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部门决算审查重点及方法
2024-03-19康春敏
康春敏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一、研究背景
部门决算作为综合反映预算单位预算收支、预算执行等情况的总结性文件,为财政部门、主管单位及基层单位的资源分配、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确保部门决算数据的规范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意义重大[1]。2019 年,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全面实施,其建立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体系为部门决算审查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拟结合工作实际,分析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部门决算的审查重点,并提出相应审查方法。
二、部门决算审查重点及方法
(一)审查决算是否符合编报要求
财政部一般于每年年底下发部门决算软件参数及编审相关材料,列明较上年调整情况及相关填报要求。为满足监管需要及适应政策变化,部门决算编报要求及编报口径每年会进行一定调整。例如,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108 号)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将专用基金纳入预算管理,2022 年部门决算编报设计时即要求反映专用基金的变动及使用情况。由于部门决算编制时间较短,工作量较大,部分编审人员未充分研读编报指南,对编报要求及编报口径的变化不甚了解,导致编报数据存在偏差,报表说明及分析报告不符合财政要求。相关审查方法如下:
一是对照财政部下发的《2023 年度部门决算报表及相关资料变动情况》表,逐一审查编报数据是否按调整后的口径及要求填列。如为落实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基本支出项目化管理要求,2022 年部门决算新增附表《基本支出分项目收入支出情况表》,要求按支出功能分类分项目全口径列示基本支出情况,审查时就需关注编报单位填报口径是否正确,一级项目名称及代码及二级项目名称及代码是否符合编写规则,横向标识等是否符合填列要求。
二是根据报表说明及分析报告撰写提纲,核对编报单位是否按要求编写。如为细化反映两类结余在决算主表外的变动情况,2022 年部门决算新增报表说明附表《非财政拨款结余及专用结余年初年末情况表》,需详细列示两类结余年初数据变动情况及本年变动情况,且需在报表说明中进行详细说明并附调整依据和相关材料,审查时需关注编报单位对以上事项的说明是否直观明了,调整原因分类是否恰当,调整依据等是否列示且合规。
(二)审查决算数据准确性
部门决算是对预算单位预算收支多维度的统计分析,为适应管理需要,基层单位多以项目为基本核算单元,在设置会计科目时,需按资金性质、经济分类、功能分类、预算来源等多个维度设置辅助核算项,实务中,易出现同一项目不同资金性质,同一项目功能分类存在差异,结转资金支出超出上年结转金额,本年预算支出超出本年预算等情况。同时,由于年底大批量账务集中报销,即便日常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规范,也难免出现会计差错,如错记会计科目、重复报销等。此外,部分预算单位因工作需要设立有多个银行账户,部分账户由于业务往来较少,极易被忽视,由此导致预算单位收支不完整。相关审查方法如下:
一是利用会计核算系统科目余额表及辅助明细表。取一级会计科目“事业支出”,按辅助核算项余额表同时列示项目、功能分类、资金性质等,检查是否存在同一项目不同资金性质、不同功能分类支出等情况;取一级会计科目“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转”,分项目统计上年结转金额,取一级会计科目“事业支出”,按项目列示上年结转资金支出情况[2],审查是否存在结转资金超支,检查本年预算超支情况按类似方法处理;按会计科目列示明细账,通过摘要描述,检查有无错记会计科目、重复报销等情况;取科目余额表(至三级科目),与决算表核对,查看有无账表不一致的情况。
二是查阅银行对账单。根据财政部门拨款对账单,核实本年度财政拨款收入金额、功能分类等信息是否与决算表存在差异;检查编报单位所有账户的银行对账单及余额调节表,核实是否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一致。
(三)审查“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支出
