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2024-03-19王斐曾雪君李延康何亮亮袁亚宏岳田利

食品工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通识学分课程体系

王斐,曾雪君,李延康,何亮亮,袁亚宏,岳田利

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安721000)

随着食品产业步入大规模工业化阶段,人们对于食品的营养与卫生问题越发关注。在此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食品行业的工程设计、营养健康、安全检测及监督管理等领域担当愈发重要的职责与角色。同时,课程体系作为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构建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需要,本科课程建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让课程迭代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培养出既富有个性又适应社会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为此,根据国际公认的专业排名体系筛选出9所国内外一流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系统归纳对比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模块、课程内容等,总结国内外高校共有的特点和各自特色,以期为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为梳理当前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调研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的“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评级为A+的6所国内院校和3所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国外高校。教育部2022年公布的第2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的3所高校(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评级均为A+。表1和表2展示各高校的学分基本情况、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表1 国内外高校各课程模块最低要求学分设置情况

表2 国内外高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

2 国内外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2.1 总体培养计划

国内6所高校的本科学制均为4学年8学期,平均总学分163.7学分(学分设置都在157~170学分)。国外3所高校的应修平均总学分140分,明显低于国内高校。其中,瓦赫宁根大学应修总学分较高,但课程数量相对较少(每门课程约6学分),且学制较短。此外,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设置有5年学制的BS(学士学位)/MS(硕士学位)联合学位,允许学生同时获得本科和研究生学分。

不同的学分要求及学制设置反映了高校不同的培养理念。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国内高校将毕业生定位为行业领导者,侧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国外高校的培养定位则以市场为导向,即人才对应工作,其每个专业或方向的培养方案会详细列举毕业生所能从事的具体工作。二是我国课程体系更多地强调“博而广”,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科学、数理及食品领域的各种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过高的学分设置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使学生疲于应付上课和考试。而国外高校课程设置强调“少而精”,较轻的课业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利用课下时间学习前沿知识或者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2 课程设置整体情况

国内外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均大致围绕通识教育层面及专业教育层面开展本科教育[2]。不同高校课程模块的名称及划分有所差异,不利于比较。如中国海洋大学的专业知识课程与大部分高校的专业核心课内容相似,南昌大学的专业核心课与其他高校的集中实践课程一致。为此,通过查阅高校的培养计划,根据实际授课内容,对相似课程模块的命名进行统一。如表1所示,将课程结构大致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及其他课程模块。

就整体而言,国内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模块划分更细。除大部分高校都有的常见课程模块外,还有几所高校设有自己独特的课程模块。如浙江大学开设的跨专业模块、国际化模块等。而国外高校课程结构设置相对简单,各模块划分模糊。

就各模块占比而言,国内高校通识教育模块占比较大。上述9所高校中,2/3的高校通识教育模块占比在46.5%以上。其中,中国海洋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达89个学分,约占毕业要求最低学分的55.3%。相比之下,国外高校更加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运用,其专业教育层面的课程学分占比略高于中国高校。

2.3 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国内外高校的做法也存在一定差异。

一是就通识教育课程而言,国内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种类丰富,内容涵盖面广。从表1和表2可知,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在14~25种,涵盖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人文社会科学及学生成长规划类课程(部分高校,如江南大学也将自然科学课程归为学科基础课程)。其中,思想政治、军体、外语等课程占比较大。这些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反观国外大学并未要求必修此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一般为自然科学及成长规划类课程。

国外高校更重视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由表2可知: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均在必修环节开设写作课程,以提高未来食品人才的书面表达能力,为其在日后撰写学术论文及工程设计方案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瓦赫宁根大学开设演讲技能课程,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时代,演讲技能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其自信心方面多有裨益。相对而言,我国学生普遍在学术报告及展示、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部分国内高校在这此方面的课程设置有所欠缺(开设此类课程也多为选修课)[4-5]。因此,重视演讲与写作类课程将对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更有帮助。

二是就学科基础课程而言,国内外高校均重视与其他基础学科的交叉。学科基础课程一般都包括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化学基础等,扎实的理化基础对毕业生进一步攻读食品专业研究生和未来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十分重要[5]。部分高校做到融合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如:浙江大学融合现代生物与医药背景,侧重于生物基础类课程;华南理工大学依靠工科院校背景,开设电工与电子技术、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与分离工程等课程,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相应的帮助。在数理基础课程建设方面,国外高校更重视统计类课程的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大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是就实践课程建设而言,国内外高校均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国内高校倾向于将实践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集中训练,形式多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而国外高校的实践课程形式较为灵活,包括项目研究、社区服务、企业实习兼职等[6],如:密歇根州立大学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进行兼职实习修得实践学分[6];瓦赫宁根大学在第2年的本科教学中,将企业的实际问题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讲授,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同时也为他们未来创业提供实践经验,在第3年的课程中,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对食品行业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7]。案例研究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此外,国内高校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实践学时才能毕业,而国外高校的实践环节更具选修性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是否参加实践课程。国内外高校实践环节上的这种差异与其教育理念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3 讨论与建议

3.1 构建“嵌入社会”的培养模式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归纳与比较发现,培养高度契合社会需求、专业综合能力强的食品人才是国内外高校的共同目标。随着国内外食品市场的不断开放和融合,食品工业正在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健康发展[8]。国内高校在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运用多学科知识决策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仍待加强[9]。培养“嵌入社会”的行业人才需要从目标性、特色性、综合性等方面去拓建。一是应根据社会需求和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制定更具目标和特色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落实“嵌入社会”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技能的培养。二是要注重对本科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如引入国际高质量线上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会议或比赛等,让学生了解国际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提高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在国际竞争中的适应性。三是应增强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发特色课程,从而占有劳动力细分市场。

3.2 构建综合多元的课程体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食品科学、工程科学、农学、化学、医学、工程学等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领域,其内涵丰富,学科门类众多[5]。归纳对比表明,相较国外高校,我国高校本科课程数量相对较多、种类丰富,但仍存在课程灵活度欠缺、与前沿科学进展衔接不够紧密、多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综合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课程比重过高将导致专业特色课占比不足,且高频课程中几乎全是传统课程,缺乏创新。虽然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个性化课程模块,如浙江大学、江南大学。但是总体而言,仍缺乏理论宽厚、知识密度高的个性化课程。为此,我国高校可以适当控制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增加有特色的高质量专业课程。同时,我国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开设前沿课程,及时将最新的食品行业发展动态引入课堂教学。此外,国内高校也应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如当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是偏应用型(就业)还是研究型(继续深造)之后,若能在培养方案上加以区分,将对学生有更高效的引导作用[9]。可参考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设置BS(学士)学位/MS(硕士)联合学位,允许被录取的学生同时获得本科和研究生学分,这些学分同时计入本科和研究生学位要求,为他们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搭建桥梁,以便有需求的学生快速攻读博士学位。

3.3 构建教学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实践教育是技术转化和拓展的重要环节,国内外高校均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尽早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内容,有利于其职业发展和技能培养。从国外高校的经验来看,其实践形式灵活多样,与课程融合性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食品专业,尽早融入社会,为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前做好铺垫。

鉴于此,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丰富实践项目形式,拓宽实践项目广度,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平台,如:加强与企业和政府的深度合作,鼓励更多行业内企业和政府部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鼓励学生多参与食品领域相关的社区服务,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加速学生融入社会的步伐。二是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加强本科生提出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煅炼其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三是强化全过程实践训练,将实践环节融入课程当中,构建教学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4 结语

立足食品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对比研究中外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深层次探讨国内外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与问题,为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我国食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通识学分课程体系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学分美食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