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低碳竞争力研究综述*

2024-03-19赵玉环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2期
关键词:竞争力影响评价

赵玉环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带来环境、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愈加关注,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2020 年提出了“双碳”目标,这也对我国各行各业的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和企业。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双碳”目标的主体,提高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梳理和总结企业低碳竞争力有关研究可以明析发展的脉络,为企业低碳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评价等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基于此,本文从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演化和概念、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以及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等方面对企业低碳竞争力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1 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概念

《20 国集团(G20) 低碳竞争力》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它首次定义了国家层面上的低碳竞争力,为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框架。目前有关低碳竞争力的研究尺度已经逐渐由宏观向微观转变,现有的研究已经涵盖了国家、区域、城市、产业、企业等层面,但企业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企业是构成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同时也是国家执行和落实低碳经济政策的重要力量。企业低碳竞争力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营目标,陆续展开对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探索,经过对企业绿色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研究,学者们对企业低碳竞争力探析后展开了大量研究。

学界对于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概念分歧较少,其概念内涵随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渐扩展和丰富。2013 年出版的《企业低碳竞争力战略》中认为企业低碳竞争力是传统的企业竞争力附加因素,是企业通过减少产品与服务的碳强度等措施所获得竞争力的“增量”。经过对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高喜超等[1]提出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概念较为经典,之后的学者进行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研究大多是在此概念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部分学者提出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的主要概念内涵见表1。

表1 部分学者提出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的主要概念内涵

目前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概念还不统一,但不难看出,现有的定义实质上都认为企业低碳竞争力是企业在当下的政策和经济背景下通过全流程运营中的综合能力进行长期碳减排活动,从而在竞争过程中获得更强的优势。

2 企业低碳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按主题词搜索“企业低碳影响因素”“企业碳减排影响因素”,分别得到518 条和239 条(CSSCI)结果,发表时间在2008 年到2023 年之间。研究对象中工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占比较大。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对供应链上存在的低碳行为进行探究,研究范围逐步向服务业拓宽,包括物流企业、旅游企业等。研究的企业规模也由大型成熟企业向中小型企业和初创企业探索。

通过梳理发现,研究者们对企业低碳竞争力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占比较大。这也说明了企业的低碳竞争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特征。内部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企业家特征与企业特征,企业特征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基础、管理能力、技术创新等;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市场等;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影响因素,如公众意识、行业竞争等,本文不做重点阐述。企业低碳竞争力影响因素见图1。

2.1 企业低碳竞争力内部影响因素

企业家特征会影响企业的运营策略及低碳绩效表现。企业家特征和企业低碳经营理念密切相关,企业家特征主要体现在企业高层领导对低碳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企业中的高级管理层是企业低碳运营策略制定者,承担着进行组织战略规划和改革的重任。企业家自我监控、企业家自尊和企业家自我偏好等企业家个人概念对企业家绿色生产自我效能具有显著而全面的影响[4]。

企业特征包括企业的资源基础和管理能力等,其中资源基础中经济能力、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等因素影响企业低碳实践。根据资源基础观,丰富的资源和优秀的能力是企业相较于其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会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策略,从而使自己在资金、技术、环境方面获得较好的发展和表现。企业规模的大小导致其资源和能力的差距,影响着企业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最终也会选择不同的低碳战略。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企业资源整合能力较强,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和低碳实践之间可能会陷入矛盾。针对企业资源特征,学者们选择了不同的企业类型进行实证分析,赵黎明等[5]以酒店企业为对象研究发现,影响企业积极低碳行为的最大因素是内部资源实力。在人力资源方面,以物流企业为例,低碳技术人员比例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直接影响要素[6]。发展低碳物流,必须培养具有更高的低碳发展意识和更强的能力的专业人才。在设备资源方面,使用节能设备也很重要,例如电动叉车、节能温控设备、节能分拣包装设备以及节能照明设备。

企业低碳管理能力包含碳资产管理、低碳运营管理、低碳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许多学者把企业中低碳价值的资产称为碳资产,碳资产是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载体,包括有形碳资产和无形碳资产[7]。重视积累碳资产是提升或者保持企业培育低碳竞争力的核心资源。碳资产管理是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和低碳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江玉国等[8]以减排无形碳资产为研究视角,认为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管理水平、文化建设、能源结构、资金投入和关系管理等。刘楠峰等[2]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低碳管理体系、碳核查水平、低碳文化是影响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培育低碳竞争力的首要驱动因素。