上级主管部门对预算单位“三公经费”实行限额控制,部门决算附表中要求列示“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的预算数据和决算数据,并要求统计因公出国(境)团组数、人次数、国内(外)公务接待批次,及人次。当“三公经费”决算数明显接近预算控制数时,需重点关注“三公经费”支出完整性、及时性,核实是否存在漏报、少报或推迟入账的情况[3]。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财行〔2016〕214 号)、《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23 号)等政策规定,会议费、培训费根据会议类别制定有不同定额标准,当会议费、培训费人均费用支出接近定额标准时,需核实是否存在因超标准而虚计入其他费用的情形。相关审查方法如下:
一是查阅对应归口管理部门数据统计信息。为落实监管要求,预算单位“三公经费”按费用科目一般均有对应的归口管理部门。从归口管理部门处获取本年度因公出国(境)明细登记、公务接待审批单、公务用车出行登记表、公车维修申请单、保险单、加油记录等,与决算金额核对,检查有无漏报,少报情况。
二是查阅会计凭证。检查次年开账三个月内报销的“三公经费”,核对公函日期、车辆维修日期、加油卡充值及消费日期、出国(境)票据信息等,核实是否存在推迟入账的情况;检查其他交通费用科目,核实其是否存在应列入“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的费用支出;检查会议、培训签到表及该项目或同一报账人临近时间报销的差旅费、办公费、印刷费等票据信息,核对开票地点、开票时间、刷卡记录等,核实是否存在将应列入“会议费”“培训费”的内部参会人员差旅费,办公费、印刷费等单独报销以降低会议、培训支出标准的情形。
三是分析支出合理性。应关注人均公务接待费用和单车运维费是否超标准,上下年变动情况是否合理。检查是否存在有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却无公车保有量,无车辆燃油、过路过桥费等或车辆燃油、停车费等与行驶里程明显不匹配等情况。
(四)审查决算数据衔接性
部门决算主表中须列示年初预算数据、二级项目信息等,附表中需填列资产、负债、预算结转结余信息等的年初数据及“三公经费”支出的年初预算数据,报表说明附表中需按支出功能分类分别填列调整前年初结转和结余数据等,决算审查时需关注是否与当年部门预算批复及上一年度部门决算批复数据一致。此外,需关注部门决算数据信息与政府财务报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报告、住房改革支出决算、部门预算批复数据等其他报表数据的一致性审查。相关审查方法如下:
一是查阅部门预算批复与部门决算批复。检查部门决算表中年初预算数据、项目名称、项目代码、项目类别、基建属性、横向标识、功能分类、经济分类等与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数据是否存在差异。获取上一年度经财政批复的部门决算数据,检查货币资金、财政应返还额度、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借款、应缴财政款、应付职工薪酬、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信息是否与决算附表中年初数据一致,如存在差异,需结合报表说明附表信息及决算编报说明,重点关注其调整依据是否充分、调整金额是否准确。
二是关注与其他报表数据的衔接性。由于部门决算报送时间早于其他报表,因此在后续审查中,还需关注部门决算主表中财政拨款收入、附表中资产、负债信息与政府财务报告中是否一致[4],关注部门决算封面信息、人员信息(基本数字表、机构运行情况表)、资产、负债信息、资产处置情况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报告中是否一致,关注部门决算封面信息、人员信息、住房保障支出与住房改革支出决算中是否一致。
(五)审查预算执行合规性
为提高财政预算执行率,部分单位在年底集中支出大额财政资金,如存在当年预算执行较为困难,预算执行率连续不达标截至年底反而急剧上升的情形,需重点关注突击花钱合规性的审查及是否存在为满足预算执行率要求公用经费与项目经费相互挤占情形。相关审查方法如下:
一是检查年底有无大额备用金借款等支出,分析借款必要性及合理性;检查预付款科目,核实预付款项合规性,如是否存在预存下一年度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维修维保费等情况。
二是查阅合同执行情况信息,重点检查年底基建合同、大额委托业务合同、设备购置合同、大型维修维保合同的资金支付是否满足合同约定付款条件并关注合同条款的合理性,资金支付条款与工作量的匹配性,核查是否存在为提高预算执行率而提前付款的情形。
