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工作对策建议

2024-03-19冯雪芹高倩玉魏宏方

中国农业会计 2024年3期
关键词:财会事业单位监督

冯雪芹 高倩玉 魏宏方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一、充分认识加强财会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财会监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会监督重要论述精神的具体要求

2020 年1 月13 日,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包括财会监督在内的九大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1]。2022 年1 月18 日,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都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查的虽然是经济问题、经济责任,但反映的都是政治问题、政治责任”。2022 年4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健全财会监督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会监督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我们做好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的根本指引。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财会监督的科学内涵和任务要求,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财会监督工作的全过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举措,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财会监督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到位。

(二)加强财会监督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的要求。相对于审计监督等其他监督方式,财会监督是监督主体对预算管理、重大财税政策执行等全方位、全过程日常跟踪监督,在保障中央重大政策落实、及时纠正偏差、定期追踪问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监督体系中最全面、最基础的部分。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能够更好地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提升监督体系整体效能,在推动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加强财会监督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权力是需要监督的,没有监督的权力就会异化,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从以往的腐败案例来看,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均不同程度地交织出现,在财会监督中,对财会信息的有效甄别和抓取,为查处腐败问题提供关键证据。同时,财会监督不仅仅是事后监督,更注重对资金的实时动态和过程监控,对有效预防腐败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能够更好发挥财会监督覆盖面广的特点和优势,推动财会监督专业力量全方位配合党内监督开展反腐败工作,尽早发现经济社会活动中敏感性、苗头性腐败问题,协助查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的重大腐败案件,保障权力合法合规运行。

(四)加强财会监督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各监督共同发力加大对严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等问题的监督和惩戒力度,通过不断加强财会监督,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各项财经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财经秩序持续向好。但部分地区财经纪律松弛、财经法规制度和政策执行不严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现象时有发生。财会监督是不同层次监督主体贯穿财会工作全程的监督形式,加强财会监督,能够推动各项财经制度和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切实提高财经纪律严肃性、震慑力,维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五)加强财会监督是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加大对重大财经政策落实和预算管理监督力度,健全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者有机统一的闭环监管,有利于推动财政资源配置有效、财税政策落实到位、预算管理更加规范,确保现代财税体制改革和现代预算制度建设顺利推进。

二、财会监督内涵要义

科学界定财会监督的内涵和外延,是发挥财会监督作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前提。从一般意义上理解,财会监督,即对被监督单位、被监督部门围绕财务会计合规性、科学性、有效性开展监察与督促工作。作为预算管理单位范畴的事业单位,财会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财政监督、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三部分。一是财政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各项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但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不断拓展、业务类型和内容的不断丰富,财政资金供给与单位资金需求之间逐渐产生了较大差距和缺口,进而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的正常开展。为此,为了提高单位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对其开展有效的财政监督,属于外部监督。二是财务监督。财务监督的执行者可以是外部监管部门、政府部门,也可以是行政事业单位本身。财务监督属于内外结合的监督,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特殊性,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运行合法合规的重要工作内容,更是单位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取得实效的重要抓手。三是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属于内部监督,主要监督对象是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各类经济活动、经济业务和日常财务事项,属于常规性、持续性的监督,会计监督开展的目的是保障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这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

2023 年2 月印发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财会监督的内涵,即财会监督是依法依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财政、财务、会计活动实施的监督。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财会监督赋予了新的内涵。新时代财会监督是涵盖了财政、财务、会计监督在内的全覆盖的一种监督行为,不是传统意义的财政监督、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简单加总,而是三者的有机融合,这是党中央在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财会监督实践基础上,立足新时代新形势,对财会监督承担的职责使命作出的新部署[2]。财会监督具体表现为“两个广泛”:一是监督对象广泛。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单位,还涉及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人。二是监督内容广泛,所有单位和个人的财政、财务、会计活动,都属于财会监督的范围。由此来看,只有明确了内涵,才能更好地界定监管对象和内容的范围,才能充分发挥财会监督作用,提升财会监督效能[3]。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问题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会监督不仅是保证单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我国监督体系逐步完善、促进我国政府治理结构优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然而,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履职任务的不断加重,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数字化手段的不断应用,其财会监督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主观意识不到位导致“不敢监督”

主要是部分单位监督管理人员对财会监督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财会监督的内涵要义、程序方法、目标任务等内容理解认识模糊。主观意识上认为开展财会监督就是走过场,监督流于形式,浮在表面、蜻蜓点水式。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督人员更是有不愿意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公”与“私”界限区分不清,导致监督动能不足,效能低下[4]。