在低碳运营管理方面,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存在制度不完善、管理方式落后、不够现代化等问题。碳效率已被用来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碳效率研究对优化低碳管理体系、强化低碳运营、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碳排放量可以直观地看出企业的低碳管理水平,目前关于碳排放量计算标准和方式正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由于企业间碳排放信息披露的程度和标准不同,学者们利用一些方法估算企业的碳排放量[9]。已经有学者们在关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管理、会计管理等细分领域研究[10],但研究数量还较少。

有学者从供应链的角度研究企业的低碳影响因素。对供应链上六大主体实施低碳行为的因素研究,发现制造商和回收商的低碳行为对供应链上低碳影响最大。低碳原料与物料供应、低碳产品设计、低碳包装、低碳营销渠道、低碳消费结构、低碳回收品再处理等对于企业实施低碳行为均具有影响力。有学者更加细化地分析了网购供应链的低碳协同机制[11]。在碳中和目标下,因素间联系紧密且存在跨层影响关系,政府、制造企业、零售商、消费者和回收商协同共进,保障企业闭环供应链的低碳转型。

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低碳技术方面,绿色技术主要是通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能源和原材料而间接减少碳排放,低碳技术则是直接减少碳排放。两者虽有不同,但最终都表现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结果,因此经常结合使用,称为绿色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可大幅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企业降低能源成本的重要手段。在装备制造企业实证分析中也表明低碳技术创新对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12]。通过开发低碳技术,并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商业化扩散,是提升能源效率并达到节能减排效果的最根本途径。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是履行碳减排使命、改变生态的关键性内在因素。狭义的绿色技术创新指的是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在环境技术、环境工艺方面的创新;广义的绿色技术创新也包括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13]。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提升效应、锁定效应、溢出效应减少企业的碳减排。关于提升效应,主要是提升企业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14]。关于锁定效应,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可以得到政府、金融机构等的支持,从而获得更低成本的融资,削弱企业的环境风险。绿色创新的溢出效应有助于加快绿色低碳知识的传播,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绿色产品或服务溢价,促进企业碳减排和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

综上可以总结为:在企业现有的规模和条件下,企业的特征和内部的各种低碳行为能够影响其低碳竞争力。有学者把企业的低碳行为划分成实质性低碳行为和象征性低碳行为,实质性低碳行为对应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低碳相关的能源、技术和投入等;象征性低碳行为对应企业与低碳相关的理念、宣传和运营[15]。与此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软低碳行为和硬低碳行为。硬低碳行为是指企业为减少碳排放而改变其生产过程或重新设计其产品的实质性努力;软低碳行为是指企业在改善组织结构或管理体系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关于如何减少碳排放的政策或公告等。

2.2 企业低碳竞争力外部影响因素

企业低碳竞争力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市场等。我国的环境监管以行政的环境监管为主。与此同时,基于市场的环境监管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6]。在低碳经济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国各地区、各部委、各领域、各行业、社会各方制定了很多政策工具来推动企业低碳发展,例如碳税、政府补贴、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碳标签、碳排放权交易、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等。

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规范和支持企业低碳实践。政府政策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补贴为企业低碳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降低了企业的风险,直接促进企业低碳设备和技术投资[17]。合理的碳税对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良好影响,可以在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内达到良好的效果,还可以促进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和共享[18]。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发现,碳交易试点市场通过对企业财务绩效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并对企业的信贷融资形成约束而倒逼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碳交易试点市场对促进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的低碳转型较对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的低碳转型更显著。另外,学者们还发现政策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19]。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高碳企业的绿色技术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并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21]。除了对传统成熟企业有显著作用外,该政策也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间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成长[22]。

