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JBI循证医学模式的肠内营养缺乏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胃癌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

2024-03-19邢建华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4期
关键词:营养状况预见性循证

邢建华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胃癌术后营养不良问题是困扰临床医师的常见难题,可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手术后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延长、再住院率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预后[1]。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通过肠道直接或间接给予患者营养物质以改善营养状况的方法,但通常需要插管或手术置管,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负担和风险[2]。近年来,肠内营养缺乏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营养干预方式,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其以患者的饮食喜好、肠内菌群状况、肠内环境等因素为基础,利用先进的评估工具和营养支持技术预测肠内营养状态的发生,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和改善营养不良[3]。虽然已有一些相关研究报道肠内营养缺乏预见性护理对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作用,但对于胃癌术后老年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评估和证实[4]。因此,本研究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老年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组比较方式对其实施常规护理与JBI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的肠内营养缺乏预见性护理,旨在通过采用JBI循证医学模式,探究肠内营养缺乏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胃癌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并评估其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以提供更为有效的营养干预策略,为胃癌术后老年患者的治疗提供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胃癌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腹腔镜下胃癌切除术治疗,术后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4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9.41±3.63)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62±1.91)年。试验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83±3.94)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42±1.8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满足《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胃癌临床实践指南》[5]及《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6]胃癌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术后恢复良好,能够自主进食;③同意参加肠内营养缺乏预见性护理干预及随访的患者;④符合肠内营养缺乏护理干预指征。

排除标准:①有其他器官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者;②重度氧疗(吸氧量超过10 L/min),使用高浓度氧气(FiO2≥60%)维持血氧饱和度者;③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电解质紊乱者;④术后并发症严重或存在手术相关并发症者;⑤拒绝参加研究或无法提供完整的研究数据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1)术后疼痛管理。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疼痛管理,包括在手术中使用麻醉药物控制疼痛,以及在术后应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2)术后护理观察。对患者进行24 h密切观察,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尿量等,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3)饮食管理。术后一般在48 h内开始进行液体摄入试验,如无不适反应,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软食,最终过渡到正常饮食。需要根据患者消化吸收情况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来调整饮食内容。患者体位调整: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体位调整,如避免患者长时间卧床,促进患者活动,防止腹壁闭合不良和肺部感染,减少其他并发症发生。(4)术后心理、安全护理。疾病对患者的心理影响较大,需要医务人员与家属的关心与帮助,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与积极态度,促进康复。定期开展心理护理活动,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增强意志力与自我控制力等,有利于尽早康复。加强患者的安全意识教育,如避免跌倒、翻身、交叉感染等,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试验组实施基于JBI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的肠内营养缺乏预见性护理。JBI循证医学模式的建立。(1)明确定义护理问题。针对胃癌术后老年患者的营养干预问题,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患者的营养需求、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2)收集证据。根据研究问题,收集大量的相关证据,包括相关的文献报道、专家意见、患者反馈等,进行系统性的综合分析,得出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3)评估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制订并实施最佳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护理内容及措施:(1)营养评估并制订营养计划。对老年胃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包括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蛋白等指标,以确定营养缺乏的程度;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手术类型、术后恢复情况等,制订个性化的营养计划,包括营养配方、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2)肠内营养干预。①根据营养计划,定时为患者补充肠内营养制剂,保证对营养的及时补充和吸收,护士需要按照医嘱,准备好肠内营养液,包括鱼油、氨基酸、糖类等,注意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和安全性。②护理进食。护士需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进食方式,如饲管、口服、插管等,并注意进食的次数、时间、体位等。③管路护理。护士需定时更换肠内营养液输送管路,保持管路通畅,并注意器械的消毒和使用安全。④营养预见性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营养教育,促进患者饮食习惯的改变;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营养教育,介绍肠内营养支持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叮嘱患者多食用一些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帮助患者摄取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⑤心理支持。护士需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鼓励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同时给予患者及家属充分的心理支持,陪伴患者渡过难关,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治疗成功率。(3)监测营养状况。①定期测量参数,护士需要每日记录患者的营养摄入量、体质量、血糖等指标,检查输液部位,及时发现营养不良的情况。②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每日的摄入量、蛋白质、糖、脂肪等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定期评估和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质量变化、血液生化指标、肠内营养成分的吸收等,及时调整营养支持计划,以保证营养供应充足。③检查患者肠道通畅情况,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排便情况,及时发现肠道梗阻、便秘等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④预防并发症,护士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注意营养治疗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如肠道炎症、肠穿孔等,每日对患者进行肠道通畅、营养不良、肠管脱出、感染等并发症监测,并及时处理。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体质量、BMI及营养状况、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肠内营养摄入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入院率、生活质量。

①护理前后体质量、BMI指标及营养状况。于护理干预前与患者出院前1 d进行体质量及BMI检测,BMI=体质量(kg)/身高(m)2(kg/m2),并记录检测结果;营养状况指标考察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机体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与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指标变化情况。

