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海省农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

2024-03-19惠晓华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8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村振兴

惠晓华

摘要:“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务。文章以青海省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从农业生产体系、农业衍生功能体系和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三个维度构建青海省乡村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生产、农业的生态衍生功能、政府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村的金融、信息支撑都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青海省乡村产业发展的短板,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推动青海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区域品牌;二要发挥农业衍生功能,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三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支撑;四要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产业;产业融合

一、引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关键一环,只有不断发展乡村产业才能为乡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乡村振兴战略首次提出到开展实施以来,青海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2022年,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青海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是青海省首次单独针对乡村产业编制的发展规划,为“十四五”期间青海省乡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产业兴则百业兴,研究乡村产业的发展水平,能够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产业兴旺的内涵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

产业兴旺要以农业为基础。农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如果农业得不到加强,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经济、生态功能,利用农业的衍生作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要求产业内容多样化。乡村产业包括现代特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的多样化可以提升农村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各种需要。

产业兴旺要求产业发展特色化。乡村产业的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以每个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做好具有当地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农村特色产业,使其成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引擎和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心。

三、指标体系构建、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借鉴了申云(2020)等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坚持客观、科学、全面的原则,构建了青海省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农业生产体系、农业衍生功能体系、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三个一级指标。下设8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农业生产体系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农产品生产与供应是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衡量指标,主要通过农林牧渔总产值、粮油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来体现。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与粮油产量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是观察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总动力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它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农业衍生功能体系是农业价值衍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体现。通过发展农业在经济、生态方面的衍生功能,不断开拓农业发展的边界,强化农业产业的延伸。农业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农副产品的供应上,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个数与营业收入来反映其功能大小。农业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方面,选取农用化肥施用量和森林覆盖率两个指标来衡量农业生态化效率。

农业支撑产业体系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服务支持,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信息化发展。农业支撑体系包括政府支持、科技支撑、信息服务与金融服务。政府支持通过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来衡量政府对农村发展给予的财政支持。科技支撑主要通过农林牧渔重大科技成果登记来体现农村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与发展成果。信息服务以乡村互联网普及率来反映农村的数字基建。金融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数目上,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研究方法

熵权TOPSIS法:主要通过测算各指标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得到其与理想解的相对贴近度进行各指标的优劣排序。其计算步骤如下:

1. 指标无量纲化

正向指标:Xij=

负向指标:Xij=

2. 确定信息熵

Ej=-  pijlnpij

3. 确定指标权重

Wj=

4. 計算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Sij= pij*Wj

5. 确定规范化矩阵

Z=Wj*Xij

6. 确定正理想解、负理想解,计算评价指标和理想解的欧式距离

V+={maxVij|i=1,2,…,m}

V-={minVij|i=1,2,…,m}

D+=

D-=

7. 计算各指标的相对贴近度

Ci=

贴近度0≤Ci≤1,Ci越大,表明该年的指标越贴近理想值。

(三)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了2012-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对青海省的农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四、结果与分析

(一)青海省乡村产业各指标发展水平评价

本文利用熵权法计算了2012-2021年青海省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得到表2和图1。

整体来看,青海省农村产业发展波动较小,呈稳步上升的态势。2021年青海省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为0.1990是2012年的6.86倍。在2012-2021年间,产业发展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发展趋势。2016年,青海省农村产业发展综合得分呈下降趋势,从2017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主要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从青海省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三个子系统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体系综合得分十年来波动幅度不大,2012-2016年以较低速度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开始有小幅度下降,2017年以后农业生产水平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提升。

农业衍生功能体系发展较快,2012年得分最低,从2013年开始增长速度最快,2016年成为三个子体系中得分最高的产业体系,主要得益于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2016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1家,是2012年的1.85倍。2017年以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开始下降,此后农业衍生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方面。2012年全省的农用化肥施用量达241106吨,到2021年化肥施用量仅为127960吨,减少了53%。