三是检查公用经费、项目经费预算额度结转结余与账面数是否一致,关注是否存在在项目经费中列支应由公用经费支出的福利费、公务接待费、物业管理费、工会会费、离退休人员活动费等,是否存在在公用经费中列支应由项目经费列支的专用材料费、专用燃料费、委托业务费、税金及附加等。
四是分析主要指标变动情况表,重点关注增减幅度较大的指标变动合理性审查。结合会计核算系统数据,核查变动原因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合规性,必要时查阅原始凭证予以验证。
(六)审查表内、表间数据勾稽性
部门决算软件中设置了基本平衡公式和核实性公式,其中,基本平衡公式用于审核表内平衡关系,如出现提示则必须修改,核实性公式用于审核表内、表间有关数据的逻辑关系和合理性,如有提示,经核实后有错更正,无错保留。审查时应重点关注核实性公式审核情况说明的合理性。同时,由于决算报表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多、信息量大,软件自带审查公式难以挂接所有数据间的勾稽关系,导致表内、表间数据不一致或不合理。相关审查方法如下:
梳理常见问题清单,逐一进行核查,如收入支出决算总表(Z01)中“全年预算数据”年初结转和结余=上一年度部门决算批复年末结转和结余数据+经预算批复的结转和结余调增数据-经预算批复的结转和结余调减数据,需结合上年度决算批复数据及年初结转和结余调整情况表(CS01_1)核查;收入支出决算表(Z03)年末结转和结余=预算支出相关信息表(F01)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年末数据+非财政拨款结转年末数据,非财政拨款结余年末数据=年初数据+收入支出决算表(Z03)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专用结余年末数据=年初数据+收入支出决算表(Z03)提取专用结余;核查是否存在基本数字表(F02)中有遗属人员、离休人员而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中无生活补助,无离休费支出的情况;核查基本数字表(F02)中离退休人员与机构运行信息表(F03)离退休人员有无重复填列等。
三、提高部门决算审查效率的措施
(一)建立决算审查人才库
上级主管部门可以从下辖单位中定期选拔实务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建立决算审查人才库,可通过个人申报、单位推荐等方式确定人选。决算审查过程中审查人员需运用职业判断评价编报数据合理性、合规性等,由于部门间、行业间决算数据信息差异较大,因此审查人员应对本部门、本行业经济业务及政策法规充分了解。为提高审查人员业务水平,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需加强对纳入人才库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政策把握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人才库人员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并通过考核、评价等方式畅通人才库进入、退出机制。
(二)创新决算审查组织方式
一是上级主管部门需梳理审查所需资料清单,及时下发至编报单位,并要求编报单位务必在规定截止时间之前上报决算数据及相关资料;二是收集各预算单位编报人员信息及联系方式,建立群组,便于后续工作部署及审查意见反馈;三是做好决算审查人员任务安排,因各审查人员工作背景、擅长领域略有差异,任务分配时需予以考虑;四是成立决算审查工作组,制定决算审查工作方案,并建立组长负责制。
(三)规范决算审查工作流程
一是在决算审查工作开始前,梳理历年审查常见问题清单及重点关注事项,并下发至审查人员参考学习;二是建立审查责任制,明确各审查人员和复核人员工作职责及各自负责审查的报表数据,后续如需调整、变动决算报表信息,由审查人员直接对接决算编报人员;三是实行边审边改工作模式,与编报人员及时沟通,对于可立即修改的问题,及时纠正;四是畅通审查人员内部沟通渠道,统一审查口径,特殊事项须决算审查小组集体讨论后确定。
(四)利用信息化技术
部门决算数据量大,审查时间紧,审查人员需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审查效率和审查质量。部门内部可利用部门决算编报软件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审核公式和审核模板[5],并通过收集编报单位决算报表外其他相关信息,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比对,辅助审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