碳标签作为促进低碳消费、实现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鼓励推广应用碳标签,企业通过碳足迹核算,可以发现降低碳排放的机会,进而自觉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或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企业在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碳排放盈余。另外在供应链的传导下,可以带动上下游企业降低碳排放,并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支持,我国部分地方政府推出了数字碳减排标签,例如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起的碳普惠制度;一些企业也推出了数字碳减排标签,例如支付宝发起的蚂蚁森林和顺丰同城发起的碳能量等[23]。政府绿色采购制度通过降低不确定性和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风险,有助于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24]。另外,转型金融与碳市场调节存在着最优组合,强化两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可望实现经济社会的帕累托改进,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25]。

3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相关研究

3.1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

在以往的竞争力理论中仅仅关注经济效益,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竞争力应同时关注其经济能力和低碳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企业意识到率先获取低碳竞争力的企业才能赢得市场先机,从理论模式上探究企业低碳竞争力网络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企业低碳竞争力是由资源低碳配置能力转化而来,即低碳技术、低碳管理与低碳文化。这些研究奠定了企业低碳竞争力研究的基础。

针对不同的企业特征或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而构建的指标体系不尽相同。基于以上学者们的研究基础,学术界开展了诸多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测度和评价研究。先测度了高碳型企业工业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再聚焦于钢铁企业、石油企业、物流企业、汽车企业等。江玉国等[26]从管理水平、人力资本、文化建设、技术水平、市场因素五个方面对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进行了评价。董聪等[27]从资源基础和低碳生产、经济、技术、管理、文化六个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对三家石油企业低碳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刘鹏[28]将低碳物流能力分为企业规模、物流业务能力和物流系统功能要素、管理能力、技术创新力,根据其在低碳方面的表现建立了企业低碳物流能力评价体系。也有学者研究了汽车企业无形碳资产识别、测度、演化,并对汽车企业低碳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3]。

3.2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方法模型

对于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模型有很多,客观评价法和主观评价法是评价物流企业竞争力的两种方法。客观评价法获取的研究数据真实可信,不带有人的主观因素。现有研究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法、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逼近理想解排序(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大多数学者在评价时都要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对企业竞争力排序和关联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AHP 能将一些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分析,熵权法能够较为简便地确定各指标权重,也可以和一些方法组合使用。董聪利用AHP 给指标赋予权重,肖吉军、范莉莉、江玉国等都利用熵权法给指标赋予权重。TOPSIS 法对样本无特殊要求,常用于指标和对象较少的组织问题。张春秒利用AHP 和熵权法组合确定综合权重,也通过TOPSIS 法实现了企业之间的排名对比分析。张丽芳[29]以比亚迪为研究对象,采用DEA 法确定了评价值,确定了低碳视角下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改进建议。孙雨[30]等运用熵权TOPSIS 模型的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识别影响低碳绩效的关键因素。灰色关联分析法用于确定各因素对其所在系统的影响程度,由于其对样本量多少和分布规律的要求较低且计算量比较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综合评价的问题。

另外,也有学者使用粗糙集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搭建企业低碳能力评判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能结合专家的经验,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模糊问题带来的影响,也可以解决定性指标的量化问题。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们对于企业低碳竞争力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理论研究,并从内部和外部分析了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在低碳经济和低碳战略的背景下,近年来对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也呈现出持续关注的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企业低碳竞争力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传统成熟企业,仅个别学者初步关注和探索了新兴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低碳研究。二是对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够丰富。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存在不同的特点,其影响因素和选取的评价指标差异较大。对于各类企业而言,企业低碳竞争力应选取哪些合适的指标还没有统一的准则。三是缺乏对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比如,企业低碳战略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但是其具体进程如何?其低碳战略对企业的竞争力影响程度如何?这些问题的答案还不太清晰。这都亟需开展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

低碳观念已经逐步融入到了企业管理之中。对企业进行低碳竞争力评价,能够客观反映企业的低碳水平,推动企业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结合以上存在的问题,未来关于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研究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进一步充实完善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对象,进行低碳竞争力研究;扩展不同发展规模的企业,研究影响其低碳竞争力的内部、外部因素和低碳发展建议等。二是丰富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结合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特点,从低碳生产、低碳运输、低碳营销、低碳运营、低碳管理、低碳技术、低碳办公、低碳补偿等方面,构建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并建立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增加对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包括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如何依据企业发展规模与阶段确定碳减排的可控性指标,如何评价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水平,如何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措施,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等。

猜你喜欢

竞争力影响评价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日本竞争力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