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采博纳锐意创新

2024-03-19胡东辉

人民音乐 2024年2期
关键词:曲牌名称佛教

胡东辉

《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后文简称《名称歌曲》)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主持编纂的一部佛教歌曲集,此集一方面意在推广佛教文化以及规范佛教寺院中的法事仪轨音乐,另一方面是为了宣扬佛教教义,稳定社会动荡,促进国家安宁。全集按北曲、南曲分为两个层次,各层次再按“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顺序进行排列。《名称歌曲》由322首曲牌填写了四千四百余首佛教歌曲,每首歌曲均有佛教曲名及唱词,这部歌曲集的問世无疑在当时具有一定创新意义。

袁静芳教授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研究》(后文简称《〈名称歌曲〉研究》)是我国音乐学界、佛学界第一部研究《名称歌曲》的专著,它让学界进一步了解了《名称歌曲》的同时,亦奠定了对《名称歌曲》的学术研究。

一、重视曲牌研究

《〈名称歌曲〉研究》十分注重对曲牌的研究,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曲牌的历史层次。作者在《〈名称歌曲〉研究》第二章中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变化特点,对《名称歌曲》中采用的322首曲牌名称的历史源头和发展进行了整理。书中结合文献中关于曲牌的记载情况,将所有曲牌划分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五代至两宋时期”“辽、金、元至明初时期”3个历史阶段。基于此,书中进一步将《名称歌曲》的音乐构成特征总结为“广采博纳”和“锐意创新”。“广采博纳”主要强调了《名称歌曲》在传统佛教音乐的基础上,广泛地吸收了各类音乐曲牌;“锐意创新”主要是通过对佛教原创歌曲的分析,论述了佛教僧人的伟大创造力。

其二,曲牌的曲式结构。在《〈名称歌曲〉研究》的第四章中,作者主要依据唱词,在辨析了四千四百多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后,将322首曲牌的曲式结构归纳为“只曲”“双曲”“三曲”“联曲”等四种类型。书中还依据唱词的基本结构,将只曲的结构划分为18种句式,将只曲曲牌的旋律发展手法总结为5种类别。最后,作者强调了多个观点:第一,在《名称歌曲》中,“北曲曲牌”占主要地位;第二,书中“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五个部分中,南曲与北曲,只曲、套曲、三曲、联曲的分布是均匀的,《名称歌曲》的曲目设计具有严密性;第三,《名称歌曲》中的曲牌既协调了北曲、南曲各自完整性的意义,也发展出了不同的曲牌风格。

二、关注个案研究

在《〈名称歌曲〉研究》的“专论”中,对《名称歌曲》中比较有代表性的5个曲牌(乐曲)作了专题研究,总体来说,专题可以归纳为两个话题:

其一,专题《佛曲〈四季莲华乐〉研究》和《六句赞〈华严海会〉研究》向学界展示了佛教高僧大德们的艺术创作水准,证实了佛教音乐对民间音乐的影响。

《莲花落》《四季莲华乐》广泛地传承于中国音乐艺术品种中,而追溯其源头,学界普遍认为这些乐曲都源于汉传佛教法事音乐。《名称歌曲》中的曲牌【四季莲华乐】共衍生出268首歌曲,为衍生曲目数目第二多的曲牌。在专题《佛曲〈四季莲华乐〉研究》中,作者总结出了《四季莲华乐》的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四季莲华乐》曲式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篇四曲,规整的结构是为了方便唱诵;第二,《四季莲华乐》的基本唱词结构可分为“正句”和“和声”,正句音乐基本单位通常由2个或4个乐句组成,“和声”主要用于衔接正句;第三,《四季莲华乐》唱词的文学形式以散文为主,韵文为辅。在此基础上,书中对《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载《莲花落》乐谱进行了分析与对照后,强调了其与《名称歌曲》中《四季莲华乐》的传承关系。

《华严海会之曲》在《名称歌曲》中并未标注曲牌来源,在全集共载54首,为衍生曲目数目第三多的曲牌。作者在专题《六句赞〈华严海会〉研究》中认为曲牌【华严海会】源于佛教,并将现存《华严海会》曲谱与《名称歌曲》所载《华严海会之曲》进行比对后得出结论:第一,【华严海会】曲牌早在宋、元时期已从佛教梵呗歌曲传到了南戏唱腔中;第二,“四、四、七、五/四、五”是【华严海会】的词格定式;第三,【华严海会】从最早仅应用于“华严仪”,到深入到佛教各种法事中,并演变出《炉香赞》《杨枝净水》《面燃大士》《伽蓝赞》等佛教梵呗歌曲,体现了它在佛教中的延伸功能;第四,【华严海会】广泛应用于民间笙管乐之中,证明了佛教音乐向世俗音乐发展的过程。

