,落实实践性、民族性、主体性原则。具体来说,第一,落实实践性原则,扎根中国实际。“理论源自现实”就是要将党和人民的历史性实践总结上升为理论,进一步将理论提炼为话语。“理论回应现实”就是要将回应现实问题、指导实践发展作为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构建的必然使命,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丰富话语体系。第二,落实民族性原则,创制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原创话语。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史元素、传承中华民族追本寻根的历史情怀、融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表达方式,继续创制坚定历史自信话语,运用属于中国的概念范畴回应西方话语干涉、塑造中国真实形象,变“我们不是什么”为“我们是什么”,避免落入西方国家设计的话语陷阱。第三,落实主体性原则,按照中国需要有选择地吸收世界话语。吸收借鉴的前提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需要认真鉴别、合理吸收,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合理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来创新坚定历史自信话语外壳。

(二)坚持话语科学化方向以完善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以话语为基本单元构建起来的逻辑谱系及思想体系”[19]。与零散的话语单元相比,话语体系是一个宏观多维的有机整体,能够发挥更强的系统性功能以确保话语构建目标的实现。因此,话语体系的完善十分必要。“今天中国的话语体系,就其本质内容来说,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可以说,坚定历史自信话语作为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思想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发展也必然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补充完善。

完善话语体系要坚持话语科学化方向,通过“守正创新”为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增量。具体来说,一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理论指导,做到“守正”。理论是话语的内核,坚定历史自信话语科学化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展开。要坚守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做到坚定历史自信话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继承尊重历史基本观点,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看待历史;要遵循比较研究重要方法,从纵向上将新时代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从横向上将新时代的中国置于更广阔的世界维度加以考量,从整体上跳出发展细节与片段来构建坚定历史自信话语。二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理论增量,做到“创新”。一方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新坚定历史自信话语资源库,在话语的“生产——传播——评估”各个阶段挖掘新的理论生长点。另一方面,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深化规律认识,为话语构建挖掘新的理论结合点。不仅要将坚定历史自信话语与“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等相近概念范畴有机融合,也要将其与“民族复兴”“团结奋斗”“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目标指向性概念有机结合。

(三)坚持话语大众化方向以提升话语认同

话语认同是一个从感性认同、理性认同到价值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深入意味着话语客体对主体的认知包括从情感支持发展到理论信服,再到价值信仰。话语认同度反映着话语传播是否取得实效以及取得何种实效。构建坚定历史自信话语是通过思想观念的符号化表达来“掌握群众”,推动人民群众以学促知、以知促行,进而将党的思想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实现过程。

提升话语认同要坚持话语大众化方向,通过“为人民说话”“说人民的话”来引发情感共鸣、深化理论认知。具体来说,一要为人民说话,坚守人民立场。一是将“人民至上”“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价值理念融入坚定历史自信话语内容,彰显话语的人民性。二是关注人民呼声、植根人民需要、结合人民实际、解决人民问题,把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话语评估的重要标准,根据群众的反馈及时调适话语内容与形式。三是尊重人民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结合全媒体语境下人们碎片化阅读的思维模式,通过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精炼,将坚定历史自信话语转化为短小精悍的话语表达、易于记忆的话语结构。二要说人民的话,坚持通俗原则。一是汲取人民的话语智慧,将生活化话语上升、提炼为政策话语和理论话语。如“摸着石头过河”最初是作为日常话语出现,后被提炼成为方法论层面的经典表述。二是善用“大白话”“家常话”讲透大道理,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来传播理论,实现理论话语、政策话语与群众话语的对接。

(四)坚持话语国际化方向以实现话语赋权

现代意义的“话语权”不仅指主体的说话权力,还指代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话语赋权即通过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推动一方获得话语主导权的过程。“‘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其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21]据此可知,话语构建的目的就是获取话语权,话语主体获取话语权的过程要求话语内容为客体所认知。中国要想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探索者、引领者,就要赢得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实现话语赋权要坚持话语国际化方向,争取话语受众以抓住话语权争夺的关键。具体来说,一要处理好“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做到民族特色与世界普遍相结合。坚守话语的“民族特色”,讲好中国理论、中国方案的独特优势是话语国际化的前提。同时,为避免“自说自话”,要善于在“民族特色”中挖掘“世界普遍”的价值内核,从民族性经验中升华、提炼出适用于全人类的发展规律,将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与未来发展的自信提升为对全人类和平发展、携手共进的自信。二要处理好“向内”和“向外”的关系,做到内外兼备。这既要求我们按照中国思维、中国特点向人民群众解释外部话语体系,又要求我们把握国内外话语传播的差异性,按照国际话语惯例将党的坚定历史自信执政理念转化为世界通识性方案,推动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接轨。一方面,掌握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特色与交流习惯,根据不同话语范式与知识体系适度转化话语表达方式,“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11]320。另一方面,尽可能争取“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群体”、研究中国问题的海外学者、与中国关系较为友好的发展中国家,以此为切入口打开国际话语场[22]。

猜你喜欢

话语历史
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