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与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耦合的逻辑、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4-03-19卢军
卢 军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22 年12 月27 日,时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陈子季司长在《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1]。”受“工具论”思想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原有的定位过于偏重“谋业”,更多关注于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而淡化了综合素养的培育,从个体的发展来言,这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从职业教育培养的过程来看,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源于通识课程的教育与引导,而生命教育从属于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受新冠疫情或突发自然灾害影响,许多人失去了亲人或朋友,在理性与情感互织下,唤起了公众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生命教育类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和学生关注与重视。由于生命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起步较晚,目前高职院校对生命教育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实效和教学资源不完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生命教育的开展。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生命教育的内涵,厘清生命教育3 个不同属性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同时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分析出生命教育与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耦合的逻辑、价值,从而提出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4 个方面的实现路径。
2 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2.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 最早是由美国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一书提出的,他认为“教育的真谛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2]。”这个思想受到了学术界和教育界广泛认同,并得到世界各国高校或组织机构系统的研究与发展。什么是生命教育呢?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提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3]。”
生命教育以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和发展生命为基本宗旨。学者们普遍认为个体生命包含自然、社会和精神3 个方面的属性,其对应的属性特征见表1。
表1 个体生命的属性特征
生命三大属性是逐层渐进的,自然属性涉及生死与伦理,社会属性涉及人道与人文,精神属性涉及人性与人格。冯建军[4]教授提出:“生命是教育的基础。实现生命的和谐发展,应该立足于个体的自然生命,激发精神生命和发展社会生命。”故而,生命教育也包含3 个层面。
1) 自然生命教育。自然生命教育是对个体自然生命的产生、发展和死亡全周期及自然生命价值的认知和体会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涵盖生理卫生知识、个体生命周期发展知识、生死学知识、安全防护知识等。通过自然生命教育,能让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真实地认知生命历程的阶段及其特点,从而教育引导他们清晰地理解生命和把握生命,更好地规划生命。
2) 社会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目的是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其成为一名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社会生命教育通常包括4 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教育。主要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组成和运转方式,了解社会的各种角色和职责,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二是责任感教育。主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三是道德教育。主要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诚信意识。四是社会实践教育。主要教育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实,增强他们的社会体验和实践能力。
3) 精神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这是一种旨在帮助人们认识、发掘和实现自己内在生命价值的教育方式。它通常涉及到个人的内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和生命体验等方面。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5]。”关于精神生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尼采、马克思、黑格尔、康德、西塞罗、费尔巴哈、萨特等哲学家们都有共同的观点,认为精神生命是一种重要的存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护养精神、豁达人生、追求真我以及涵养智慧应是精神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精神生命教育通常由4 个部分组成:一是精神生命认知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精神生命的内涵、价值与意义,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优点缺点等。二是情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控自己的情感,培养健康的情感生活和人际关系。三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正面、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认识事物的态度与方法。四是自我实现教育。帮助学生充分发掘和发挥精神潜能,促进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
2.2 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新冠疫情期间,周边许多鲜活的生命离人们远去,但更多的生命共克坚难、守望相助、携手同行,这种理性与情感互织,更会唤起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因此,积极研究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对生命问题的理解,从而改善并提升生命质量[6]。
一是扩展生命认知的宽度。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生命教育,增强大学生珍惜和尊重生命的意识,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唯一和不可替代的,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避免或减少校园自杀情况的产生。
二是强化生命安全的意识。开展生命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掌握生命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强化生命安全的意识。生命安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大学生作为成年人,需要在面对各种危险和威胁时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如自然灾害防护、疫情防控、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是提升生命健康的质量。开展生命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运动等,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威胁,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四是增加生命抗压的厚度。开展生命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增加生命抗压的厚度。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需要面临学业、就业、人际关系和情感等各种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大学生因无法抵抗外界心理压力,出现抑郁、自杀等现象。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缓解心理压力,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3 生命教育与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耦合的逻辑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承担公民责任和社会责任所需要的知识和综合素养,而生命教育是以认知生命、理解生命和发展生命为宗旨,其目标是教会学生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两者殊途同归。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推进,生命教育必将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1 通识课程是生命教育耦合的载体
