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选课走班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2024-03-19吴峰李同军
吴峰 李同军
2017年,山东作为第二批试点地区进入新高考的改革,截至2023年,已经有4届学生参加了高考。山东省夏季高考考生人数众多,学校情况多样,选课走班模式的研究对推进新高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6选3”模式下,山东省高中选课走班呈现不同模式,在方向上可以简单归纳为“大走班模式”“混合走班模式”“定二走一模式”“选而不走固定班级模式”等模式。笔者对62所省内不同类型学校的选课走班模式进行了比较,同时通过实践对不同模式所具备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山东省选课走班的比较分析
规模要素。500—900人的学校选择“大走班模式”和“混合走班模式”的比例较大。随着学校规模的增大,选择“选而不走固定班级模式”和“混合走班模式”的学校比例增大。
生源要素。生源非常优秀的学校中有50%选择“混合走班模式”;生源比较优秀的学校选择“选而不走固定班级模式”的居多;生源良好的学校选择“定二走一模式”和“选而不走固定班级模式”的比例最高。而生源一般的学校大多选择“混合走班模式”。
评价要素。绝大多数学校选择了“按照山东省等比例转换法则评价”的方式。也有少部分学校选择“根据学生基础进行增量评价”。学校规模越小,选择“根据学生基礎进行增量评价”的比例越大。
师资要素。绝大多数学校出现了师资“结构性不足”的情况,其中以“选而不走固定班级模式”“混合走班模式”出现不足的比例更高。
三种模式优劣势分析
笔者选取了“大走班模式”“混合走班模式”“定二走一模式”进行优劣势分析。
软硬件条件。在学校级部总人数差别不大的条件下,三种模式中对场地的要求及教学班数目编排没有差异。对师资的要求方面,“大走班模式”要求最高,“混合走班模式”要求最低。
课表与选课调整。“大走班模式”对课表要求最高,但排课难度最小,选科调整最方便。“定二走一模式”课表灵活性最低,选科调整不方便。“混合走班模式”课表灵活性较高,但选科调整不方便。“大走班模式”班级稳定性最低,“定二走一模式”和“混合走班模式”相对稳定。
公平与均衡。“混合走班模式”不利于分层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选科需求低。“定二走一模式”有利于自然分层教学,但固定班级和走班班级成绩差异大。“大走班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选科需求高,可以实现均衡分班。
教学管理与评价。从管理难度上看,“大走班模式”“混合走班模式”“定二走一模式”依次降低。选取这些模式的学校均采用了增值评价。
基本结论及思考
新高考改革组织形式的变革,核心在“选”,而不是“走”,可以说,“选”是内容,而“走”是形式。从教育教学管理上看,减少走班更有利于组织。而从学生学习、交往的多样性上看,走班更为有利。
从调研中发现,学校所属层次越高,选择组合数相对越多。从实践层面上,有两个基本要素要考虑,一是学生的实际需要及个性特点;二是学校师资力量能够提供的组合数。在学校师资力量能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提供更多的选择性。
学校要加强政策学习,做好师资储备与课程建设。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高考改革政策,掌握改革精神的实质,让课程改革、课堂研究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生涯规划教师、跨学科创新教师、技术教师等要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才能满足新高考改革对学生培养的需求。
要深化全员导师制,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一是要结合生涯规划课程加强学生选课指导。二是要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切实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效果。
(本文为青岛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山东省高中选课走班模式比较研究”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