②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入院率。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术后至出院总天数;并发症包括营养不良、消化道不适、肠道感染、营养失衡、肝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率=(营养不良+消化道不适+肠道感染+营养失衡+肝功能不全)例数/总例数×100%;再入院率为出院30 d后由于胃癌营养不良或相关并发症需要再次入院的情况,再入院率=再次入院例数/总例数×100%。

③生存质量。使用胃癌量表(oncology patient informa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stomach cancer,OLICP-ST V2.0)[7]测定患者生活质量,总分100分,分为5个维度: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情感状态和认知状态,包括30个项目。评分标准为0~4分,其中0分表示完全没有问题,4分表示问题非常严重。总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体质量、BMI及营养状况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体质量、BMI、ALB及PA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试验组体质量、BMI、ALB及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体质量、BMI及营养状况指标水平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体质量、BMI及营养状况指标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护理后体质量(kg)BMI(kg/m2)ALB(g/L)PA(mg/L)体质量(kg)BMI(kg/m2)ALB(g/L)PA(mg/L)试验组4455.56±5.6418.35±1.3433.64±1.64187.35±5.6862.82±10.64*21.03±1.82*37.11±1.98*219.56±11.21*对照组4456.87±5.4118.23±1.3233.56±1.54188.54±5.6757.15±11.21*19.93±1.92*35.94±1.87*212.54±11.35*t 1.1120.4230.2361.2592.4342.7582.8502.919 P 0.2690.6730.8140.2120.0170.0070.0060.005组别例数护理前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肠内营养摄入时间及再入院率比较

试验组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肠内营养摄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肠内营养摄入时间及再入院率比较 [(±s)/n(%)]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肠内营养摄入时间及再入院率比较 [(±s)/n(%)]

组别例数住院时间(d)再入院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h)首次肠内营养摄入时间(h)对照组4417.04±2.9210(22.73)15.29±1.9922.23±2.35试验组4415.28±2.87 3(6.82)13.93±1.9720.64±2.64 t/χ22.8514.4233.2222.984 P 0.0050.0350.0020.004

2.3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生存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生存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s)/n(%)]

并发症心理状态生理状态认知状态社会功能情感状态营养不良消化道不适肠道感染营养素失衡肝功能不全总发生率试验组441.51±0.481.83±0.671.35±0.472.03±0.242.02±0.451(2.27) 3(6.82)2(4.55)0(0.00)1(2.27) 7(15.91)对照组441.95±0.382.13±0.661.68±0.842.25±0.232.25±0.422(4.55)5(11.36)3(6.82)3(6.82)2(4.55)15(34.09)t/χ23.1422.1162.2744.3902.4793.879 P0.0020.0370.0250.0010.0150.049组别例数生活质量评分(分)

3 讨论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胃癌手术后患者常出现胃肠道吸收功能减退的情况,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肠内营养缺乏[8]。肠内营养缺乏不仅会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身体机能下降等问题,影响术后生活质量。因此,预防术后肠内营养缺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是胃癌手术后护理工作的重点。然而,传统的胃癌术后护理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胃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缺乏的预防意识不够强,许多患者只重视术后饮食方面的护理,而忽视营养的摄入与吸收。其次,常规护理中营养差异化不足,没有对术后患者进行营养程度、胃肠功能等因素的个性化评估和因人而异的营养干预。针对以上问题,在胃癌术后患者护理中引入预见性护理,能够对肠内营养缺乏提前预见、早期干预,避免术后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本研究中试验组实施基于JBI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的肠内营养缺乏预见性护理,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体质量、BMI、ALB及PA水平均提升,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肠内营养摄入时间用时更短,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同时试验组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究其原因为,JBI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的肠内营养缺乏预见性护理中,通过对患者进行评估,制订个性化的肠内营养计划,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9]。提高患者的饮食知识,进行营养教育,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饮食,增加营养素的摄入。加强患者的运动康复,提高身体机能,增强食欲和帮助消化吸收。预见性护理体现了科学的前瞻性和个性化护理的理念,可以实现术后患者护理的高度连续性和系统化[10]。JBI循证医学模式是指将当前最新的医学证据整合到护理实践中,为护理决策提供明确的指导。JBI模式将循证医学的一种体系化方法应用于护理实践中,实现了与科学护理相结合的理念。将JBI循证医学模式用于指导胃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缺乏的预见性护理中,为其提供了术后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案的科学指导[11]。在胃癌术后患者护理中,按照JBI循证医学模式,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和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肠内营养缺乏的风险因素,制订科学的护理计划,给予营养干预,防止营养缺乏。此外,在预见性护理中,可以通过监测术后患者的生理指标及时发现肠内营养缺乏危机,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发生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选用JBI循证医学模式的肠内营养缺乏预见性护理对于胃癌术后老年患者的护理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通过科学评估和个性化干预,可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降低再入院率,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猜你喜欢

营养状况预见性循证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循证护理》稿约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北京市房山区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2015-201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营养状况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357例恶性肿瘤患儿营养状况调查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