(二)业务能力不够强导致“不能监督”

当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仍存在重视业务发展,不重视监督管理的现象。领导层工作重心一般聚焦单位主责主业和年度目标任务,对管理方面,特别是监督管理方面涉及较少。一方面,单位内部综合部门人员流动性较差,部分单位财务人员人手不足,且财务工作要求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部分财务人员趋于应付超饱和的日常财务工作,没有过多时间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拓展;另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完全做到岗位分离,存在岗位与人员配置不合理问题,仅由一位或者几位财会监督人员执行监督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责任重大,还可能因为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不足导致监督工作效率低下,一定程度影响了财会监督作用的发挥[4]。

(三)信息手段不优化导致“不会监督”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不断应用,对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执行的实施效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监督手段匮乏,还依然沿用传统的监督思路或工具方法,特别是信息化手段重视程度不够,很少有独立研发的、能适应单位自身业务特点、能贯通单位层面、业务层面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的信息系统,数字智能化手段的短缺制约了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财会监督,使得监督工作虚化、弱化,不仅影响了财会监督工作质量,还对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财会监督长效机制、实现财会监督常态化等产生影响。

(四)融合机制不健全导致“多头监督”

无论是财会监督的外部主体还是内部人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很多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各弹各的琴、各唱各的曲”;没有将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相结合,未发挥彼此优势,没有做到各监督主体之间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存在资源浪费、资源配置不均衡、被监督单位疲于应付的现象。

(五)成果运用不充分导致“无效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会监督工作,不仅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而切实提高单位综合管理能力。但当前无论是日常监督还是财会监督,监督结果均没有最大限度地得到运用。一方面,监督结果运用反馈渠道不畅通,影响了问题反馈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缺乏问题整改的奖惩机制,不仅要重视问题整改,及时定期回查,杜绝“旧病复发”,而且还要对问题相关责任人和责任部门进行责罚,切忌只奖不罚或重奖轻罚,使得部分财会监督工作缺乏权威性和严格性[5]。

四、提升财会监督效能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财会监督工作的宣传引导

要把学习贯彻落实财会监督工作作为各级部门当前财务工作重要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全体干部职工宣讲《意见》,努力形成深入学习、认真贯彻财会监督工作的浓厚氛围。引导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监督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从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上深刻理解把握财会监督的重大意义,切实抓好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等重点领域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财会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二)强化财会监督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提升监督干部的眼界站位和综合素质,积极搭建财会监督人才专家库,加强第三方人员的管理培训,借助专业人士的智慧,在监督实践中与其他监督机制业务骨干切磋融合并互相带动成长,确保财会监督队伍随时“拉得出、顶得上”。单位内部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专职财会监督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吸收专业性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专职财会监督队伍中,培养有生力量。同时,加强现有监督干部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增加知识储备,完善财会监督人才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财会监督队伍的综合素质[5]。

(三)强化财会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升级,对财务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全面有效的收集,快速筛选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财会监督工作提供真实可靠且全面的数据支持。建立大数据财会监管平台,实现全程追踪,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比如: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以及有关部门管理系统中增设监管局查询接口,便于及时有效地共享相关监管信息,加速提升财会监督专业能力。同时,建立智能识别信息系统,对于异常事项动态进行鉴别和提醒,便于进行责任追溯和过程管理,提高财会监督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四)强化多项监督机制融合管理

监督管理机构在开展财会监督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财会监督主体与其他监督机构的协同结合,强化各类监督主体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进而构建起一个严密的监督网络,发挥数据获取、资源配置、问题排查及监督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协同监管作用,最大限度发挥监管合力。在单位内部管理中,将财会监督与纪检监督、审计监督和日常监督有机融合,紧紧盯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三重一大”重点工作,将财会监督贯穿于单位内部重点工作,推动财会监督与预决算管理、人员招聘、政府采购、合同审批、绩效管理、项目管理的无缝对接,更好地将财会监督嵌入单位主体核心业务链条,切实推动单位财会监督及各类监督工作质量整体提升。

(五)强化财会监督结果有效运用

要强化监督和管理的有机衔接,建立从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追踪治理进展到整改落实效果的链条式管理模式,将监督结果高效转化为治理成果,确保社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正确配置。一方面,加大成果信息公开力度,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倒逼部门提升管理质效。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追责问责机制和常态化长效化的监管机制,明晰责任划分、奖惩机制等,同时将履职评价纳入干部提拔、单位绩效管理的考评内容,推动责任落实到位,推动财会监督结果的有效反馈和运用。

猜你喜欢

财会事业单位监督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