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驱动美术精准教学
——以“锻炼的人们”教学为例
2024-03-19金晓芸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
金晓芸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
《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新环境、新体系、新平台、新模式、新评价”建设,推进教育更高层次的优质均衡、个性多元。随着研究的深入,教育教学变革在数字化转型下更加个性、更加精准优化。基于智慧工具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智慧作业和智慧纸笔为收集数据的手段,结合作业设计、互动课堂等场景,在闵智作业平台上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以支持或推进师生教与学活动。智慧工具(闵智作业平台和智慧纸笔,以下简称平台及纸笔)的运用,为美术教师聚焦本年段美术学科核心知识教学、学科素养培育,有效、快捷、准确地收集和掌握学生真实信息、课堂行为、练习行为等提供了便捷。有了数据的支持,教师更易于精准判断学情,课前改进教学设计,课中及时干预、精准施策、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组织多元评价;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
“锻炼的人们”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一节人物泥塑课,基于以往人物造型与泥塑表现知识技能,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维度目标设定为:初步学会利用铅丝支架,以包裹泥工技法为主,综合运用各种泥工技法,塑出形象生动、动态有变化的彩泥运动人物造型。这是一个知识技能运用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泥塑表现内容,如何有效运用平台、纸笔以及各项技术辅助教学,为美术课堂提能增效,实现精准化教学成了本课研究的最大挑战。
一、教学前:依托智慧平台,精准学情支持精准教学设计
(一)精准学情来自前测数据分析
学情的精准获取有助于教师设计、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也更能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整体的学习与个体的学习差异。精准学情的获得有赖于对学生学习基础、既往学习情况数据的精准分析。
1.问题:学情不明晰,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不明确
在以往的执教中发现,学生对以往学习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和教师认为的掌握程度存在不小差距。但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才可能实现精准化的教学,教师才能在没有掌握的知识技能点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法学法。
2.途径:关注掌握情况,借助平台组织课前测试
为更精准地掌握学生以往学习的情况,笔者依托平台的“作业设计”功能板块进行课前测试,涉及的都是以往学习过的与泥塑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用来考查学生对雕塑的分类、人物捏塑的手法、重点技法包裹的熟悉程度、泥塑人物形象与主题内容的掌握程度。题目的设计是为了适应小学生的答题习惯和缩短答题时间,笔者选择了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题型。鉴于学科特点,采用的都是图文结合的题目。(如图1所示)
图1 前测题示例(单选题和多选题)
(二)精准学情支持精准教学设计
测试后数据产生,每组题目的正确率各不相同,各有高低,但总体呈现出第三题有关泥塑中包裹技法的题目是最不理想的。这个技能在以往多项内容中学习过,但从数据上看,学生有所遗忘,最不理想的一个班级的正确率甚至不到50%(如图2 所示),然而就是这个技能点恰恰也是本节课的关键技能,而且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因此,针对包裹这一泥工技法薄弱的学情,笔者作出了以下教学调整与活动改进(如图3所示)。
图2 已学包裹技能及相关前测题的正确率数
图3 薄弱技能的教学调整
1.示范视频切片处理,突出包裹技法
课堂上,笔者将一镜到底的示范视频以倍速完整播放,其实学生在观看时不清晰应重点关注什么。经过精准数据的分析后,针对学生对包裹技法的掌握程度不高,笔者就对示范视频进行切片处理,将包裹这个技能点的部分单独剪辑,突出包裹技法的运用。
2.带着问题观看示范,引导关注要点
为引发学生关注更多包裹技法运用的细节,笔者在播放包裹技法视频前进行了提问,如:哪些部位适合用泥团进行包裹,哪些地方又适合泥片包裹?先包哪个部位再包哪个部位?这些问题有效引导了学生观看的关注点,同步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制作要点。
3.视频加入关键文字,提示关键信息
笔者在原本无任何文字提示的视频中,按照步骤顺序添加关键技法的信息文字,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时关注这些信息,更易于发现更多灵活运用的包裹技巧。
4.师生互动现场示范,巩固活用技法
为检验学生是否认真观看并关注到视频中技法的关键信息,同时也为巩固和加强学生对这些技法的理解和掌握,观看视频后,笔者再一次让学生进行包裹技法相关问题的回顾并进行现场示范、展示范作,增加了直观性、互动性。
(三)精准学情支持下的自主个性化学习
精准教学中,教师更希望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前测题的同时,也能唤起以往学习的经验,为后续活用技能做铺垫。那么,相关精准资源“投放”,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1.问题:自主学习欠缺,无法实现个性化学习
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即使知道自己薄弱的知识点,也无法通过任何手段进行查漏补缺。长此以往,学生这些薄弱的知识也会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技能难度的提高而越发薄弱,甚至无法衔接新的知识技能。
2.途径:自主查看资源,为巩固薄弱技能做铺垫
前测后,学生即可通过平台看到自己回答的是否正确,并可同步查看解析。同步发布的文字讲解、已学教材内容图片、以往优秀学生作品、相关知识点短视频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4 所示),能帮助学生调取以往所学知识、巩固技能,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学生即可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对于较薄弱知识技能点,可能点击平台反馈的解析即可进行复习巩固,可为本课知识技能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图4 图文解析和视频讲解等学习资源示例
(四)实施效果:从经验教学转化为精准学情支持,助力教师教学提质增效
本课在实践中运用平台进行课前测试,能让教师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从设计前测题到有效反馈的数据分析过程,也是教师梳理本课的知识技能点、教学重难点的过程,能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在很大程度上让教师从以往的经验中脱离出来,让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