通识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生命教育需要依托通识课程开展教育与引导,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类课程一般包括生命科学、健康与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养习得与养成、婚姻与家庭教育、性教育等课程,这些课程需要成为公共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有机嵌入到通识课程体系中,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3.2 生命教育是通识课程目标耦合的内在动力
通识课程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有一些主题与生命教育的主题密切相关,如生命科学、心理健康、健康与安全等。通过在通识课程中引入相关的生命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主题的内涵和意义,促进学生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3.3 生命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生命和健康的知识和理念,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通过在通识课程中引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通识课程为生命教育提供平台和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会不断调整或变化,如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有些院校会设置生命体验课程;新冠疫情期间,为了增强学生的防控意识与心理疏导,增设了疫情防控与心理健康等课程。而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包容性很强,新设的生命教育课程都可以通过公共选修课形式进入通识课程体系,同时还可根据实际需要,机动灵活地安排专家讲座、专题讨论、报告会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传播生命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生命教育与通识课程耦合的逻辑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可以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生命教育与通识课程耦合的实现路径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定位更加强调服务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提高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知与理解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生命教育与通识课程耦合的实现路径需要从完善生命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重构、建设生命体验中心(馆)、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的综合素养和改革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以实现生命教育与通识课程的协同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4.1 完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和重构教学内容
一是应将生命教育课程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公共任选课或专业任选课、公益性讲座、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将生命教育深度融合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增强学生对生命教育认知和理解同时,实现综合素养全面培养与提高。
二是开发新的生命教育课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及现实教育需求,可系统开发新的生命教育课程,如生命科学、疫情防控与心理健康教育、生命体验、毒品的危害、艾滋病的危害与防治、性教育等,以培养学生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和尊重,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健康素养。
三是重构教学内容。目前,大多生命教育课程内容都是按学科内容来设计,缺乏现实案例,靶向教育作用不明显。各院校应积极鼓励课程团队主动走入社会,到医院、社区、企业、农村等去广泛收集各类鲜活的案例。例如,新冠疫情下医护人员是如何不畏死亡冲锋在抗疫一线的案例;面对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山体崩塌等情况时,国家、社会是如何帮助受困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展现人间大爱精神的案例;面对挫折与疾病,典型人物是如何克服困难、不畏好艰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直面困难或死亡的案例。通过对课程的解构重构,将这些典型案例重新组合为新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2 建设生命体验中心(馆)
生命体验中心(馆) 是一个集体验、学习、交流、研究于一体的场所。生命体验中心(馆) 可通过多媒体、3D 虚拟仿真、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全过程实景化地提供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验活动,如生命周期体验、毒品与性病危害警示、残疾人或老龄生活体验、安全防护体验(地震、失火、溺水等)和死亡体验等,来提升大学生对不同生命教育层次的认知、体验、理解与反思,教育引导他们如何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和强化家庭与社会责任感,倡导健康、快乐、积极和乐观的生活方式。此外,生命体验中心(馆) 可随时免费对社区开放,供社会公众参观体验,成为人们周末文化休闲和开展生命教育知识学习的好地方。
4.3 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的综合素养
由于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普及较晚,大多课程都是由相关专业教师兼任,任课教师自身对生命教育的认知与理解存在不足,课程的教学与开发能力较弱。高职院校应组建一只结构合理且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来支撑生命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应通过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生命教育专项培训、社区或医院志愿者活动等,提升教师团队认知水平,拓展生命教育的素养与知识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共同备课、研课和磨课等方式,深入挖掘与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资源,探索和创新课程教育方法,全面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4.4 改革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
“通识课程的教学始终未能跳出‘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这种教学形式无疑剥夺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7]。”生命教育更是如此,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师、教材和教法3 个层面深化生命教育教学改革,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综合运用案例式教学、引导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手段,通过翻转式课堂、小组分享、社团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社区、医院、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志愿活动和文化传承基地,让学生实地参与社区和街道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深度感知社会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增加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推动生命教育的走深走实。
5 结束语
随着自然灾害频发,个体生命变得越来越脆弱,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及时的生命教育引导,产生了大量的心理问题,甚至放弃生命,这些情况的出现让人感到惋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将生命教育作为通识教育改革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完善生命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重构、建设生命体验中心(馆)、提升大学通识课程教师生命教育能力和改革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等方法全力推进生命教育走深走实,以实现生命教育与通识课程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