其二,专题《八句赞〈金索挂梧桐〉研究》《佛曲〈频伽音〉研究》《佛曲中的〈转调货郎儿〉》,主要印证了佛教音乐对民间艺术内容素材的大胆吸收。

佛教音乐对民间艺术内容素材的大胆吸收。“八句赞”是佛教梵呗中的较为常用的体裁形式,广泛地应用于各类佛教法事仪轨中。在专题《八句赞〈金索挂梧桐〉研究》中,作者提出佛教八句赞的原型为曲牌【挂金索】和【梧桐树】组合而成的集曲【金索挂梧桐】,并提出在《名称歌曲》中由61首曲牌衍变的539首采用八句赞词格的歌曲有三个特点:第一,所有歌曲均由八句构成,且字数幅度从31字到111字不等,多数歌曲的字数为31至56字;第二,“八句赞”在曲式结构上常用“重复”的手法;第三,“八句赞”的文体为韵文与散文相间。作者在对清代《禅门日诵》中所载八句赞词格进行了分析后,认为在《名称歌曲》中所载八句赞的多种变化形式,在清代《禅门日诵》中已浓缩为6种定式,且字数基本稳定在36—52字之间,其中最典型的词格为“四、五/四、五/四、五/四、五”和“五、七、七、五、七、七、九、五。”以及“8句48字—51字”的3种模式。在最后,专题对【挂金索】【梧桐树】现存乐谱与当代流传佛曲《戒定真香》进行了对比后提出,如今的《戒定真香》不仅继承了【挂金索】和【梧桐树】的八句定式,而且在旋律上是【挂金索】和【梧桐树】的集曲,这与《名称歌曲》中所载【金索挂梧桐】曲牌的艺术特点是吻合的,体现出了八句赞不同时期的继承关系。

名称歌曲》中【频伽音】(即【叫声】【叫街声】)共衍变为1950首佛曲,占全集的一半。【频伽音】的名称来自佛教的神鸟“迦陵频伽”。《名称歌曲》中的【频伽音】被称为《弘利益之曲》,在专题《佛曲〈频伽音〉研究》中,作者通过对1950首《弘利益之曲》的分析后发现,《弘利益之曲》6曲为一编,共325编,且在其尾部会有“和声”。书中对所有“和声”进行分析后,将“和声”分为了5种类型。此外,作者结合对《都城纪胜》的考证,提出《弘利益之曲》6曲一编的这种模式,或为宋代“缠达”之遗存。在此基础上,书中对《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叫声》的乐谱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发现其与《名称歌曲》中【叫声】的结构特点存在一定联系。由此,作者认为,【叫声】的旋律并非为一个母体变化,而是民间歌曲的一个类别,其衍变充满了灵活性、即兴性、创造性,体现了明代高僧大德的开阔视野和拓展精神。

在《名称歌曲》中,绝大多数歌曲均以“一曲多词”“一曲多变”的手法发展而成。而【转调货郎儿】这一曲牌在《名称歌曲》中则是专曲专词,只在“如来名称歌曲类”中使用了一次,其佛教曲名为《显通别之曲》,歌词为对如来佛的赞颂。作者在文中基于宋代文献《碧鸡漫志》《都城纪胜》《事物纪原》的相关记载,考证出【货郎儿】———【转调货郎儿】———【九转货郎儿】的发展过程,整理分析了《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元人百种》中【货郎儿】【转调货郎儿】【九转货郎儿】乐谱的艺术特征,并进一步将《元人百种》中的【九转货郎儿】与《名称歌曲》中的【转调货郎儿】整体结构布局、句幅、词格进行比较后,认为二者的关联是十分紧密的,此为《名称歌曲》吸收民间音乐的又一例证。

三、注重方法创新

在《〈名称歌曲〉研究》中,作者十分注重对文献资料的考证,在对相关文献与乐谱资料的梳理过程中所采用的资料涉及广泛,包括佛经、正史文献、民间文献、文学作品、古谱抄本等。书中亦十分注重对音乐本体形态的分析,尤其在涉及曲牌研究的部分,都会有相关的音乐分析来作为依据。除此之外,《〈名称歌曲〉研究》中亦能看出作者对研究方法的创新与探索:

其一,从文学角度的综合分析。作者在书中明晰了曲牌在历史中存在继承关系后,从文学角度出发,以“词格”作为突破口,对《名称歌曲》中曲牌进行了研究。这种研究思维在第三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作者对《名称歌曲》所有歌曲唱词的文学形式进行了整理分析,归纳为“齐言式”“长短句”“杂言句”3类;书中辨析了唱词内容与古代文学形式的关系,整理分析出了《名称歌曲》中唐宋诗词、金元散曲等文学结构形式的遗存与变体;文字中还将《名称歌曲》中所载的少数民族音乐曲名为曲牌名的117首乐曲的唱词归为4类。从文学角度出发,对曲牌内容进行的综合分析工作已经跨越了学界对“中国传统音乐”学科范畴的普遍认识,为学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曲牌提供了不同思路。

其二,用文字与音乐相互引证。在《名称歌曲》的研究中,有一个研究难点,即没有乐谱。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作者尝试用明代《名称歌曲》所载曲牌在文学层面所展示出的曲式结构与文学文体,与清代《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载的同名曲牌乐谱进行相互引证,以为研究提供佐证。特别是在5个专题研究中,作者多次证实了这种研究思路在曲牌研究中的可行性,探讨了曲牌中文字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为后辈在没有曲谱情况下的研究提供了创新性的指导。作者在《〈名称歌曲〉研究》中采用的这种“综合逆向分析方法”,在中国传统音乐学术研究中得以成功实践,一方面印证了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性、共识性、共通性、兼容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为其理论实践提供了成功范例。

结语

《〈名称歌曲〉研究》是一部具有严谨性、科学性、研究性的专著,向学界进一步揭示了《名称歌曲》所蕴藏的深刻内涵与艺术价值。全书对《名称歌曲》的系统、深入的研究,体现了前辈学者的深厚学术积累的同时,亦彰显了作者的宽广研究视野。在学习了此书后,笔者产生了以下心得与体会:

其一,袁静芳教授多年的学术研究体现了她对曲牌研究不断探索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她主要关注曲牌的音乐形态,比如在《鲁西南鼓吹乐的艺术特点》②中,她通过曲牌【开门】【抬花轿】的分析,论证了鲁西南鼓吹乐中“一曲多变”的艺术特点;在《民间锣鼓乐结构微探———对〈十番锣鼓〉中锣鼓乐的分析研究》③中,她通过锣鼓曲牌【十八六四二】【鱼合八】分别变奏四次而形成的“大四段”“小四段”等实例,总结了十番锣鼓的结构布局特点和变化发展手法。在20世纪90年代,她对曲牌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形态,比如在对《料峭》的研究④中,就进一步对其乐目家族的“文化背景与音乐功能的演变”“模式分析与谱系家族”“宫调的特性、类归与历史层次”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到了《〈名称歌曲〉研究》,她更是开始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从文学角度对曲牌进行综合分析,用文字与音乐相互引证。袁静芳教授的学术生涯,体现了对老一辈学者如杨荫浏注重音乐形态研究方法的继承,又努力探索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避免单纯音乐形态分析的局限性提供了新的可能。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无论是研究方法、理论观念、研究范围等等,均呈现出相互吸收和交融的趋势,这些变化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学术发展,推进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袁静芳教授在学术上的不断探索,是中国传统音乐学术发展的映射。

其二,中国佛教音乐的学术工作,如果从20世纪30年代刘天华收集整理佛教乐曲算起,已有近百年时间。20世纪中叶,在亚欣、杨荫浏、查阜西、潘怀素等学者的开拓下,中国佛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初具雏形。在20世纪八九十年,田青、袁静芳、胡耀、韩军等学者继往开来,完成了一系列佛教音乐学术成果,推动了佛教音乐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以来,中国佛教音乐的学术进入到新的局面,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佛教音乐的研究队伍中,学者们注意对佛教音乐历史资料的考证、重视田野工作,且尤其注重对民族音乐学相关理论方法的使用,相继产生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在众多成果中,《中国佛教音乐文化文库》⑤的价值尤为突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大范围内收集、整理、研究佛教音乐文化的丛书巨著,共辑汉、藏、南传佛教音乐论著16部,“文库”汇集了前辈学者经过多年實地考察、案头研究工作积累而来的,具备极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亦收录了一批青年学者通过考察、史料整理和研究工作而得到的成果。《〈名称歌曲〉研究》作为“文库”最后一部论著,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佛教音乐学术研究体系已基本确立,佛教音乐研究已进入新的局面。但,不得不提的是,从目前来看,佛教音乐的学术研究仍有巨大潜力,单就《名称歌曲》来说,如果对其所载曲牌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或许可以为学界进一步了解佛教音乐的艺术特征提供更多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曲牌名称佛教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佛教艺术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