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呈波动变化趋势。2012-2017年形成了一个发展高峰期,主要是在青海省财政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农林牧渔业的科技创新日渐活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2017年以后农业支撑产业体系的得分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并于2020年近乎直线式增长,其原因可能是2021年青海省农林牧渔重大科技成果骤然增多,达到256项,是2020年的1.9倍。

从数据分析结果的整体来看,青海省农村产业发展近几年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农村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农村产业之间的融合在逐步加深。但农村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需进一步提升。

(二)青海省乡村产业各指标优化度评价

根据步骤5、6、7可以计算出青海省农村产业发展各指标贴近度水平,得到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青海省乡村产业的综合贴近度逐步上升,由2012年的0.1395上升至2021年的0.6385。从具体的二级指标来看,农产品生产、农业生态功能和农村信息服务贴近度不断提高,说明这几个行业对乡村产业优化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农产品供应指标以及农业的经济功能指标贴近度随时间变化较大,2012-2016年是不断上升,但从2017年开始下降,两者都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相关,说明农副产品加工业对乡村产业优化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进步的空间。政府支持的贴合度从2012年不断上升,到2019年贴合度达到1,说明这一年政府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贡献非常大。科技支撑的贴合度处于不停波动的状态之中,2021年贴合度为1,说明2021年农林牧渔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极度贴近理想值。农村金融支撑的贴合度2017年达到最大后不断下降,这表明,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它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需要进行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青海省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生产基础良好,保持平稳增长,农业生产是对乡村产业发展最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

农业衍生功能体系具有较强的发展势头,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弱项,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不断下降,与乡村产业优化发展的贴近度越来越低,这已经成为阻碍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农业支撑体系发展速度较快,截至2021年成为三个子体系中发展水平最高的体系,这主要得益于农村科技创新水平的显著提升和农村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农村金融服务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近几年不断减弱,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已无法满足农村产业的发展。

(二)对策建议

第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延展并深化农业价值。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尤其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各个地区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全省各地应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产品,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第二,充分发挥农业衍生功能,推动农村三大产业融合。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开发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研投入,提升加工业水平,发展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依据青海省民族和区域特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根据种植、养殖等不同特点,创新不同类型的农业旅游模式,延伸农业价值。

第三,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数字化、现代化。首先,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路体系。公路是农村物流的基础,要加强对农村公路、桥梁等的管理和养护,确保村与村之间,村与城市之间互联互通,畅通无阻。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宽带互联网建设,实现农村网络全覆盖,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转变农村生产与消费方式,帮助农产品打开销路。最后,建立健全农村农田水利设施,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第四,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青海省政府要通过政策扶持农村金融的发展,鼓励企业与商业金融机构的投入向农村适当倾斜,保障农村金融的普惠性、覆盖性。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业与服务,完善农村产业的融资体系,降低农民的投、融资风险。还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谨防金融诈骗、职能滥用的现象发生,切实保护好农民的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晓暾,刘安心,陈英.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途径研究——以互联网+农业为方向[J].中外企业家,2019(16):168-169.

[2]冯学.深学笃行二十大 支农为国显担当[J].农业发展与金融,2023(01):21.

[3]佚名.青海:首次编制乡村产业发展规划[J].中国食品, 2022(04):61.

[4]衛中旗.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根本途径与关键举措[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2):247-249.

[5]任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构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9,387(07):27-29.

[6]于雪雪.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22.

[7]彭仕兰,李玉娟.乡村振兴战略下西部脱贫乡村产业振兴困境与对策—以贵州省G村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22,349(03):40-49.

[8]申云,陈慧,陈晓娟,胡婷婷.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世界农业,2020(02):59-69.

[9]蒋兴,李佳欣.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省域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分析[J].商展经济,2023(09):34-38.

[10]邹秀清,谢美辉,肖泽干,等.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乡村发展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0):197-206.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