本课前测中发现的技能薄弱点包裹技法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改进教学后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都更加突出这个技能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程度也就越高,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能力就越强,作品质量更好。
二、教学中:巧用“纸笔”解决关键问题,驱动精准教学
(一)助力把握人物动态,更好落实教学重难点
1.问题:人物动态难把握,理解不深入难表现
本课学习内容为支架造型,用彩泥捏塑表现动态较为复杂的运动人物形象,但学生对于人物动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塑造起来有一定难度。想要塑造好运动人物的动态可以先从绘画平面的运动人物动态线着手,多次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关节与动态变化的关系、人体各部位的比例关系等,更好地抓住不同运动的人物动态特征,从平面到立体逐步形成过渡。这也是教师收集即时生成教学资源的环节,有利于调控后续教学的方向。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看全所有学生的尝试练习资源,教师有时就会错过很多学生重要的资源,效率比较低,且不全面。
2.途径:纸笔尝试画与练,有效辅助动态教学
平台以及纸笔的运用可以及时捕捉学生的人物动态线轨迹,不仅在平台上能实时显示,还能从轨迹回看中了解学生绘画时的思维过程,有效解决教师无法全面、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难题。这些生成性的资源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师可以将典型学生练习的人物动态线作为范本进行分析,也可发现个例问题的练习,组织针对全班或个体的指导,为后续的调整、改进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
3.调整:搭支架训练思维,过渡到立体动态
为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可将绘画人物动态线的难度设计为递增式的难度(如图5 所示)。第一个人物排球运动员跳起扣杀的动作,与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的羽毛球运动员人物的动态线相似,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模仿着绘画。有了绘画经验,第二个武术人物动态线的绘制,学生知道该如何观察运动人物的动态,该从什么部位开始,哪里是关节位置,怎么转折变成动态,能一边观察人物一边尝试绘画。第三个人物动态线的绘画,没有参考图例,直接绘制喜欢的运动人物动态线,这是具有挑战性的练习,但是绘制之前,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运动小手册和慢镜头视频中看过大量的静态运动人物和动态运动人物,在脑海中积累了不少运动人物的素材,虽然难度最高,但是不少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如何从真实人物到平面人物,再到平面形式展现人物动态线的绘画创作过程(如图6 所示)。这恰恰也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
图5 教师示范人物动态线及三个梯度的人物动态线绘画练习
图6 人物动态线的绘画创作过程
同时,运用“纸笔”绘画人物动态线较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如果直接拿到铅丝人支架,学生会不断地去调整它的动态,纠结于动态的优劣,费时且会导致完成度不高。改进教学加入这个环节后,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随着三个梯度的人物动态绘画,不仅在脑海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素材,更对自己喜欢的运动的人物动态会有初步的构思,也知道关节点的位置,也就能果断迅速调整铅丝人各部位的动态。
4.实施效果:从无暇思考转化为充分思维过程保障,助力学生人物动态表现
五年级学生在对人物动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与构思后,发现进行泥塑的创意表现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塑造动态较为复杂的运动人物形象。在以往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学生运用支架,调整好动态后直接塑造,基本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即使提供了参考的人物图片,往往也是以模仿教师的范作为主。
本课的改进教学实践,重新分配了学习时间,运用智慧笔进行人物动态线的尝试绘画,让学生对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动态进行构思;梯度、分层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由模仿到理解,再进行创意,对人物动态有了充分的思考过程,为后续从平面动态到立体形态表现做好铺垫(如图7所示)。
图7 练习中学生的思维与表达
(二)助力即时多元评价,优化诊断与激励
新课标倡导的是“教学评一体化”,美术学科也不例外。在一节课中,评价能帮助学生了解和评判自己和同伴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这个环节必不可少。但是以往的常规课堂的评价比较笼统,评价方法和流程比较烦琐。例如,要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还要打印自评表格让学生填写,但是课后又不方便统计。又如,同伴的互评、教师只能请个别同学用语言进行点评,涉及学生范围较小,如请全体同学进行互评,运用投票等方式,还要制作学具等,所占教学时间又太久,效率不高。基于传统课堂中的评价问题,笔者通过平台和纸笔的功能开发,实现了即时、高效、准确反馈。
1.巧用单选功能自评,自我诊断
笔者用手机拍照投屏展示全体学生作品后,再将自评标准罗列在课件中,将评分标准转为A、B、C、D 四个选项。同时,课堂中打开平台课堂互动板块中单选题功能,学生运用快速答题卡就可以完成自评,数据也能马上显现,方便快捷(如图8 所示)。学生通过对标评价要求,完成自我评价和诊断,从而了解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反思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间。
图8 自评要求与评价数据呈现
2.巧用切题开展互评,同伴激励
笔者利用铺码纸按学生学号设计了互评表格,依据评价要求,选出喜欢的作品。学生在通过切题分割处理在表格相应的范围内打勾或做记号,就能以参与率的形式看到学生的投票数据(如图9 所示)。学生通过数据能直观感受到同伴间的鼓励与肯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图9 铺码纸切题,学生互评、参与率平台数据
3.实施效果:从个体参与转化为面向全体树自信,助力提高学习评价效益
传统的美术课堂,评价是难题,一直比较笼统、单一,难以突破,已经难以满足学生自我诊断和教师调控后续教学。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教学评价也可以有较大的突破。
本节课在实施评价时,相较于以往的传统评价方式更加高效、准确,更有量化的数据支持。学生的评价从点到面,充分参与其中,通过平台和纸笔实现全体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时、直观的数据显示,让学生有机会再一次巩固本课知识技能要点,进行自我诊断、同伴间相互学习,从数据中了解自己,明确发展目标,从而树立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也能实时掌握学生的评价数据、学习情况,为后续更精准地调整、实施教学形成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